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水浒傳
關燈
小
中
大
身本事,不遇明主,屈沉小人之下"的悶氣。
但是教頭的地位,優厚的請受,舒适的家庭,美麗的妻子,這種種條件,又形成了他安分守己怯于反抗的性格。
高衙内明目張膽地調戲他的妻子,他雖然感到恥辱,可是因吃着統治階級的大請大受而不敢下手,隻是沖散了事。
後來在高俅父子的多次陰謀陷害下,他被發配充軍,雖感到含冤負屈,仍未能起而反抗,甚至被貶斥到大軍草料場時,尚欲修屋苟安下來。
但是敵人沒有因為他一再退讓而相饒,竟然又從東京趕到滄州來謀殺他。
在家破人亡,步步緊逼的情況下,他才殺死了仇人,吐出了長期積壓心頭的冤氣,毅然決然地走上了起義的道路。
上梁山後,他又火并了妒賢嫉能的王倫,為梁山事業的發展開辟了道路。
他既和高太尉之間有着血海深仇,所以在招安問題上有清醒的認識,成為義軍隊伍中一個比較堅定的成員。
(二)成功地塑造了許多起義英雄的光輝形象。
小說把那些被封建統治階級視為"盜賊草寇"的革命者放在主要地位給以充分的肯定,并對他們所表現的強烈革命精神和光輝的思想品德作了熱情的歌頌。
在這些起義英雄中間,李逵和魯智深是其中突出的代表。
李逵出身于貧苦農民,因打死人,逃在江州當小牢子。
構成李逵性格核心的是他強烈的革命要求和徹底、堅定的革命精神。
他是一團仇恨和反抗的烈火,是一股掃蕩腐朽、黑暗勢力的旋風。
他上梁山很主動,沒有絲毫勉強,當宋江提出上梁山時,是他第一個熱烈地響應,叫道:"都去,都去,但有不去的,吃我一鳥斧,砍做兩截罷!"他對統治階級從來沒有幻想,當柴進受到殷天錫欺負而幻想靠條例打官司時,他說:"條例條例,若還依得,天下不亂了,我隻是前打後商量。
"什麼統治階級的法律制度、大宋皇帝的寶座,都不在他的眼底。
在剛上梁山時,就提出了"殺去東京,奪了鳥位"的要求;上了梁山,他又說:"便造反,怕怎地!晁蓋哥哥便做了大宋皇帝,宋江哥哥便做了小宋皇帝;吳先生做個丞相,公孫道士便做個國師;我們都做個将軍;殺去東京,奪了鳥位。
"這種徹底、堅定的革命精神,使李逵成為招安的堅決反對者。
當宋江吟[滿江紅]詞,流露向往招安情緒時,他便"一腳把桌子踢起,攧做粉碎,大叫道:'招安、招安,招什麼鳥安!'"後來朝廷派陳太尉來招安,他便把"聖旨"扯得粉碎。
即使在宋江受了招安後,他還屢次要反上梁山,甚至在死後,大宋皇帝還夢見他"掄起斧頭,向自己砍來,吓出一身冷汗"。
李逵對自己弟兄們和受苦的人民懷有深厚的感情,這是他英雄性格另一種光輝的表現。
宋江關在牢裡,是他"寸步不離"、"早晚在牢裡服侍",江州劫法場救宋江、戴宗時,他第一個赤條條地掄着闆斧,從酒樓跳進刑場殺将起來;高唐州救柴進,又是他第一個隻身下井。
他平日最愛宋江,可是當他誤聽宋江強奪民女的消息後,便大鬧忠義堂,砍倒杏黃旗。
這說明在他心目中,農民起義的利益是高于一切個人感情之上的。
在沂水縣,當他要殺冒他的名攔路行動的李鬼時,忽聽他說家有老母無人贍養,他反以十兩紋銀相贈。
看出他對于受苦人是懷有怎樣的階級感情。
作為一個農民英雄,伴随他的純樸天真,李逵也有簡單、鹵莽、不講策略和狹隘報複思想等缺點。
打起仗來,往往不分對象亂砍亂殺。
在三打祝家莊時,由于宋江實行分化政策,使扈家莊保持中立。
但李逵不管,排頭價砍去,殺了扈太公的老小,破壞了義軍的策略。
但這些缺點和他所具有的優秀品質相比,畢竟是很次要的,而且對于一個農民英雄來說,也是難于完全避免的。
魯智深本是渭州經略府的一個提轄官,社會身分是下級軍官,實際上卻是一無所有,既沒家庭,又沒産業,無牽無挂。
他對社會上的壓迫和不平,懷有強烈的憤懑,對各種罪惡勢力采取了主動挑戰的态度。
"禅杖打開危險路,戒刀殺盡不平人",概括了他性格中的這一特色。
他和金氏父女素不相識,隻是為了同情他們的遭遇,三拳打死了惡霸鄭屠,結果被迫無地容身,隻好出家當和尚。
在大相國寺與林沖不過是萍水相逢,但由于痛恨高太慰對林沖的陷害,他挺身而出,要讓高俅吃他"三百禅杖",進而大鬧野豬林,粉碎了高太慰的陰謀。
為援救被欺淩者,他不惜與統治者反抗到底,從不考慮個人得失。
"殺人須見血,救人須救徹",是他行動的信條。
魯智深性格中也有單純、樸實的這一面,有時甚至表現很鹵莽。
但下級軍官的生活經曆,又使他具有一定的鬥争經驗,在打死鎮關西後,用虛晃一招以為脫身之計,正是這種鬥争經驗的表現。
武松在那些出身于下層人民的英雄行列中是一個很有特色的人物。
在他的生活經曆中充滿着英雄傳奇的色彩。
他武藝高強,秉性剛烈,對于社會上的惡勢力和不義行為有堅決鬥争精神。
但他封建倫理意識強,私人恩仇觀念重。
在景陽岡打虎後,當上了陽谷縣的都頭,一心想為統治階級效勞。
直至哥哥被害,告狀不準,殺死了兇手潘金蓮和西門慶後卻又到官府自首。
這一方面說明他的剛強、正直,不願連累他人;同時也表示他對官府還有一定的幻想。
醉打蔣門神一舉,固然有打抱不平的一面,但主要是為了報答施恩的知遇之恩。
被張都監收為心腹後,更為小恩小惠所感,以至吃了大虧,差點把命都送了。
血的教訓,使他對封建統治者的真面目逐漸加深認識,反抗也随之越加激烈,大鬧飛雲浦,血濺鴛鴦樓,把他長期積壓在胸中的仇恨全部爆發出來了。
終于走上了團結起義的道路,在日後長期的鬥争中,革命意識逐漸堅定,成為堅決反對招安的英雄之一。
在那些出身下層人民的英雄人物中,阮氏三雄、解珍、解寶、張橫、張順、石秀和顧大嫂等人物也是很有特色的。
他們都是些"不怕官司不怕天"的好漢。
正是他們這些人物組成了這支義軍隊伍的中堅力量。
(三)小說細緻而生動地描寫了農民起義如何由零碎的複仇星火發展到燎原之勢的過程。
《水浒傳》開始寫的多是個别英雄人物如魯智深、林沖、武松等反對社會上惡勢力的鬥争。
這些鬥争雖然有聲有色,但畢竟還隻是個人的反抗,不能形成對統治階級的威脅。
随着客觀鬥争形勢的需要,英雄們逐漸由個人反抗,進而小規模地聯合起來反抗,一直形成強大的起義隊伍。
智取生辰綱可以說是聯合鬥争的萌芽,參加鬥争的有漁民、貧民、下層文人,也有道士、地主等。
他們出于對當權者的仇恨,為奪取不義之财,齊心協力,終于取得勝利,事後又一起上了梁山。
在清風寨報仇後,有更多好漢紛紛上山,使梁山勢力進一步壯大,與統治階級鬥争的力量也大大增強了。
宋江上山後,更樹起了"替天行道"的大族,出現了起義英雄武裝割據政權的新局面。
此後的鬥争是革命的武裝力量和反革命的武裝力量之間的大規模鬥争,起義隊伍在統一指揮下能攻善守,采取了靈活多變的戰略戰術,不斷打擊敵人,擴大自己的勢力,連續獲得了三打祝家莊,踏平曾頭市,兩赢童貫,三敗高俅等一連串輝煌勝利,沉重打擊了封建勢力,震撼了封建統治的根基。
"排座次"是起義事業發展的高峰,作者熱情洋溢地歌頌了梁山泊這塊光明的天地,描繪了農民"八方共域,異姓一家"的社會理想: 八方共域,異姓一家。
天地顯罡煞之精,人境合傑靈之美。
千裡面朝夕相見,一寸心死生可同。
相貌語言,南北東西雖各别;心情肝膽,忠誠信義并無差。
其人則有帝子神孫,富豪将吏,并三教九流,乃至獵戶漁人,屠兒劊子,都一般兒哥弟稱呼,不分貴賤;且又有同胞手足,捉對夫妻,與叔侄郎舅,以及跟随主仆,争鬥冤仇,皆一樣的酒筵歡樂,無問親疏。
或精靈,或粗鹵,或村樸,或風流,何嘗相礙,果然識性同居;或筆舌,或刀槍,或奔馳,或偷騙,各有偏長,真是随才器使...... 這是封建社會裡農
但是教頭的地位,優厚的請受,舒适的家庭,美麗的妻子,這種種條件,又形成了他安分守己怯于反抗的性格。
高衙内明目張膽地調戲他的妻子,他雖然感到恥辱,可是因吃着統治階級的大請大受而不敢下手,隻是沖散了事。
後來在高俅父子的多次陰謀陷害下,他被發配充軍,雖感到含冤負屈,仍未能起而反抗,甚至被貶斥到大軍草料場時,尚欲修屋苟安下來。
但是敵人沒有因為他一再退讓而相饒,竟然又從東京趕到滄州來謀殺他。
在家破人亡,步步緊逼的情況下,他才殺死了仇人,吐出了長期積壓心頭的冤氣,毅然決然地走上了起義的道路。
上梁山後,他又火并了妒賢嫉能的王倫,為梁山事業的發展開辟了道路。
他既和高太尉之間有着血海深仇,所以在招安問題上有清醒的認識,成為義軍隊伍中一個比較堅定的成員。
(二)成功地塑造了許多起義英雄的光輝形象。
小說把那些被封建統治階級視為"盜賊草寇"的革命者放在主要地位給以充分的肯定,并對他們所表現的強烈革命精神和光輝的思想品德作了熱情的歌頌。
在這些起義英雄中間,李逵和魯智深是其中突出的代表。
李逵出身于貧苦農民,因打死人,逃在江州當小牢子。
構成李逵性格核心的是他強烈的革命要求和徹底、堅定的革命精神。
他是一團仇恨和反抗的烈火,是一股掃蕩腐朽、黑暗勢力的旋風。
他上梁山很主動,沒有絲毫勉強,當宋江提出上梁山時,是他第一個熱烈地響應,叫道:"都去,都去,但有不去的,吃我一鳥斧,砍做兩截罷!"他對統治階級從來沒有幻想,當柴進受到殷天錫欺負而幻想靠條例打官司時,他說:"條例條例,若還依得,天下不亂了,我隻是前打後商量。
"什麼統治階級的法律制度、大宋皇帝的寶座,都不在他的眼底。
在剛上梁山時,就提出了"殺去東京,奪了鳥位"的要求;上了梁山,他又說:"便造反,怕怎地!晁蓋哥哥便做了大宋皇帝,宋江哥哥便做了小宋皇帝;吳先生做個丞相,公孫道士便做個國師;我們都做個将軍;殺去東京,奪了鳥位。
"這種徹底、堅定的革命精神,使李逵成為招安的堅決反對者。
當宋江吟[滿江紅]詞,流露向往招安情緒時,他便"一腳把桌子踢起,攧做粉碎,大叫道:'招安、招安,招什麼鳥安!'"後來朝廷派陳太尉來招安,他便把"聖旨"扯得粉碎。
即使在宋江受了招安後,他還屢次要反上梁山,甚至在死後,大宋皇帝還夢見他"掄起斧頭,向自己砍來,吓出一身冷汗"。
李逵對自己弟兄們和受苦的人民懷有深厚的感情,這是他英雄性格另一種光輝的表現。
宋江關在牢裡,是他"寸步不離"、"早晚在牢裡服侍",江州劫法場救宋江、戴宗時,他第一個赤條條地掄着闆斧,從酒樓跳進刑場殺将起來;高唐州救柴進,又是他第一個隻身下井。
他平日最愛宋江,可是當他誤聽宋江強奪民女的消息後,便大鬧忠義堂,砍倒杏黃旗。
這說明在他心目中,農民起義的利益是高于一切個人感情之上的。
在沂水縣,當他要殺冒他的名攔路行動的李鬼時,忽聽他說家有老母無人贍養,他反以十兩紋銀相贈。
看出他對于受苦人是懷有怎樣的階級感情。
作為一個農民英雄,伴随他的純樸天真,李逵也有簡單、鹵莽、不講策略和狹隘報複思想等缺點。
打起仗來,往往不分對象亂砍亂殺。
在三打祝家莊時,由于宋江實行分化政策,使扈家莊保持中立。
但李逵不管,排頭價砍去,殺了扈太公的老小,破壞了義軍的策略。
但這些缺點和他所具有的優秀品質相比,畢竟是很次要的,而且對于一個農民英雄來說,也是難于完全避免的。
魯智深本是渭州經略府的一個提轄官,社會身分是下級軍官,實際上卻是一無所有,既沒家庭,又沒産業,無牽無挂。
他對社會上的壓迫和不平,懷有強烈的憤懑,對各種罪惡勢力采取了主動挑戰的态度。
"禅杖打開危險路,戒刀殺盡不平人",概括了他性格中的這一特色。
他和金氏父女素不相識,隻是為了同情他們的遭遇,三拳打死了惡霸鄭屠,結果被迫無地容身,隻好出家當和尚。
在大相國寺與林沖不過是萍水相逢,但由于痛恨高太慰對林沖的陷害,他挺身而出,要讓高俅吃他"三百禅杖",進而大鬧野豬林,粉碎了高太慰的陰謀。
為援救被欺淩者,他不惜與統治者反抗到底,從不考慮個人得失。
"殺人須見血,救人須救徹",是他行動的信條。
魯智深性格中也有單純、樸實的這一面,有時甚至表現很鹵莽。
但下級軍官的生活經曆,又使他具有一定的鬥争經驗,在打死鎮關西後,用虛晃一招以為脫身之計,正是這種鬥争經驗的表現。
武松在那些出身于下層人民的英雄行列中是一個很有特色的人物。
在他的生活經曆中充滿着英雄傳奇的色彩。
他武藝高強,秉性剛烈,對于社會上的惡勢力和不義行為有堅決鬥争精神。
但他封建倫理意識強,私人恩仇觀念重。
在景陽岡打虎後,當上了陽谷縣的都頭,一心想為統治階級效勞。
直至哥哥被害,告狀不準,殺死了兇手潘金蓮和西門慶後卻又到官府自首。
這一方面說明他的剛強、正直,不願連累他人;同時也表示他對官府還有一定的幻想。
醉打蔣門神一舉,固然有打抱不平的一面,但主要是為了報答施恩的知遇之恩。
被張都監收為心腹後,更為小恩小惠所感,以至吃了大虧,差點把命都送了。
血的教訓,使他對封建統治者的真面目逐漸加深認識,反抗也随之越加激烈,大鬧飛雲浦,血濺鴛鴦樓,把他長期積壓在胸中的仇恨全部爆發出來了。
終于走上了團結起義的道路,在日後長期的鬥争中,革命意識逐漸堅定,成為堅決反對招安的英雄之一。
在那些出身下層人民的英雄人物中,阮氏三雄、解珍、解寶、張橫、張順、石秀和顧大嫂等人物也是很有特色的。
他們都是些"不怕官司不怕天"的好漢。
正是他們這些人物組成了這支義軍隊伍的中堅力量。
(三)小說細緻而生動地描寫了農民起義如何由零碎的複仇星火發展到燎原之勢的過程。
《水浒傳》開始寫的多是個别英雄人物如魯智深、林沖、武松等反對社會上惡勢力的鬥争。
這些鬥争雖然有聲有色,但畢竟還隻是個人的反抗,不能形成對統治階級的威脅。
随着客觀鬥争形勢的需要,英雄們逐漸由個人反抗,進而小規模地聯合起來反抗,一直形成強大的起義隊伍。
智取生辰綱可以說是聯合鬥争的萌芽,參加鬥争的有漁民、貧民、下層文人,也有道士、地主等。
他們出于對當權者的仇恨,為奪取不義之财,齊心協力,終于取得勝利,事後又一起上了梁山。
在清風寨報仇後,有更多好漢紛紛上山,使梁山勢力進一步壯大,與統治階級鬥争的力量也大大增強了。
宋江上山後,更樹起了"替天行道"的大族,出現了起義英雄武裝割據政權的新局面。
此後的鬥争是革命的武裝力量和反革命的武裝力量之間的大規模鬥争,起義隊伍在統一指揮下能攻善守,采取了靈活多變的戰略戰術,不斷打擊敵人,擴大自己的勢力,連續獲得了三打祝家莊,踏平曾頭市,兩赢童貫,三敗高俅等一連串輝煌勝利,沉重打擊了封建勢力,震撼了封建統治的根基。
"排座次"是起義事業發展的高峰,作者熱情洋溢地歌頌了梁山泊這塊光明的天地,描繪了農民"八方共域,異姓一家"的社會理想: 八方共域,異姓一家。
天地顯罡煞之精,人境合傑靈之美。
千裡面朝夕相見,一寸心死生可同。
相貌語言,南北東西雖各别;心情肝膽,忠誠信義并無差。
其人則有帝子神孫,富豪将吏,并三教九流,乃至獵戶漁人,屠兒劊子,都一般兒哥弟稱呼,不分貴賤;且又有同胞手足,捉對夫妻,與叔侄郎舅,以及跟随主仆,争鬥冤仇,皆一樣的酒筵歡樂,無問親疏。
或精靈,或粗鹵,或村樸,或風流,何嘗相礙,果然識性同居;或筆舌,或刀槍,或奔馳,或偷騙,各有偏長,真是随才器使...... 這是封建社會裡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