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三國演義
關燈
小
中
大
。
而且他還是《水浒傳》的編寫者之一。
羅貫中《三國志通俗演義》現存的最早刊本是嘉靖本,全書二十四卷,二百四十則,題"晉平陽侯陳壽史傳,後學羅本貫中編次"。
它集中并充實了宋元時期講史話本和戲曲中的精彩部分,把《三國志平話》的故事作了全部改寫,删去了像司馬仲相斷獄、孫秀才發現天書和劉、關、張太行山落草等荒誕的故事,增加了許多史實,擴充了篇幅,從而成為一部"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長篇巨著。
繼嘉靖本《三國志通俗演義》之後,新刊本大量出現,它們都以嘉靖本為主,隻做了些插圖、考證、評點和文字的增删,卷數和回目的整理等工作。
清康熙年間,毛宗崗對嘉靖本《三國志通俗演義》作了一些修改,主要是辨正史事,增删文字,更換論贊,改回目為對偶,至于内容無甚改動。
經過毛宗崗一番加工之後,全書又有所提高,但同時封建思想也有所增加。
從此他的修改本也就成為後來最流行的本子。
第三節 三國演義的思想内容 《三國演義》描寫了公元184年到280年間的曆史故事,起自黃巾起義,終于西晉統一。
它集中地描繪了三國時代各封建統治集團之間軍事的、政治的、外交的種種鬥争,鬥争的方式有公開的,有隐蔽的。
通過這些鬥争,作者揭示了當時社會的黑暗和腐朽;譴責了統治者的殘暴和醜惡;反映了人民在動亂時代的災難和痛苦,也表現了他們對統治集團的愛憎和向背,以及他們反對戰争分襲,要求和平統一的願望。
全書的内容傾向,有幾點值得我們注意: 《三國演義》繼承了《平話》"擁劉反曹"的傳統,把蜀漢當作全書矛盾的主導方面,把劉、關、張、諸葛亮當作小說的中心人物。
全書共一百二十回,其中自桃園結義至諸葛亮死五丈原這五十一年間的事就占了一百零四回,以後四十六年的事隻用十六回就草草收束。
"擁劉反曹"傾向的形成,有比較長遠、複雜的曆史和思想的背景。
從史學傳統來看,西晉陳壽的《三國志》尊魏為正統,到東晉偏安江左以後,習鑿齒作《漢晉春秋》就改蜀漢為正統。
北宋司馬光作《資治通鑒》沿陳壽先例,尊魏為正統,到南宋偏宋以後,朱熹作《通鑒綱目》,又一反司馬光的看法,仍尊蜀漢為正統。
清史學家章學誠說:"陳氏生于西晉,司馬氏生于北宋,苟黜曹魏之禅讓,将置君父于何地?而習與朱子,則固南渡之人也,惟恐中原之争正統也。
諸賢易地而皆然。
"(《文史通義·文德》)由此看來,曆代史家擁曹擁劉之争,不過是封建正統觀念在不同條件下的不同表現。
擁劉反曹思想之流行,确有為偏安的漢族王朝争統地位的曆史思想背景。
民間流傳的三國故事中的"擁劉反曹"傾向和上述的習鑿齒、朱熹的羅漢正統觀念是有一定關系的。
但從《平話》和《演義》的内容傾向來看,決不能把它們"擁劉反曹"的内容簡單地歸納為封建正統觀念的表現。
書中曹、劉對比的描寫,給我們印象最深刻的主要是劉備以寬仁待民,曹操以殘暴害民;劉備待士以誠心和義氣,曹操則全用權術和機詐。
劉備從桃園結義時就抱着"上報國家,下安黎庶"的理想,并深知舉大事者必以人為本,所以"遠得人心,近得居望"。
他的言行和曹操恰恰是鮮明的對比。
他說:"操以急,吾以寬;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
每與操相反,事乃可成。
若以小利而失信于天下,吾不為也。
"他初作安喜縣尉,就"與民秋毫無犯,民皆感化"。
在新野時,老百姓又歌頌他:"新野牧,劉皇叔,自到此,民豐足。
"當陽撤退時,十幾萬百姓跟随他渡江,雖然情勢萬分緊急,他決不棄民先行。
到了西川,他的軍隊"秋毫無犯,受到焚香禮拜"的歡迎。
他的善于知人,對士能推心置腹,始終信任,給人印象也很深,他一見趙雲,就"甚相敬愛,便有不舍之心"。
在長坂坡,糜芳、張飛都以為趙雲去投奔曹操,劉備卻毫不懷疑地說:"子龍從我于患難,心如鐵石,非富貴所能動搖也。
"至于他對待諸葛亮,從三顧茅戶到白帝托孤,始終敬愛信任,則更為人所共知。
和劉備相對立的奸雄曹操,其殘酷、欺詐的性格和劉備也正是鮮明的對照。
他殺呂伯奢全家時說的"甯教我負天下,休教天下人負我"是他一生行動的哲學。
他為報父仇,進攻徐州,"所到之處,殺戮人民,發掘墳墓"。
對待部下的奸詐、殘酷更是無所不至。
他軍中缺糧,先命令糧官王垕用小斛發軍糧,然後又借王垕的"頭"來平息衆怒。
他為了追查在許都縱火的耿紀的馀黨,竟用訛詐手段把站在紅旗下面的三百多人全部斬殺。
其他如痛恨祢衡而假手黃祖殺之;忌恨楊脩而加以擾亂軍心的死罪;為防範行刺而"夢中殺人",都給讀者極為深刻的惡劣印象。
從這些對比描寫中,可以看出《演義》中"擁劉反曹"的觀念,也是表現封建時代人民擁護"明君",憎惡"暴君"的願望。
書中許田射獵、董承奉诏、曹丕廢帝、劉備正位等章節中流露了相當濃厚的封建正統觀念,但我們也可以看到,作者強調正統的主要目的還是為了支持深得人心的劉備,而不是支持行将潰滅的漢獻帝、劉表、劉璋等人物,這些人物在作者筆下隻是可憐,并不可愛。
《演義》中極力宣揚了劉、關、張的義氣。
小說第一回桃園三結義就寫這三個異姓兄弟發誓同心協力,救困扶危,上報國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願同年同月同日死。
背義忘恩,天人共戮。
這人盟誓就決定了三人名為君臣、情同骨肉的關系。
從曆史傳統來看,義氣并不是新的東西。
它是封建時代小私有者
而且他還是《水浒傳》的編寫者之一。
羅貫中《三國志通俗演義》現存的最早刊本是嘉靖本,全書二十四卷,二百四十則,題"晉平陽侯陳壽史傳,後學羅本貫中編次"。
它集中并充實了宋元時期講史話本和戲曲中的精彩部分,把《三國志平話》的故事作了全部改寫,删去了像司馬仲相斷獄、孫秀才發現天書和劉、關、張太行山落草等荒誕的故事,增加了許多史實,擴充了篇幅,從而成為一部"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長篇巨著。
繼嘉靖本《三國志通俗演義》之後,新刊本大量出現,它們都以嘉靖本為主,隻做了些插圖、考證、評點和文字的增删,卷數和回目的整理等工作。
清康熙年間,毛宗崗對嘉靖本《三國志通俗演義》作了一些修改,主要是辨正史事,增删文字,更換論贊,改回目為對偶,至于内容無甚改動。
經過毛宗崗一番加工之後,全書又有所提高,但同時封建思想也有所增加。
從此他的修改本也就成為後來最流行的本子。
第三節 三國演義的思想内容 《三國演義》描寫了公元184年到280年間的曆史故事,起自黃巾起義,終于西晉統一。
它集中地描繪了三國時代各封建統治集團之間軍事的、政治的、外交的種種鬥争,鬥争的方式有公開的,有隐蔽的。
通過這些鬥争,作者揭示了當時社會的黑暗和腐朽;譴責了統治者的殘暴和醜惡;反映了人民在動亂時代的災難和痛苦,也表現了他們對統治集團的愛憎和向背,以及他們反對戰争分襲,要求和平統一的願望。
全書的内容傾向,有幾點值得我們注意: 《三國演義》繼承了《平話》"擁劉反曹"的傳統,把蜀漢當作全書矛盾的主導方面,把劉、關、張、諸葛亮當作小說的中心人物。
全書共一百二十回,其中自桃園結義至諸葛亮死五丈原這五十一年間的事就占了一百零四回,以後四十六年的事隻用十六回就草草收束。
"擁劉反曹"傾向的形成,有比較長遠、複雜的曆史和思想的背景。
從史學傳統來看,西晉陳壽的《三國志》尊魏為正統,到東晉偏安江左以後,習鑿齒作《漢晉春秋》就改蜀漢為正統。
北宋司馬光作《資治通鑒》沿陳壽先例,尊魏為正統,到南宋偏宋以後,朱熹作《通鑒綱目》,又一反司馬光的看法,仍尊蜀漢為正統。
清史學家章學誠說:"陳氏生于西晉,司馬氏生于北宋,苟黜曹魏之禅讓,将置君父于何地?而習與朱子,則固南渡之人也,惟恐中原之争正統也。
諸賢易地而皆然。
"(《文史通義·文德》)由此看來,曆代史家擁曹擁劉之争,不過是封建正統觀念在不同條件下的不同表現。
擁劉反曹思想之流行,确有為偏安的漢族王朝争統地位的曆史思想背景。
民間流傳的三國故事中的"擁劉反曹"傾向和上述的習鑿齒、朱熹的羅漢正統觀念是有一定關系的。
但從《平話》和《演義》的内容傾向來看,決不能把它們"擁劉反曹"的内容簡單地歸納為封建正統觀念的表現。
書中曹、劉對比的描寫,給我們印象最深刻的主要是劉備以寬仁待民,曹操以殘暴害民;劉備待士以誠心和義氣,曹操則全用權術和機詐。
劉備從桃園結義時就抱着"上報國家,下安黎庶"的理想,并深知舉大事者必以人為本,所以"遠得人心,近得居望"。
他的言行和曹操恰恰是鮮明的對比。
他說:"操以急,吾以寬;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
每與操相反,事乃可成。
若以小利而失信于天下,吾不為也。
"他初作安喜縣尉,就"與民秋毫無犯,民皆感化"。
在新野時,老百姓又歌頌他:"新野牧,劉皇叔,自到此,民豐足。
"當陽撤退時,十幾萬百姓跟随他渡江,雖然情勢萬分緊急,他決不棄民先行。
到了西川,他的軍隊"秋毫無犯,受到焚香禮拜"的歡迎。
他的善于知人,對士能推心置腹,始終信任,給人印象也很深,他一見趙雲,就"甚相敬愛,便有不舍之心"。
在長坂坡,糜芳、張飛都以為趙雲去投奔曹操,劉備卻毫不懷疑地說:"子龍從我于患難,心如鐵石,非富貴所能動搖也。
"至于他對待諸葛亮,從三顧茅戶到白帝托孤,始終敬愛信任,則更為人所共知。
和劉備相對立的奸雄曹操,其殘酷、欺詐的性格和劉備也正是鮮明的對照。
他殺呂伯奢全家時說的"甯教我負天下,休教天下人負我"是他一生行動的哲學。
他為報父仇,進攻徐州,"所到之處,殺戮人民,發掘墳墓"。
對待部下的奸詐、殘酷更是無所不至。
他軍中缺糧,先命令糧官王垕用小斛發軍糧,然後又借王垕的"頭"來平息衆怒。
他為了追查在許都縱火的耿紀的馀黨,竟用訛詐手段把站在紅旗下面的三百多人全部斬殺。
其他如痛恨祢衡而假手黃祖殺之;忌恨楊脩而加以擾亂軍心的死罪;為防範行刺而"夢中殺人",都給讀者極為深刻的惡劣印象。
從這些對比描寫中,可以看出《演義》中"擁劉反曹"的觀念,也是表現封建時代人民擁護"明君",憎惡"暴君"的願望。
書中許田射獵、董承奉诏、曹丕廢帝、劉備正位等章節中流露了相當濃厚的封建正統觀念,但我們也可以看到,作者強調正統的主要目的還是為了支持深得人心的劉備,而不是支持行将潰滅的漢獻帝、劉表、劉璋等人物,這些人物在作者筆下隻是可憐,并不可愛。
《演義》中極力宣揚了劉、關、張的義氣。
小說第一回桃園三結義就寫這三個異姓兄弟發誓同心協力,救困扶危,上報國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願同年同月同日死。
背義忘恩,天人共戮。
這人盟誓就決定了三人名為君臣、情同骨肉的關系。
從曆史傳統來看,義氣并不是新的東西。
它是封建時代小私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