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元散曲和民間歌謠

關燈
中最富有現實内容的作品,後一套聯曲達三十四調,也是元散曲中罕見的。

     貫雲石(1286-1324),号酸齋;徐再思,号甜齋,也都是後期散曲名家。

    貫曲豪放飄灑,徐曲清麗秀雅,風格各異。

    他們的作品現有輯本《酸甜樂府》。

    此外,锺嗣成的〈醉太平〉《失題》、張鳴善的〈水仙子〉《譏時》等,也是後期散曲中較有現實内容和獨特風格的作品。

     第三節 元代民間歌謠 元代民間歌謠流傳下來的很少,目前能收集到的約有二十多首。

    它們是在元代尖銳複雜的階級鬥争和民族鬥争中産生的,有很強的政治性和戰鬥性。

     元代民間歌謠,有一部分是揭露黑暗政治和鞭撻貪官污吏的。

    由于元朝政治的黑暗,官吏的貪贓枉法,引起人民強烈的反感。

    統治者為緩和人民的反抗,常派"宣撫使"、"肅政廉訪使"去糾察貪暴,問民疾苦,實際上他們和地方官吏狼狽為奸,反而加添了對人民的剝削。

    陶宗儀《南村辍耕錄》卷十九"攔罵上書"條中收有三首民謠,對此作了深刻的揭露: 九重丹诏頒恩至,萬兩黃金奉使回。

     奉使來時驚天動地,奉使去時烏天黑地。

    官吏都歡天喜地,百姓卻啼天哭地。

     官吏黑漆皮燈籠,奉使來時添一重。

     這些描寫是生動逼真的,那些所謂"宣撫使"、"廉訪使"與地方官吏"上下交征,公私逡剝,贓吏貪婪而不問,良民塗炭而罔知"的罪行以及"閻闾失望,田裡寒心"(引文均見《辍耕錄》同條)的激憤情緒可以想見。

    葉子奇《草木子》卷四還有這樣兩首民歌: 解賊一金并一鼓,迎官兩鼓一聲鑼。

    金鼓看來都一樣,官人與賊不争多。

     丞相造假鈔,舍人做強盜,賈魯要開河,攪得天下鬧。

     前一首葉子奇點明也是嘲諷"廉訪司官"的。

    它通過解賊與迎官儀式的對比,揭露了官吏們的"贓污狼藉",表現了人民對他們的無比的憎恨和蔑視。

    後一首更進一步指出官吏們作弊徇私無法無天的情況,不僅直呼他們為"強盜",而且把他們看成禍國殃民擾亂天下的罪魁。

    在這些民謠中人民戳穿了統治階級對人民的欺诳和剝削的實質,是人民教育自己的生動教科書。

     元代民間歌謠,還有一部分反映了元末順帝(1333-1368)時,在天災人禍威脅下人民反抗一觸即發的形勢。

    《元史·五行志》中有一些附會自然災異的歌謠: 葦生成旗,民皆流離;葦生成槍,殺伐遭殃;李生黃瓜,民皆無家。

     作品反映了人民流離失所和葦叢裡出現旗槍等現象,正是他們走向反抗的前奏。

    另一些民謠則反映了漢族人民的民族反抗意識: 天雨線,民起怨,中原地,事必變。

     塔兒黑,北人作主南人客;塔兒紅,朱衣人作主人公。

     後者楊慎《古今風謠》作:"塔兒白,北人是主南人客;塔兒紅,南人來作主人公。

    "不知是否别有所本,但似更能表達人民要求擺脫民族壓迫的強烈願望。

    《元史·五行志》所載末句,想是史官修史時為附會朱氏當興,以迎合明朝統治者的心理而修改的。

    正是在這樣民心思變的形勢下,"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的《石人謠》出現了(見權衡《庚申外史》及《元史·五行志》)。

    還有一首《樹旗謠》: 山高皇帝遠,民少相公多。

    一日三遍打,不反待如何? --黃溥《閑中今古錄》 它是寫在浙東一帶人民起來反抗時所樹的大旗上的。

    短短的四句卻說盡了老百姓的心曲,調子是激昂的。

    "由是謀叛者各起,黃宕方國珍因而肇亂江淮,紅巾遍四方矣"。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它所起的作用。

    紅巾軍的浩大聲勢,嚴重地打擊了統治階級的氣焰,伸張了人民的正義,因而獲得了人民的擁護,《松江民謠》就是一首對起義軍熱情的頌歌: 滿城都是火,府官四散躲。

    城裡無一人,紅軍府上坐。

     --《辍耕錄》卷九"松江官号"條 這裡洋溢着人民勝利的歡笑,也嘲笑了統治階級的無能。

    人民是無敵的,元朝的統治就在這人民強大的進軍聲中滅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