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元代詩文

關燈
》裡,他揭露了蒙古兵南侵金朝的殘酷洗殺保州和平居民的罪行。

    《辋川圖記》中指責王維失節而自鳴清高,議論雖過于偏激,但卻是有為而發,并非故作翻案。

     鄧牧(1247-1306),字牧心,錢塘人。

    一生不仕,漫遊吳越間,晚年隐居餘杭大滌山,和宋遺民謝翺、周密有往還。

    他自稱"三教外人",自編詩文集名《伯牙琴》,寓慨歎世無知音之意。

    他在政論文裡發揮了烏托邦的思想,他說:"欲為堯舜,莫若使天下無樂乎為君;欲為秦,莫若勿怪盜賊之争天下。

    "(《君道》)他攻擊暴君酷吏,言辭極為鋒利。

    他還寫了一些寓言和遊記,在《二戒(學柳河東)》的"越人遇狗"一節中,借越人縱容獵犬招緻殺身的故事,隐寓宋朝和金、元妥協自取滅亡的慘痛教訓。

    他的山水記如《雪窦遊志》等篇,頗有簡潔生動的片段,風格亦近柳文。

    在宋元理學盛行時代,他是一個思想比較卓越的人物,可惜作品不多,影響也不廣。

     戴表元(1244-1311),字帥初,奉化人。

    宋臨安教授,元大德末一度出任信州教授,不久辭歸。

    他的散文作品較多。

    從記叙文中多少可以看到元初隐逸風氣的社會真相,例如《敷山記》就記載有富人願意出錢買山讓給有名文人作隐居之所,可見隐逸并不是窮讀書人能辦到的。

    他的《二歌者傳》寫兩個"從良"歌妓的友誼,也頗娓娓動人。

    他的散文雖然遣詞安雅,但多數作品内容比較單薄,藝術上也缺少變化和新創。

    他的詩如《剡民饑》、《采藤行》接觸到一些民生疾苦,《感舊歌者》則流露了故國之思: 牡丹紅豆豔春天,檀闆朱絲錦色箋。

    頭白江南一尊酒,無人知是李龜年。

     其他詩如"窮未賣書留子讀,饑甯食粥省求人"(《己卯歲初葺剡居》),"骨警如醫知冷熱,詩多當曆記晴陰"(《秋盡》),也寫得比較新鮮有味,但還殘留江湖詩風的影響。

     虞集(1272-1348),字伯生,蜀郡人,僑居江西臨川。

    大德初薦授大都路儒學教授,官至翰林直學士兼國子祭酒,奎章閣侍書學士。

    元統初謝病歸臨川,卒于家。

    在延佑、至順年間,他是大都最負盛名的文人,"一時宗廟朝廷之典冊、公卿大夫之碑版鹹出其手"。

    詩歌亦以典雅精切著稱,但應酬、題畫之作占去大半數篇幅,成就并不高。

    隻有少數作品值得注意。

    如《挽文山丞相》: 徒把金戈挽落晖,南冠無奈北風吹。

    子房本為韓仇出,諸葛甯知漢祚移。

    雲暗鼎湖龍去遠,月明華表鶴歸遲。

    不須更上新亭望:大不如前灑淚時! 詩中雖然有時勢無可奈何的消極感歎,但仍表現了他對民族英雄的敬意和故國的懷念,結語尤極沉痛。

    他在官三十多年,詩中不時流露受壓迫拘束、希望歸老田園的心情。

    如"苟遂牛馬性,歸放春草豐"(《後續詠貧土》),"京國多年情盡改,忽聽春雨憶江南"(《聽雨》),其中都頗有隐衷。

    他的〈風入松〉詞名句"杏花春雨江南",正是從《聽雨》詩化出的。

     和虞集齊名的楊載(1271-1323),範椁(1272-1330),揭奚斯(1274-1344)也同樣是以歌詠承平著名而實際成就不高的詩人。

    他們詩的内容彼此區别不大,但風格各有不同。

    例如: 老君堂上涼如水,坐看冰輪轉二更。

    大地山河微有影,九天風露寂無聲。

    蛟龍并起承金榜,鸾鳳雙飛載玉笙。

    不信弱流三萬裡,此身今夕到蓬瀛。

     --楊載《宗陽宮望月》 黃落薊門秋,飄飄在遠遊。

    不眠聞戍鼓,多病憶歸舟。

    甘雨從昏過,繁星達曙流。

    鄉逢徐孺子,萬口薄南州。

     --範椁《京下思歸》 兩髯背立鳴雙橹,短蓑開合滄江雨。

    青山如龍入雲去,白發何人并沙語。

    船頭放歌船尾和,篷上雨鳴篷下坐。

    推篷不省是何鄉,但見雙雙白鷗過。

     --揭奚斯《夏五月武昌舟中觸目》 他們的詩都宗法唐詩,但所取規範略有不同。

    虞集說自己的詩如"漢廷老吏",楊詩如"百戰健兒",範詩如"唐臨晉帖",揭詩如"三日新婦"。

    《詩薮》說:"百戰健兒,悍而蒼也;三日新婦,鮮而麗也;唐臨晉帖,近而肖也;漢法令師,刻而深也。

    "虞集這些比喻雖未必盡當,卻多少表現了他們不同的風格。

     第二節 王冕及後期作家 元後期作家,王冕詩歌的思想内容較為豐富,薩都剌、黃鎮成、楊維桢等在藝術上也各有不同的成就。

     王冕(1300?-1359),字元章,号煮石山農,諸暨人。

    幼為農家子,自力苦學,後從學者韓性受教。

    應進士舉不中,遂下東吳,入淮楚。

    至正七年左右,北遊大都,見天下将亂,遂歸。

    晚年,南方起義兵興,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