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三國演義
關燈
小
中
大
顯聖,以及于吉、左慈興妖作法等故事,更充滿了神怪迷信色彩。
第四節 三國演義的藝術成就 《三國演義》的藝術成就是多方面的。
它在中國文學史、特别是小說發展史上是一個重要的裡程碑。
《三國演義》是一部曆史小說,它既以民間傳說為基礎,又盡量以《三國志》及裴松之注為依據。
章學誠說它是"七分實事,三分虛構"(《丙辰劄記》),民間也是"真三國,假封神"的說法。
從全書史事綱目、人物事迹輪廓來看,這些評論大體是合乎實際的。
但是,我們如果把《三國志》及裴注和《演義》再作一些具體的對比,就可以看出兩者之間不僅在思想傾向上有尊曹尊劉之分,而且在内容比重上也各有輕重。
《三國志》中,魏志三十卷,蜀志十五卷,吳志二十卷,而《演義》裡則有将近五分之三的回目是有關蜀國及其人物的故事的。
在故事情節和人物塑造上,也有很大的出入。
凡是《演義》中精彩豐富的故事,生龍活虎的人物,往往是虛多于實的。
因此,我們必須把這部曆史小說看成藝術作品,即使它客觀上起着傳播曆史知識的作用,我們也必須把它和曆史書區别開來。
章學誠因為它"七實三虛"而批評它"以緻觀者往往為所淆亂",就是因為把它當成曆史書的緣故。
謝肇淛從文學的角度批評它"太實則近腐",又是因為沒有充分估計那些虛多于實的情節和人物創造的成就。
幾百年來,曹操、諸葛亮等人物成為奸詐和智慧的代名詞,是和《演義》的深入人心分不開的。
一般曆史演義往往是在排比正史材料之外,穿插鋪叙一些野史逸聞,在故事情節上可能收到一些曲折離奇的效果,但人物的精神性格卻很空洞平闆。
《三國演義》的作者顯然是選擇了另一條艱苦的創作道路。
作者的創作方法基本是現實主義的,他根據正史記載和民間傳說加以擴展,估計人物在當時曆史條件下可能有的言語行動,作了生動具體的描繪。
并剔除了傳說中一些過于離奇的成分。
但是由于許多人物的故事千百年來在群衆中流傳,經過不斷的加工創造,因此,這些人物的性格、品德和才能已經不同程度地超越了特定曆史人物。
作者又在這些傳說上加以想象發揮,他們在性格也就更完整、更充實、更鮮明了。
像諸葛亮在赤壁之戰、三氣周瑜、七擒孟獲等事件中料事如神的智慧,關羽在溫酒斬華雄、單刀赴會中威風凜凜的英雄氣概,以及張飛喝退百萬曹兵,趙雲單騎救主等情節,都充滿了浪漫主義的傳奇色彩。
盡管有些事迹或多或少有曆史根據,但把它生發開來,使之豐富、鮮明、擴大,仍然是人民和作家的功績。
這許多地方往往體現着現實和理想的結合,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結合。
《演義》的藝術結構,既宏偉壯闊,又不失嚴密的精巧。
全書時間漫長,人物衆多,事件複雜,頭緒紛繁。
既要照顧曆史事實的基礎,又要适應藝術情節的連貫,這在客觀上增加了不少困難。
但作者卻能以蜀漢為中心,抓住三國矛盾鬥争的主線,井然有序地展開故事情節。
既曲折變化,又前後貫串,賓主照應,脈絡分明,構成了一個基本完美的藝術整體,較少瑣碎支離的情況。
這在古典小說中是少有的。
《演義》善于通過錯綜複雜的故事情節,巧妙地表現封建統治集團之間以及各統治集團内部的種種複雜、尖銳的矛盾和鬥争,尤其善于描寫各種戰争。
作者總是以人物為中心,寫出戰争的各個方面,雙方的戰略、戰術、力量的對比,地位的轉化,使大小戰役各具特色,千變萬化,并善于揭示戰争勝負的決定因素。
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不同,七擒孟獲和六出祁山不同。
赤壁之戰表現尤為精彩。
《三國志》記載赤壁之戰非常簡略,《演義》卻以長達八回的篇幅,把故事渲染得波瀾壯闊,淋漓盡緻。
在決策階段寫孫、劉聯盟的形成以及孫吳内部和戰之争,處處強調了孔明的作用。
在雙方備戰階段中,作者緊緊抓住曹軍不習水戰的問題,寫周瑜和曹操之間來回隔江鬥智,曹操兩次派蔣幹過江以及遣蔡中、蔡和詐降,都被周瑜識破并巧妙地加以利用。
但是周瑜這些妙計每次都不出孔明的意料。
周瑜忌妒孔明,想用斷糧道、造箭殺孔明,計謀也被孔明識破。
這樣作者便很自然地寫出孔明的才能、氣度處處高過周瑜。
在寫交戰雙方敵我矛盾上,作者較多地是依據史實加以鋪張,在寫周瑜、孔明的内部矛盾上,作者幾乎是全憑虛構。
作者不僅善于錯綜交織地表現敵我矛盾和内部矛盾,而且善于在緊張鬥争中,用抒情的筆調點染孔明飲酒借箭,龐統挑燈夜讀,曹操橫槊賦詩的悠閑插曲。
這樣山裡套山,戲中有戲,推波助瀾,逐漸把故事引向高潮。
處處都表現出作者傑出的藝術匠心。
官渡之戰,作者雖然占明了袁曹兵力相差十倍的客觀情況,但在描寫上卻抓住軍糧問題,大作文章。
曹操和許攸的對話,是決定戰略的關鍵,渲染得尤其有聲有色,人物的性格也非常鮮明突出。
七擒孟獲,作者又突出孔明七縱七擒,恩威并用的政策觀衆,同時也就突出了這次戰争的新特點。
作者叙述戰争還善于運用實寫和虛寫結合的手法,對戰争的勝利者,往往不惜詳盡描寫,另一方隻作簡要叙述。
赤壁之戰中詳盡描寫的是孫劉一方。
"安居平五路",隻有一路是實寫。
這樣既重點突出,又省去許多筆墨。
《演義》通過驚心動魄的政治、軍事鬥争,塑造了一系列鮮明生動的人物形象,構成了一幅絢爛多彩的圖卷,豐富了我國藝術的寶庫。
在赤壁之戰的尖銳矛盾沖突中,作者不僅寫出周瑜、孔明的英雄才略,而且寫出魯肅的誠懇忠厚,黃蓋的赤膽忠心,阚澤的機智大膽,蔣幹的愚而自用。
作者刻劃人物,往往是通過不同的故事情節,反複渲染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
例如張飛嫉惡如仇、粗豪爽直的性格,就是通過怒鞭督郵、古城會拒關羽以及責問劉備遲不發兵為關羽複仇等等情節突出表現的。
但是,這并不使人物性格簡單化,張飛雖然粗豪,卻有從善如流的一面
第四節 三國演義的藝術成就 《三國演義》的藝術成就是多方面的。
它在中國文學史、特别是小說發展史上是一個重要的裡程碑。
《三國演義》是一部曆史小說,它既以民間傳說為基礎,又盡量以《三國志》及裴松之注為依據。
章學誠說它是"七分實事,三分虛構"(《丙辰劄記》),民間也是"真三國,假封神"的說法。
從全書史事綱目、人物事迹輪廓來看,這些評論大體是合乎實際的。
但是,我們如果把《三國志》及裴注和《演義》再作一些具體的對比,就可以看出兩者之間不僅在思想傾向上有尊曹尊劉之分,而且在内容比重上也各有輕重。
《三國志》中,魏志三十卷,蜀志十五卷,吳志二十卷,而《演義》裡則有将近五分之三的回目是有關蜀國及其人物的故事的。
在故事情節和人物塑造上,也有很大的出入。
凡是《演義》中精彩豐富的故事,生龍活虎的人物,往往是虛多于實的。
因此,我們必須把這部曆史小說看成藝術作品,即使它客觀上起着傳播曆史知識的作用,我們也必須把它和曆史書區别開來。
章學誠因為它"七實三虛"而批評它"以緻觀者往往為所淆亂",就是因為把它當成曆史書的緣故。
謝肇淛從文學的角度批評它"太實則近腐",又是因為沒有充分估計那些虛多于實的情節和人物創造的成就。
幾百年來,曹操、諸葛亮等人物成為奸詐和智慧的代名詞,是和《演義》的深入人心分不開的。
一般曆史演義往往是在排比正史材料之外,穿插鋪叙一些野史逸聞,在故事情節上可能收到一些曲折離奇的效果,但人物的精神性格卻很空洞平闆。
《三國演義》的作者顯然是選擇了另一條艱苦的創作道路。
作者的創作方法基本是現實主義的,他根據正史記載和民間傳說加以擴展,估計人物在當時曆史條件下可能有的言語行動,作了生動具體的描繪。
并剔除了傳說中一些過于離奇的成分。
但是由于許多人物的故事千百年來在群衆中流傳,經過不斷的加工創造,因此,這些人物的性格、品德和才能已經不同程度地超越了特定曆史人物。
作者又在這些傳說上加以想象發揮,他們在性格也就更完整、更充實、更鮮明了。
像諸葛亮在赤壁之戰、三氣周瑜、七擒孟獲等事件中料事如神的智慧,關羽在溫酒斬華雄、單刀赴會中威風凜凜的英雄氣概,以及張飛喝退百萬曹兵,趙雲單騎救主等情節,都充滿了浪漫主義的傳奇色彩。
盡管有些事迹或多或少有曆史根據,但把它生發開來,使之豐富、鮮明、擴大,仍然是人民和作家的功績。
這許多地方往往體現着現實和理想的結合,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結合。
《演義》的藝術結構,既宏偉壯闊,又不失嚴密的精巧。
全書時間漫長,人物衆多,事件複雜,頭緒紛繁。
既要照顧曆史事實的基礎,又要适應藝術情節的連貫,這在客觀上增加了不少困難。
但作者卻能以蜀漢為中心,抓住三國矛盾鬥争的主線,井然有序地展開故事情節。
既曲折變化,又前後貫串,賓主照應,脈絡分明,構成了一個基本完美的藝術整體,較少瑣碎支離的情況。
這在古典小說中是少有的。
《演義》善于通過錯綜複雜的故事情節,巧妙地表現封建統治集團之間以及各統治集團内部的種種複雜、尖銳的矛盾和鬥争,尤其善于描寫各種戰争。
作者總是以人物為中心,寫出戰争的各個方面,雙方的戰略、戰術、力量的對比,地位的轉化,使大小戰役各具特色,千變萬化,并善于揭示戰争勝負的決定因素。
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不同,七擒孟獲和六出祁山不同。
赤壁之戰表現尤為精彩。
《三國志》記載赤壁之戰非常簡略,《演義》卻以長達八回的篇幅,把故事渲染得波瀾壯闊,淋漓盡緻。
在決策階段寫孫、劉聯盟的形成以及孫吳内部和戰之争,處處強調了孔明的作用。
在雙方備戰階段中,作者緊緊抓住曹軍不習水戰的問題,寫周瑜和曹操之間來回隔江鬥智,曹操兩次派蔣幹過江以及遣蔡中、蔡和詐降,都被周瑜識破并巧妙地加以利用。
但是周瑜這些妙計每次都不出孔明的意料。
周瑜忌妒孔明,想用斷糧道、造箭殺孔明,計謀也被孔明識破。
這樣作者便很自然地寫出孔明的才能、氣度處處高過周瑜。
在寫交戰雙方敵我矛盾上,作者較多地是依據史實加以鋪張,在寫周瑜、孔明的内部矛盾上,作者幾乎是全憑虛構。
作者不僅善于錯綜交織地表現敵我矛盾和内部矛盾,而且善于在緊張鬥争中,用抒情的筆調點染孔明飲酒借箭,龐統挑燈夜讀,曹操橫槊賦詩的悠閑插曲。
這樣山裡套山,戲中有戲,推波助瀾,逐漸把故事引向高潮。
處處都表現出作者傑出的藝術匠心。
官渡之戰,作者雖然占明了袁曹兵力相差十倍的客觀情況,但在描寫上卻抓住軍糧問題,大作文章。
曹操和許攸的對話,是決定戰略的關鍵,渲染得尤其有聲有色,人物的性格也非常鮮明突出。
七擒孟獲,作者又突出孔明七縱七擒,恩威并用的政策觀衆,同時也就突出了這次戰争的新特點。
作者叙述戰争還善于運用實寫和虛寫結合的手法,對戰争的勝利者,往往不惜詳盡描寫,另一方隻作簡要叙述。
赤壁之戰中詳盡描寫的是孫劉一方。
"安居平五路",隻有一路是實寫。
這樣既重點突出,又省去許多筆墨。
《演義》通過驚心動魄的政治、軍事鬥争,塑造了一系列鮮明生動的人物形象,構成了一幅絢爛多彩的圖卷,豐富了我國藝術的寶庫。
在赤壁之戰的尖銳矛盾沖突中,作者不僅寫出周瑜、孔明的英雄才略,而且寫出魯肅的誠懇忠厚,黃蓋的赤膽忠心,阚澤的機智大膽,蔣幹的愚而自用。
作者刻劃人物,往往是通過不同的故事情節,反複渲染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
例如張飛嫉惡如仇、粗豪爽直的性格,就是通過怒鞭督郵、古城會拒關羽以及責問劉備遲不發兵為關羽複仇等等情節突出表現的。
但是,這并不使人物性格簡單化,張飛雖然粗豪,卻有從善如流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