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元代詩文

關燈
元代的詩文作家,無論在朝在野,大都屬于封建士大夫,和生活在市井勾欄的戲曲作家在創作上走着不同的道路。

    例如,在戲曲裡封建禮教思想的拘束比較少,在詩文裡程朱理學的影響卻相當深。

    元代詩文和當時新興的戲曲相比,顯得光彩暗淡,并不是偶然的。

     但是,在元代民族歧視政策的壓迫下,漢族文人已完全失去象宋朝那樣優越的地位,這些詩文作家即使獲得一官半職或較高祿位,也并不和元統治者同心同德。

    因此在元代詩文裡,很少看到對元王朝的歌功頌德,相反的是許多詩人往往在詠史、題畫之類的作品裡,曲折地流露出對宋朝的懷念和同情。

    元詩中反映隐逸生活的作品較多,這和仕途風波的險惡以及作家在政治上的彷徨苦悶有關。

    此外,也有少數作家作品接觸到民生疾苦,揭發了統治階級的罪惡。

     元初詩文作家大都是宋金遺老,受元好問及江湖詩人影響較深。

    中期以後,風氣漸變,一以唐人為宗,但大都是追求詞采雅麗,對仗工整,很少創造變化。

    後期詩風,大半學晚唐侬纖缛麗之體。

    宋荦《元詩選序》說:"宋詩多沉塞,近少陵;元詩多輕揚,近太白。

    ""宋人學韓白為多,元人學溫李為多。

    "有一定道理。

    但元詩人在學識的廣博、藝術修養的精深上,實遠不及宋代詩人。

    元代散文也沿唐宋古文的道路發展,但成就去宋文也很遠。

    總之,元代詩文無論宗宋或宗唐,大都走模拟因襲道路。

    因此,在元代最有成就的詩家中,甚至也找不到可以和梅堯臣、元好問并肩的人物。

     第一節 劉因和前期詩文作家 元初詩文作家都經曆過社會動亂生活,作品的思想内容比較充實。

    延佑以後,雖然号稱是詩歌的極盛時期,不過是藝術形式比以前較為典雅精麗,而内容多半是寫承平風光,平淡空泛。

    在前期作家中,劉因的成就是比較高的。

     劉因(1249-1293),字夢吉,号靜修,保定容城人。

    家世好儒學,後得程朱之書,遂專精理學,在家教授生徒。

    至元十九年诏征為贊善大夫,不久即辭歸。

    二十八年再征為集賢學士,不就。

    元世祖稱為"不召之臣"。

    卒于家。

     他雖然不是南宋人,而且一度出仕元朝,但他一生對宋朝系念不忘,這主要出于維護民族傳統文化的思想感情。

    至元五年元師伐宋,他曾作《渡江賦》,力陳宋不可伐。

    宋亡以後,他寫了不少的詩,曲折地表示悼念。

    在《書事》五首中,他寫了"白首歸來會同館,儒冠争看宋師臣"。

    對被俘不屈的宋臣表示敬意。

    對于宋朝的奸臣、降臣他很痛恨。

    《白馬篇》中借博浪椎的史事稱贊刺殺秦桧的施全。

    在《馮瀛王吟詩台》中借馮道揭露了那些賣身投靠的宋臣的無恥心理:"飄飄扶搖子,脫履雲台遊。

    每聞一朝革,尚作數日愁。

    朝廷乃自樂,山林為誰憂?"在《白溝》詩中,他更揭示了宋代亡國的教訓: 寶符藏山自可攻,兒孫誰是出群雄。

    幽燕不照中天月,豐沛空歌海内風。

    趙普元無四方志,澶淵堪笑百年功。

    白溝移向江淮去,止罪宣和恐未公。

     詩中指出宋太祖曾積藏金帛謀取幽燕,可惜兒孫不能繼承遺志。

    趙普谏阻太祖取燕,真宗澶淵親征得勝反而增歲币求和,正是軟弱無能的表現。

    結尾指出正是北宋一貫對外妥協種下了靖康南渡的禍根。

    這一番議論,是宋朝文人所沒有說過的。

    這表現了他對曆史的批判精神。

     他寫過不少題畫詩和山水詩。

    《宋理宗書宮扇》裡,他抒發了深沉的懷戀南宋的心情。

    《金太子允恭唐人馬》裡,也對金源盛世有所懷念。

    山水之作如《飲山亭雨後》一首: 山如翠浪經雨漲,開軒似坐扁舟上。

    西風為我吹拍天,要駕雲帆恣吾往。

    太行一千年一青,才遇先生醉眼醒。

    卻笑劉伶糟曲底,豈知身亦屬螟蛉? 以比較新鮮的想象,寫出自己開闊豪放的胸懷,批判了劉伶的沉醉糟曲,也和那些沉醉在山光水色之中的作品不同。

     他是理學家,不少詩中可以看出理學的影響。

    但他并不完全受理學的拘束。

    他的《讀史》說:"紀錄紛紛已失真,語言輕重在詞臣。

    若将字字論心術,恐有無邊受屈人。

    "《詠曾點》說:"歸時過著顔家巷,說與城南花正開。

    "觀點或風趣都和某些理學家有所不同。

     他的詩在藝術上受元好問影響較多。

    七古歌行豪健中時有排夏之氣。

    七律如"霜與秋容增古淡,樹因煙景恣微茫"(《過鎮州》),"屈盤未轉坡陀盡,蒼翠忽從懷抱生"(《入山》),風格都極似元好問。

    他的五古多學陶淵明。

    他的《學陶詩》一卷實際是詠懷之作,從《和飲酒》、《和詠貧士》等篇中可以窺見他的生活和性格。

    五言小詩如《村民雜詩》: 鄰翁走相報,隔窗呼我起:數日不見山,今朝翠如洗。

     清新活潑,頗有陶詩自然的真趣。

     他的散文也有一定成就。

    在《孝子田君墓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