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水浒傳

關燈
第一節 水浒傳的成書過程和作者 元末明初,和《三國演義》同時出現的有《水浒傳》。

    《水浒傳》是一部著名的描寫農民革命的長篇小說,是在長期群衆創作的基礎上經過接近人民的作家的綜合加工再創作,又經過不同思想傾向的文人多次增删修改而成的。

     宋江等三十六人在染山水泊的農民起義是《水浒傳》創作的曆史根據。

    關于宋江起義,在曆史著作中有些零星的記載。

    《宋史·徽宗本紀》:"淮南盜宋江等犯淮陽軍,遣将讨捕;又犯東京、江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張叔夜招降之。

    "《張叔夜傳》說:"宋江起河朔,轉略十郡,官兵莫敢撄其鋒。

    "《東都事略·侯蒙傳》說:"江以三十六人橫行河朔,官軍數萬無敢抗者,其才必過人。

    "從上述記載中可以想見當時起義軍所向披靡、銳不可當的氣勢。

    關于起義的結局,記載不一,有的說被張叔夜招降;有的說被折可存平定;也有的說招降後還被利用去讨方臘,被封為節度使。

     從宋江起義失敗到《水浒傳》成書,正值女真、蒙古族先後南下,廣大人民在民族和階級的雙重壓迫之下,紛紛高舉義旗,結聚山寨進行反抗,宋江等三十六人的英雄事迹,就成為人民歌頌的對象。

    人民群衆在這些草澤英雄身上,寄托希望并以此來鼓舞自己的鬥志。

     宋末元初,畫家龔開的《宋江三十六人贊》,初次完整地記錄了三十六人的姓名和綽号。

    《序》說:"宋江事見于街談巷語,不足采者。

    雖有高如李嵩輩傳寫,士大夫亦不見黜。

    餘年少時壯其人,欲存之畫贊。

    "可見在民間流傳的宋江等故事,已引起士大夫的注意。

    在龔開筆下的水浒人物都以流氓盜賊的面目出現,明顯地表現出封建統治階級的觀點,與民間對宋江起義隊伍的态度迥然不同。

     水浒故事在民間廣泛流傳的時期,也正是說話、雜劇等通俗文學逐漸發展到成熟的時期。

    宋末元初,水浒故事已成為藝人們講述、演唱的重要内容,以水浒故事為題材的話本和戲劇相繼問世。

    從南宋羅烨《醉翁談錄》中"小說開辟"一條所記的說話目錄看,已有"公案類石頭孔立"、"樸刀類青面獸"、"杆棒類花和尚、武行者"等,這些顯然都是有關水浒故事的段落。

     宋末元初的《大宋宣和遺事》涉及水浒故事的部分,雖内容非常簡單,可能隻是說話人的提綱,但給我們展示了《水浒傳》的原始面貌,是現傳講說水浒故事的最早話本。

    其中着力叙寫的是楊志賣刀、晃蓋等劫生辰綱和宋江殺閻婆惜等情節,末尾還提及受張叔夜"招誘",并說:"後遣宋江收方臘有功,封節度使。

    "元代出現了一批水浒戲,在這些戲裡,水浒原來的人節度使。

    "元代出現了一批水浒戲,在這些戲裡,水浒原來的人物故事日益發展豐富起來。

    水浒英雄由三十六人發展到七十二人,又發展到一百單八人。

    對染山泊這塊農民起義根據地的描寫也接近《水浒傳》了。

    其中有的英雄人物如李逵、宋江、燕青等已有生動的描繪。

     施耐庵、羅貫中,就在宋元以來廣泛流傳的民間故事、話本、戲曲的基礎上,進行綜合性的再創作,才寫成了這部反映農民起義的作品《水浒傳》。

     關于施耐庵,沒有什麼可靠的曆史記載。

    民間傳說他曾參與過張士誠領導的農民起義,未必可信。

    但他生長淮北,時代較羅貫中為早,元末轟轟烈烈的農民大起義,當是親身經曆過的。

     《水浒傳》的版本很複雜。

    一般認為明人高儒在《百川書志》中題為"施耐庵的本,羅貫中編次"的《忠義水浒傳一百卷》是它的祖本。

    根據李卓吾的《忠義水浒傳叙》以及最後一回的詩句"一心征臘摧鋒日,百戰擒遼破敵年"看,在祖本裡應該已經有征遼的故事。

    明喜靖年間百回本,在藝術上有了較多的加工。

    萬曆年間餘象鬥的百二十回本,又增加了"征田虎"、"征王慶"的故事,但文字比較簡略。

    天啟、崇祯之間,出現了楊定見的百二十回本,除增飾了餘本中"征田虎"、"征王慶"的故事外,其馀部分主要根據嘉靖本。

    明末清初金人瑞(聖歎)腰斬《水浒傳》,改成七十回本,又删去了原本中對封建統治階級怨怒的詩詞,加上反動的評語,對宋江的描寫也有所篡改,并添上盧俊義的噩夢,以一百零八英雄的被一網打盡結束,這顯然是從維護封建統治階級的思想出發的。

    但由于它保存了水浒故事的主要部分,文字也比較洗煉和統一,因此就成為清代最流行的本子。

     解放後出版的七十一回《水浒傳》,它以金聖歎批改的七十回本為底本,作了些必要的校正:把金本的"楔子"改為第一回,并把"噩夢"内容删去,将最後一回回目"驚噩夢"恢複為"排座次"。

    人民文學出版社的《水浒全傳》是以屬于百回來本系統的天都外臣序刻本作底本,并參校了其他幾種較早的本子印行,可說是比較完整的本子。

     第二節 水浒傳的思想内容 《水浒傳》通過生動的藝術描寫反映了我國曆史上農民起義發生、發展直至失敗的整個過程:它深刻地挖掘了起義的社會根源;成功地塑造了起義英雄的群像,并通過他們不同的反抗道路展現了起義如何由零散的複仇火星發展到燎原大火的鬥争過程;也具體地揭示了起義失敗的内在原因。

    它的思想内容大緻可概括為下列四個方面: (一)着重揭露了封建統治的罪惡,挖掘了農民起義的社會根源。

     《水浒傳》雖然沒有正面從經濟關系上廣泛描寫階級矛盾,但對于作為起義英雄對立面的封建統治階級,則有深刻的揭露。

    小說把高俅"發迹"和徽宗皇帝寵信他的一段故事,放在作品的開端來寫,以表明"亂自上作"。

    它預示着廣大人民在以這樣昏君和寵臣為代表的腐朽集團統治下,将陷入怎樣的水深火熱之中。

     作品中的高俅,始終作為統治集團的代表人物出現,是貫串全書的一根黑線。

    他原是個"浮浪破落戶子弟",隻因踢得一腳好氣球,受到皇帝的賞識,"沒半年之間,直擡舉他做到殿帥府太尉職事"。

    從此更倚勢恃強,與蔡京、童貫之流狼狽為奸,把持朝政,無惡不作。

    小說中出現的大小官吏,多是他的親友朋黨。

    這裡有'徽宗天子慕容貴妃之兄"、青州知府慕容彥達,他"倚托妹子的勢要,在青州橫行,殘害良民,欺罔僚友,無所不為";有高俅的螟蛉之子高衙内和弟弟高廉,他們依仗高俅的權勢,或在東京"任意淫垢他人妻女",或"在高唐州無所不為";還有仗着蔡京"泰山之恩、提攜之力",在大名府盡量搜刮錢财,送給東京為丈人做壽的梁中書。

    作品還寫了一批處于社會基層的貪官污吏、土豪惡霸,如張都監、蔣門神、祝朝奉、毛太公和西門慶等,引外還有各級官府的差撥、役吏和各種各樣的爪牙。

    這一批大大小小的統治者、壓迫者,形成了一個黑暗勢力網,殘酷壓榨和迫害着人民。

    轟轟烈烈的農民起義,就在這樣一個現實背景上,氣勢磅礴地展開了。

     小說不僅寫了那些處于社會底層深受壓迫的勞動人民如李逵、阮氏三雄等奮起反抗,投身到起義隊伍中來;同時寫了那些處于社會中上層和一些原屬封建營壘中的人物,因遭受這樣那樣的迫害而紛紛參加義軍隊伍。

    甚至封建地主階級内部也出現了分化,因而像害藏"丹書鐵券"的世襲大貴族柴進和将門後裔楊志、大地主盧俊義等,也都先後卷進了起義隊伍的行列。

    這些,都說明當時封建統治的黑暗和階級矛盾的尖銳。

     在那些英雄們被逼上梁上的過程中,林沖這一形象具有典型意義。

     林沖是東京八十萬禁軍教頭,"逼上梁山"的"逼"字,在他身上表現最為突出。

    他有不甘屈辱的英雄本色,又有"空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