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三國演義
關燈
小
中
大
,他初見孔明作軍師不服氣,等到旗開得勝就立刻下馬拜伏。
初到豐陽縣見龐統怠職,他勃然大怒,等看了龐統判案,立刻就稱贊他的"天才"。
作者把這兩方面密切結合起來,就使張飛那"快人"的性格寫得分外令人可愛。
又如寫關羽義勇的性格,并不忽視他剛愎自用的缺點,"量大失荊州"的錯誤。
作者還善于運用誇張、對比、烘托的手法描繪人物,如關羽斬華雄,作者隻是預先極力描寫華雄的猛勇,一出場就連斬了四員大将,關羽出戰後,也不具體描寫其交戰經過,隻寫關外鼓聲喊聲如地塌山崩,正當人們為關羽耽心的時候,他已提華雄的頭擲于地上,出戰前酾下的那杯熱酒尚有馀溫。
又如寫孔明的出場,也是先寫司馬徽、徐庶的談論和推薦;寫三顧茅廬,也是着重寫前兩次的不遇,借崔州平等人的言論風采,借卧龍崗的山林景色重重烘托;又以張飛的粗暴和急躁來襯托劉備求賢的真誠和謙恭。
這樣就使孔明的高潔品格和絕世才能在讀者眼中無比地鮮明突出。
《演義》這些成就,标志着我國古典小說在人物塑造上的新發展。
《演義》吸收了傳記文學的語言成就,并加以适當的通俗化,"文不甚深,言不甚俗",雅俗共賞,具有簡潔、明快而又生動的特色。
叙述描寫,不以細膩見長,而以粗筆勾勒見工,但許多生動片段,也寫得粗中有細,例如: 孔明強支病體,令左右扶上小車,出寨遍觀各營,自覺秋風吹面,徹骨生寒,乃長歎曰:"再不能臨陣讨賊矣!悠悠蒼天,曷此其極!" 這裡寫孔明死前最後一次巡視軍營,着黑雖不多,卻把他"鞠躬盡瘁"的耿耿忠心刻畫出來了。
至于寫人物對話,更往往是個性鮮明,有聲有色。
張飛的話,多半快人快語,一針見血;曹操的話,多半豪爽機詐,變化莫測;關羽的話,往往心高氣盛,目中無人。
張松見曹操,數曹操的敗績,痛快淋漓,嘲諷盡緻。
而孔明的對話,則往往從容不迫,應對自如。
例如"舌戰群儒"中的兩段: 座上又一人問曰:"孔明欲效儀、秦之舌,遊說東吳耶?"孔明視之,乃步骘也。
孔明曰:"步子山以蘇秦、張儀為辯士,不知蘇秦、張儀亦豪傑也:蘇秦佩六國相印,張儀兩次相秦,皆有匡扶人國之謀,非比畏強淩弱,懼刀避劍之人也。
君等聞曹操虛發詐僞之詞,便畏懼請降,敢笑蘇秦、張儀乎?"步骘默然無語。
...... 座上又一人應聲問曰:"曹操雖挾天子以令諸侯,猶是相國曹參之後。
劉豫州雖雲中山靖王苗裔,卻無可稽考,眼見隻是織席販屦之夫耳,何足與曹操抗衡哉!"孔明視之,乃陸績也。
孔明笑曰:"公非袁術座間懷橘之陸郎乎?請安坐,聽吾一言:曹操既為曹相國之後,則世為漢臣矣;今乃專權肆橫,欺淩君父,是不惟無君,亦且蔑祖;不惟漢室之亂臣,亦曹氏之賊子也。
劉豫州堂堂帝胄,當今皇帝按譜賜爵,何雲無可稽考?且高祖起身亭長,而終有天下;織席販屦,又何足為辱乎?公小兒之見,不足與高士共語!" 這些對答,處處針鋒相對,寸步不讓。
語氣口吻,充滿輕蔑的譏刺。
比之後來的一些小說,雖然不夠口語化,但用來表達三國的曆史人物,仍然是适宜的。
但是,《演義》在藝術上也有比較明顯的缺點,這就是人物性格缺少發展,好像曹操生來就奸詐,孔明生來就聰明。
這種缺點的産生,可能是受中傳材料的局限,同時也受某些民間傳說人物定型化的特點的影響。
同時在運用想象誇張手法上,有時不免過分,所謂"誇過其理,則名實兩乖",魯迅說的"欲顯劉備之長厚而似僞,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正是最明顯的例子。
民間諺語說:"劉備摔阿鬥,刁買人心",也正和魯迅的批評相似。
也說明作品的客觀效果和作者本來的主觀願望還頗有不一緻的地方。
第五節 三國演義的影響 《三國演義》的社會影響是巨大的,它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統治者的罪惡和他們的陰險本質。
通過三國紛争的生動描寫,把封建社會的政治鬥争、軍事鬥争和曆史演變的狀況介紹給廣大的人民。
但由于《三國演義》中封建思想和現實主義的描寫交織在一起,所以它起的作用也是複雜的。
黃人《小說小話》裡曾有這樣一段記載:"張獻忠、李自成及近世張格爾、洪秀全等初起,衆皆烏合,羌無紀律,其後攻城略地,伏險設防,漸有機智。
......聞其皆以《三國演義》中戰案為玉帳唯一之秘本。
"這些傳說雖未必完全可靠,但《演義》在民間廣泛流傳,對農民革命的戰略戰術起過一定作用,則是可以斷言的。
《三國演義》中桃園結義所反映出來的劉、關、張之間同生共死和相互信賴的關系在群衆中也有很大影響。
因此人民往往仿效小說中的"結義"方式組成各種秘密組織進行反抗鬥争,他們是從自己的階級利益和鬥争需要去理解它和利用它的。
但"忠義"思想本身包含着君臣之間片面的道德關系即主仆關系和封建報恩思想,這就正好為封建統治者所利用,宣傳忠君報國,士為知己者死,以模糊人民的階級意識,削弱他們的鬥志。
例如清代統治者就抓住關羽身上的"忠義"所表現的落後、消極的一面,大加利用,屢次給關羽褒封,到處為他建立廟宇,以達到鞏固其封建統治的目的。
《三國演義》在宋元講史的基礎上,大大邁開一步,它标志着曆史小說的輝煌成就。
從此以後,曆史小說開始大量興起,從《開辟演義》一直到《清宮演義》,中國各個曆史時代在小說中都有反映。
不過這些小說,無論就思想性和藝術性來說,都遠不能與《三國演義》相比。
在戲曲中也出現了大批三國劇目,這些劇目至今大都還活在舞台上,并深受群衆的喜愛。
初到豐陽縣見龐統怠職,他勃然大怒,等看了龐統判案,立刻就稱贊他的"天才"。
作者把這兩方面密切結合起來,就使張飛那"快人"的性格寫得分外令人可愛。
又如寫關羽義勇的性格,并不忽視他剛愎自用的缺點,"量大失荊州"的錯誤。
作者還善于運用誇張、對比、烘托的手法描繪人物,如關羽斬華雄,作者隻是預先極力描寫華雄的猛勇,一出場就連斬了四員大将,關羽出戰後,也不具體描寫其交戰經過,隻寫關外鼓聲喊聲如地塌山崩,正當人們為關羽耽心的時候,他已提華雄的頭擲于地上,出戰前酾下的那杯熱酒尚有馀溫。
又如寫孔明的出場,也是先寫司馬徽、徐庶的談論和推薦;寫三顧茅廬,也是着重寫前兩次的不遇,借崔州平等人的言論風采,借卧龍崗的山林景色重重烘托;又以張飛的粗暴和急躁來襯托劉備求賢的真誠和謙恭。
這樣就使孔明的高潔品格和絕世才能在讀者眼中無比地鮮明突出。
《演義》這些成就,标志着我國古典小說在人物塑造上的新發展。
《演義》吸收了傳記文學的語言成就,并加以适當的通俗化,"文不甚深,言不甚俗",雅俗共賞,具有簡潔、明快而又生動的特色。
叙述描寫,不以細膩見長,而以粗筆勾勒見工,但許多生動片段,也寫得粗中有細,例如: 孔明強支病體,令左右扶上小車,出寨遍觀各營,自覺秋風吹面,徹骨生寒,乃長歎曰:"再不能臨陣讨賊矣!悠悠蒼天,曷此其極!" 這裡寫孔明死前最後一次巡視軍營,着黑雖不多,卻把他"鞠躬盡瘁"的耿耿忠心刻畫出來了。
至于寫人物對話,更往往是個性鮮明,有聲有色。
張飛的話,多半快人快語,一針見血;曹操的話,多半豪爽機詐,變化莫測;關羽的話,往往心高氣盛,目中無人。
張松見曹操,數曹操的敗績,痛快淋漓,嘲諷盡緻。
而孔明的對話,則往往從容不迫,應對自如。
例如"舌戰群儒"中的兩段: 座上又一人問曰:"孔明欲效儀、秦之舌,遊說東吳耶?"孔明視之,乃步骘也。
孔明曰:"步子山以蘇秦、張儀為辯士,不知蘇秦、張儀亦豪傑也:蘇秦佩六國相印,張儀兩次相秦,皆有匡扶人國之謀,非比畏強淩弱,懼刀避劍之人也。
君等聞曹操虛發詐僞之詞,便畏懼請降,敢笑蘇秦、張儀乎?"步骘默然無語。
...... 座上又一人應聲問曰:"曹操雖挾天子以令諸侯,猶是相國曹參之後。
劉豫州雖雲中山靖王苗裔,卻無可稽考,眼見隻是織席販屦之夫耳,何足與曹操抗衡哉!"孔明視之,乃陸績也。
孔明笑曰:"公非袁術座間懷橘之陸郎乎?請安坐,聽吾一言:曹操既為曹相國之後,則世為漢臣矣;今乃專權肆橫,欺淩君父,是不惟無君,亦且蔑祖;不惟漢室之亂臣,亦曹氏之賊子也。
劉豫州堂堂帝胄,當今皇帝按譜賜爵,何雲無可稽考?且高祖起身亭長,而終有天下;織席販屦,又何足為辱乎?公小兒之見,不足與高士共語!" 這些對答,處處針鋒相對,寸步不讓。
語氣口吻,充滿輕蔑的譏刺。
比之後來的一些小說,雖然不夠口語化,但用來表達三國的曆史人物,仍然是适宜的。
但是,《演義》在藝術上也有比較明顯的缺點,這就是人物性格缺少發展,好像曹操生來就奸詐,孔明生來就聰明。
這種缺點的産生,可能是受中傳材料的局限,同時也受某些民間傳說人物定型化的特點的影響。
同時在運用想象誇張手法上,有時不免過分,所謂"誇過其理,則名實兩乖",魯迅說的"欲顯劉備之長厚而似僞,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正是最明顯的例子。
民間諺語說:"劉備摔阿鬥,刁買人心",也正和魯迅的批評相似。
也說明作品的客觀效果和作者本來的主觀願望還頗有不一緻的地方。
第五節 三國演義的影響 《三國演義》的社會影響是巨大的,它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統治者的罪惡和他們的陰險本質。
通過三國紛争的生動描寫,把封建社會的政治鬥争、軍事鬥争和曆史演變的狀況介紹給廣大的人民。
但由于《三國演義》中封建思想和現實主義的描寫交織在一起,所以它起的作用也是複雜的。
黃人《小說小話》裡曾有這樣一段記載:"張獻忠、李自成及近世張格爾、洪秀全等初起,衆皆烏合,羌無紀律,其後攻城略地,伏險設防,漸有機智。
......聞其皆以《三國演義》中戰案為玉帳唯一之秘本。
"這些傳說雖未必完全可靠,但《演義》在民間廣泛流傳,對農民革命的戰略戰術起過一定作用,則是可以斷言的。
《三國演義》中桃園結義所反映出來的劉、關、張之間同生共死和相互信賴的關系在群衆中也有很大影響。
因此人民往往仿效小說中的"結義"方式組成各種秘密組織進行反抗鬥争,他們是從自己的階級利益和鬥争需要去理解它和利用它的。
但"忠義"思想本身包含着君臣之間片面的道德關系即主仆關系和封建報恩思想,這就正好為封建統治者所利用,宣傳忠君報國,士為知己者死,以模糊人民的階級意識,削弱他們的鬥志。
例如清代統治者就抓住關羽身上的"忠義"所表現的落後、消極的一面,大加利用,屢次給關羽褒封,到處為他建立廟宇,以達到鞏固其封建統治的目的。
《三國演義》在宋元講史的基礎上,大大邁開一步,它标志着曆史小說的輝煌成就。
從此以後,曆史小說開始大量興起,從《開辟演義》一直到《清宮演義》,中國各個曆史時代在小說中都有反映。
不過這些小說,無論就思想性和藝術性來說,都遠不能與《三國演義》相比。
在戲曲中也出現了大批三國劇目,這些劇目至今大都還活在舞台上,并深受群衆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