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三國演義

關燈
道德觀念的反映。

    它一方面表現了小私有者在受剝削壓迫下救困扶危、互相支援、見義勇為、自發反抗的積極品德。

    曆代遊俠之士那種講義氣、重然諾、感恩遇、報知己的壯烈行動,都是義氣的表現。

    曆代農民起義,也往往以義氣為号召。

    《言和遺事》寫宋江起事,前後經過三度"結義",并非毫無現實根據的虛構。

    《續通鑒》記元至正十一年劉福通、韓山童等領導紅巾起義,也"宰白馬黑牛,誓告天地"。

    《平話》到《演義》中所極力渲染的"桃園結義"的傳說,顯然和這個曆史背景有着極為密切的内在聯系。

    但是,由于"義氣"不是從階級觀點出發,往往以個人恩怨行為行動的根據,所以這種道德觀念常常被封建統治階級所利用。

    在《演義》裡,關羽正是被作者當作義氣的化身的英雄人物。

    許田射獵時,他拍馬提刀而出,"要斬曹操",是激于忠義之氣。

    從"屯土山關公約三事"到"挂印封金"、"千裡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将,以及斬蔡陽、古城會等一系列行動中,更突出他忠于桃園盟誓、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義氣。

    華容道釋曹操,在作者看來也是"拚将一死酬知己,緻令千秋仰義名"的"壯舉"。

    在關羽的行動中,我們一方面看到"義氣"的團結鼓舞的力量,另一方面也明顯地看到"義氣"的局限。

    他"約三事"時雖然自稱"降漢不降曹",結果還是替曹操斬了顔良、文醜,而華容道釋曹操,更是認敵為友,把個人恩怨放在整體利益之上。

    關羽被害後,劉備、張飛旦夕号泣,誓死複仇的行動,也表現出他們重義氣、輕富貴的态度。

    所以伐吳之役,連諸葛亮、趙雲等心腹之臣也無力勸阻。

    實際上,這也是把個人情誼置于國家利益之上。

    也正是由于這種義氣存在着明顯的局限,所以義氣化身的關羽,後來就為清代統治者所利用,并附會種種迷信色彩,稱為"伏魔大帝","關聖帝君"。

    而"桃園結義"的形式,也往往被各種封建的江湖幫會用作欺騙的手段。

     在《演義》裡,作者還善于通過三國之間政治、軍事、外交的種種事件,把曆史上各種鬥争的經驗和智慧,形象生動地表現出來。

    而諸葛亮這個光照全書的人物,正集中地表現這種驚人的智慧,絕世的才能。

    《演義》的作者一反正史所謂"亮才于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幹,優于将略"(《三國志·諸葛亮傳》)的看法,把他描寫成為政治、軍事、外交無所不能、無所不精的人物。

    他隐居隆中時,對天下大勢已了如指掌,初見劉備就提出了據蜀、聯吳、抗魏的長遠戰略思想,博望坡出奇制勝就奠定了他在劉備集團内部的威信。

    赤壁之戰,他孤身到吳國,不僅在身臨危境中舌戰群儒,和東吳上下各方進行了複雜曲折的鬥争,争取了強有力的同盟,貫徹了聯吳抗曹的戰略,而且在戰役部署的各個關鍵環節上表現了超過曹操和周瑜的見識和才能。

    在三氣周瑜、奪取荊州過程中,更逼得周瑜咬牙切齒地說:"既生瑜,何生亮!"後來龐統死于落鳳坡,關羽失荊州,身死麥城,劉備征吳失敗,病死白帝城,都是由于不聽他的勸告。

    劉備死後,蜀中元氣大傷,他卻獨力支持了這個困難的局面。

    安居平五路,七擒孟獲,六出祁山,穩定局勢,平定後方,打擊敵人。

    那種排除萬難的才能、堅韌不拔的毅力,和他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忠誠結合在一起,就成為封建時代人民所幻想的"賢相"的典型,他和那些"筆下雖有千言,胸中實無一策"的書生是完全不同的。

    除諸葛亮外,周瑜和曹操兩人也是富有鬥争經驗、善于應付各種事變的人物。

    周瑜在赤壁之戰中分析曹軍的虛實,談笑自若地部署這場大戰,兩度愚弄蔣幹,并通過蔣幹以愚弄曹操,都表現了出色的戰略才能。

    曹操雖然被作者寫成反面人物,但作者并沒有把他簡單化,因此在寫他奸詐時,也表現了他"豪爽而多智"的一面。

    例如在青梅煮酒的談話中他笑袁術是"塚中枯骨",袁紹是"幹大事而惜身,見小利而忘命",劉表是"虛名無實",劉璋是"守戶之犬",對當代人物分析得很精辟。

    官渡之戰,他在和袁紹軍力相懸十倍的條件下,善于聽取許攸的建議,劫燒烏巢軍糧,終于取得勝利,打垮了他在中原的勁敵。

    其他和蜀國的龐統、姜維,吳國的呂蒙、陸遜,魏國的司馬懿等,也是長于謀略的人物。

    以上這些人物層出不窮的奇謀勝算,不僅使這部書吸引人心,而且教育人民認識封建社會政治鬥争的複雜的尖銳,獲得階級鬥争的經驗和才能,突破統治階級的愚民政策,積極掌握自己的命運,具有極為重大的意義。

     但是《演義》的思想内容也存在一些明顯的缺點。

    作者從封建立場出發,誣蔑黃巾起義軍是"劫驚良民"的"盜賊",盡管這隻是全書的引子,而且在具體描寫中,作者也指出朝政種種黑暗腐敗是起義的原因,寫出"青、幽、徐、冀、荊、揚、兖、豫八州之人,家家侍奉大賢良師張角名字",客觀上反映了起義領袖在人民中的威望,但這并不能掩蓋作者對農民起義的階級偏見。

    書中一開頭就是"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認為三國鼎立、西晉統一是先天命定,完全是一種傳統的"一治一亂"的曆史循環論。

    龐統死前有童謠預言,上方谷司馬懿父子不死,是出于天意,也充滿宿命論色彩。

    孔明火燒藤甲要"損壽",是因果報應觀點。

    至于孔明借東風,擺八陣圖,五丈原禳星,關羽玉泉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