第六章 西遊記
關燈
小
中
大
quot少年人謾比終軍"的銳氣和壯志,卻也激發他"迂疏漫浪,不比數于時人"的憤慨和狂傲,使他比較容易接受當時廣大人民迫切要求變革的思想感情。
而他的"善諧劇"的風趣,酷愛野史奇聞的癖好,一旦和那種深沉的憤滿情緒結合,便很自然地引起他繼承"志怪"傳統,諷刺社會黑暗的創作動機。
他的《禹鼎志》就是寓有鑒戒意味的短篇志怪小說。
他的詩如《瑞龍歌》、《二郎搜山圖歌》等,也都表現了借神話傳說,寄托掃蕩邪魔、安民保國的願望。
所謂"坐觀宋室用五鬼,不見虞廷誅四兇;野夫有懷多感激,撫事臨風三歎息:胸中磨損斬邪刀,欲起平之恨無力;救月有矢救日弓,世間豈謂無英雄",正是通過歌頌二郎神的搜山除妖來寄寓自己的理想的。
它的浪漫主義風格,不僅可以和小說《西遊記》互相印證,而且也流露了他創作《西遊記》的旨趣。
吳承恩雖處在前後七子"馳鹜天下"的時代,而他的詩文創作卻能獨出胸臆,不入藩籬。
這種追求藝術獨創的精神,在小說《西遊記》中,則得到了最充分的發揮。
拿《西遊記》與以前一切取經故事相比,吳承恩再創造的功績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 (一)在主題思想上,沖淡了取經故事固有的濃厚的宗教色彩,大大豐富了作品的現實内容;把一個以宣揚佛教精神、歌頌虔誠教徒為主的故事,改造為具有鮮明的民主傾向和時代特征的神話小說。
(二)在人物處理上,原來備受贊揚的聖僧玄奘受到某些嚴格的批判,退居次要地位;而體現人民理想的孫悟空卻成為全書最突出的中心人物。
(三)将孫悟空"大鬧天宮"的故事提到卷首來開宗明義。
又把許多人所熟知的神話人物、神話故事有機地組織到取經題材之中,賦予它們以新的意義和新的生命。
這些人物、故事,不僅有佛教的,也有道教的;不僅有一般民間傳說,也有作者本人在現實生活啟示下的新創。
因此故事内容也越加豐富多采。
(四)以諷刺、幽默的筆調,渲染有關取經故事的神話傳說,賦予作品以獨特的藝術風格。
這就使《西遊記》成為神話小說中最優秀的作品。
第二節 西遊記的思想内容 吳承恩《西遊記》以整整七回"大鬧天宮"的故事開始,突出了全書戰鬥性的主題,同時把孫悟空的形象提到全書首要的地位。
孫悟空原系破石而生的美猴王,無父無母。
他縱身一跳,在那水簾洞中、鐵闆橋下發現了一個"洞天福地",領着群猴過着"不伏麒麟轄、不伏鳳凰管、又不伏人間王位所拘束"的自在生活。
這就在社會關系上"絕對自由"。
他隻身泛海,訪師求道,學得七十二般變化,一個跟鬥十萬八千裡。
這才向龍宮強索得寶盔金箍捧,去冥府硬勾掉生死簿上名,終于也超越自然規律的局限,而"絕對自由"。
這一美妙的遐想,不消說,體現着苦難深重的人民企圖擺脫封建壓迫,要求征服自然,掌握自己命運的強烈願望。
因此從這種意義上說,《西遊記》的主題思想早在前七回就已經奠定了。
而曆史上風起雲湧、此伏彼起的農民戰争,則構成這一幻想情節的現實基礎。
孫猴子打亂了"三界"的秩序,龍王、閻王上告天廷。
玉帝"遣将擒拿"不成,又來"降旨招安",進行欺騙,反被孫悟空識破詭計,一叛再叛,直"打得那九曜星閉門閉戶,四天王無影無形",定要玉帝讓出天宮,"若還不讓,定要攪攘,永不清平"!一方面是追求自由的"妖界"英雄在鬥争中不斷成長,另一方面是等級森嚴的神權統治以鎮壓來維持秩序。
這正是封建現實社會的基本矛盾在神話中的再現。
孫悟空生氣勃勃的反抗鬥争,在廠衛橫行、民不聊生的嘉靖朝代,無疑是黑暗中的一線光明,給了人們意味深長的啟示;同時也體現了作者憎恨秦漢以來的專制王朝,并把希望深深寄予"豪傑之士"的思想(參看《秦玺》)。
但是,宗教勢力維護着封建統治,如來的掌心保全了玉帝的皇位,孫悟空的大鬧天宮最後仍以失敗告終。
它寓言般地概括了封建社會人民鬥争失敗的曆史悲劇,表現了"佛法無邊"和封建皇權的神聖不可侵犯的思想;同時也反映了作者的思想還不能突破封建正統思想的束縛。
第八回至十二回寫如來說法,觀音訪僧,魏徵斬龍,唐僧出世等故事,交代取經的緣起。
從十三回到全書結束,寫孫悟空被迫皈依佛教,保護唐僧取經,在八戒、沙僧協助下,一路斬妖除怪,到西天成了"正果"。
作品也轉入了另一個主題。
唐僧取經本來是《取經詩話》和《西遊記》雜劇的本事。
作者在小說中利用它來作為描寫克服八十一難的一條引線。
在作品的實際描寫中,取經這個目的,遠不如達到這一目的而表現出的頑強鬥争精神來得重要。
在取經路上,孫悟空和妖魔的鬥争不隻是為了保護唐僧,而且也是為民除害。
這些妖魔一個個張牙舞爪,面目猙獰,它們不僅是害人的自然力量的化身,還象征是封建社會的邪惡勢力,給下界百姓帶來無限禍害與災難。
它們與神佛的關系十分微妙:神下凡可以為魔,魔升天仍能作神。
如黃袍怪是"二十八宿"之一,金角、銀角大王是李老君的守爐二童,黃眉大王是彌勒佛的司磬童子,九頭獅是太乙救苦天尊的坐騎......它們的法寶又都是從神佛那兒來的。
它們得以私自逃入人間,正說明神佛統治的腐朽和天界秩序的紊亂。
有時,神佛也有意無意地驅遣妖魔下界,其目的固然為了考驗取經四衆的虔心,強調"正果"的來之不易;同時卻也常包含着不少自私的目的:或為報私仇、逞私欲,得血食,或者通過一縱一擒赢得下界人民的虔信。
神佛之所以要幫助除妖,一來因為取經事業在根本上符合上天的利益,二來也是為了在悟空棒喝之際庇護各種家妖,免得這些侍從爪
而他的"善諧劇"的風趣,酷愛野史奇聞的癖好,一旦和那種深沉的憤滿情緒結合,便很自然地引起他繼承"志怪"傳統,諷刺社會黑暗的創作動機。
他的《禹鼎志》就是寓有鑒戒意味的短篇志怪小說。
他的詩如《瑞龍歌》、《二郎搜山圖歌》等,也都表現了借神話傳說,寄托掃蕩邪魔、安民保國的願望。
所謂"坐觀宋室用五鬼,不見虞廷誅四兇;野夫有懷多感激,撫事臨風三歎息:胸中磨損斬邪刀,欲起平之恨無力;救月有矢救日弓,世間豈謂無英雄",正是通過歌頌二郎神的搜山除妖來寄寓自己的理想的。
它的浪漫主義風格,不僅可以和小說《西遊記》互相印證,而且也流露了他創作《西遊記》的旨趣。
吳承恩雖處在前後七子"馳鹜天下"的時代,而他的詩文創作卻能獨出胸臆,不入藩籬。
這種追求藝術獨創的精神,在小說《西遊記》中,則得到了最充分的發揮。
拿《西遊記》與以前一切取經故事相比,吳承恩再創造的功績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 (一)在主題思想上,沖淡了取經故事固有的濃厚的宗教色彩,大大豐富了作品的現實内容;把一個以宣揚佛教精神、歌頌虔誠教徒為主的故事,改造為具有鮮明的民主傾向和時代特征的神話小說。
(二)在人物處理上,原來備受贊揚的聖僧玄奘受到某些嚴格的批判,退居次要地位;而體現人民理想的孫悟空卻成為全書最突出的中心人物。
(三)将孫悟空"大鬧天宮"的故事提到卷首來開宗明義。
又把許多人所熟知的神話人物、神話故事有機地組織到取經題材之中,賦予它們以新的意義和新的生命。
這些人物、故事,不僅有佛教的,也有道教的;不僅有一般民間傳說,也有作者本人在現實生活啟示下的新創。
因此故事内容也越加豐富多采。
(四)以諷刺、幽默的筆調,渲染有關取經故事的神話傳說,賦予作品以獨特的藝術風格。
這就使《西遊記》成為神話小說中最優秀的作品。
第二節 西遊記的思想内容 吳承恩《西遊記》以整整七回"大鬧天宮"的故事開始,突出了全書戰鬥性的主題,同時把孫悟空的形象提到全書首要的地位。
孫悟空原系破石而生的美猴王,無父無母。
他縱身一跳,在那水簾洞中、鐵闆橋下發現了一個"洞天福地",領着群猴過着"不伏麒麟轄、不伏鳳凰管、又不伏人間王位所拘束"的自在生活。
這就在社會關系上"絕對自由"。
他隻身泛海,訪師求道,學得七十二般變化,一個跟鬥十萬八千裡。
這才向龍宮強索得寶盔金箍捧,去冥府硬勾掉生死簿上名,終于也超越自然規律的局限,而"絕對自由"。
這一美妙的遐想,不消說,體現着苦難深重的人民企圖擺脫封建壓迫,要求征服自然,掌握自己命運的強烈願望。
因此從這種意義上說,《西遊記》的主題思想早在前七回就已經奠定了。
而曆史上風起雲湧、此伏彼起的農民戰争,則構成這一幻想情節的現實基礎。
孫猴子打亂了"三界"的秩序,龍王、閻王上告天廷。
玉帝"遣将擒拿"不成,又來"降旨招安",進行欺騙,反被孫悟空識破詭計,一叛再叛,直"打得那九曜星閉門閉戶,四天王無影無形",定要玉帝讓出天宮,"若還不讓,定要攪攘,永不清平"!一方面是追求自由的"妖界"英雄在鬥争中不斷成長,另一方面是等級森嚴的神權統治以鎮壓來維持秩序。
這正是封建現實社會的基本矛盾在神話中的再現。
孫悟空生氣勃勃的反抗鬥争,在廠衛橫行、民不聊生的嘉靖朝代,無疑是黑暗中的一線光明,給了人們意味深長的啟示;同時也體現了作者憎恨秦漢以來的專制王朝,并把希望深深寄予"豪傑之士"的思想(參看《秦玺》)。
但是,宗教勢力維護着封建統治,如來的掌心保全了玉帝的皇位,孫悟空的大鬧天宮最後仍以失敗告終。
它寓言般地概括了封建社會人民鬥争失敗的曆史悲劇,表現了"佛法無邊"和封建皇權的神聖不可侵犯的思想;同時也反映了作者的思想還不能突破封建正統思想的束縛。
第八回至十二回寫如來說法,觀音訪僧,魏徵斬龍,唐僧出世等故事,交代取經的緣起。
從十三回到全書結束,寫孫悟空被迫皈依佛教,保護唐僧取經,在八戒、沙僧協助下,一路斬妖除怪,到西天成了"正果"。
作品也轉入了另一個主題。
唐僧取經本來是《取經詩話》和《西遊記》雜劇的本事。
作者在小說中利用它來作為描寫克服八十一難的一條引線。
在作品的實際描寫中,取經這個目的,遠不如達到這一目的而表現出的頑強鬥争精神來得重要。
在取經路上,孫悟空和妖魔的鬥争不隻是為了保護唐僧,而且也是為民除害。
這些妖魔一個個張牙舞爪,面目猙獰,它們不僅是害人的自然力量的化身,還象征是封建社會的邪惡勢力,給下界百姓帶來無限禍害與災難。
它們與神佛的關系十分微妙:神下凡可以為魔,魔升天仍能作神。
如黃袍怪是"二十八宿"之一,金角、銀角大王是李老君的守爐二童,黃眉大王是彌勒佛的司磬童子,九頭獅是太乙救苦天尊的坐騎......它們的法寶又都是從神佛那兒來的。
它們得以私自逃入人間,正說明神佛統治的腐朽和天界秩序的紊亂。
有時,神佛也有意無意地驅遣妖魔下界,其目的固然為了考驗取經四衆的虔心,強調"正果"的來之不易;同時卻也常包含着不少自私的目的:或為報私仇、逞私欲,得血食,或者通過一縱一擒赢得下界人民的虔信。
神佛之所以要幫助除妖,一來因為取經事業在根本上符合上天的利益,二來也是為了在悟空棒喝之際庇護各種家妖,免得這些侍從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