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元散曲和民間歌謠

關燈
作《高祖還鄉》套數,惟公〈哨遍〉制作新奇,諸公者皆出其下。

    "它的新奇處在于掀開了統治者尊嚴的外衣,顯示他無賴的本質,從而加以無情的嘲諷和鞭撻: 社長排門告示:但有的差使無推故。

    這差使不尋俗,一壁廂納草也根,一邊又要差夫索應付。

    又言是車駕,故說是鸾輿。

    今日還鄉故。

    王鄉老執定瓦台盤,趙忙郎抱着酒葫蘆。

    新刷來的頭巾,恰糨來的袖衫,暢好是妝麼大戶。

     --〈哨遍〉 (中略)那大漢下的車,衆人施禮數。

    那大漢觑得人如無物。

    衆鄉老展腳舒腰拜,那大漢挪身着手扶。

    猛可裡擡頭觑,觑多時認得,險氣破我胸脯。

     --〈三煞〉 你身須姓劉,你妻須姓呂,把你兩家兒根腳從頭數:你本身做亭長耽幾盞酒;你丈人教村學讀幾卷書。

    曾在俺莊東住,也曾與我喂牛切草、拽壩扶且。

     --〈二煞〉 春采了俺桑,冬借了俺粟,零支了米麥無重數。

    換田契強秤了麻三秤,還酒債偷量了豆幾斛。

    有甚胡塗處?明标着冊曆,見放着文書。

     --〈一煞〉 少我的錢,差發内旋撥還;欠我的粟,稅糧中私準除。

    隻道劉三,誰肯把你揪卒住?白什麼改了姓、更了名、喚作漢高祖? --〈尾〉 高祖還鄉事,見于《漢書·高祖紀》及《禮樂志》,明記他的"威加海内歸故鄉"。

    作者卻偏偏從他的貴為天子的得意處來潑冷水,通過他的一個鄉鄰的觀察與回憶,揭了他的底。

    在這裡,不但封建帝王的尊嚴不複存在,就是他統治機構的下層基礎,象王鄉老、趙忙郎之流,也一齊原形畢露,顯得那麼卑鄙無恥。

    體現在作品中的小市民意識,構成它對封建秩序蔑視的基調,但同時也流露它對"喂牛切草,拽壩扶且"等農業勞動的輕視。

    部分出自書會才人的散曲往往不同程度地包含有這兩方面的思想内容。

     張養浩(1270-1329),字希孟,号雲莊,山東曆城人。

    曾任禮部尚書、監察禦史等職。

    至治元年(1321),因上疏谏元夕放燈得罪辭官,隐居故鄉。

    他的《雲莊休閑自适小樂府》主要是這時期寫的,作品充滿了"隐居樂道"的消極思想。

    不過,由于三十年宦海沉浮,他洞悉了仕途的險惡,部分作品抒發了一個封建文人欲有所作為而又怕遭受迫害的矛盾心情: 正膠漆當思勇退,到參商才說歸期,隻恐範蠡張良笑人癡。

    腆着胸登要路,睜着眼履危機,直到那其間誰救你? --〈紅繡鞋〉《失題》 天曆二年(1329),陝西大旱,他被召為陝西行台中丞,去赈濟災民,同年死于任所。

    這時期由于他目擊人民的苦難,寫出了一些有進步思想的詩歌和散曲,《潼關懷古》便是一首名作: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裡潼關路。

    望西都,意踟蹰,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阙萬間都做了土。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山坡羊〉 作品指出人民在封建社會不論怎樣改朝換代總不能擺脫痛苦的境地。

    全詩感情沉郁,氣勢雄渾,結語尤為警拔。

     同年,江西也遭受旱災。

    南昌的劉時中(注:元曲家有兩個劉時中。

    現存小令作者為石州甯鄉(山西平陽縣)人,因父任廣州懷集令,流寓長沙。

    大德二年為翰林學士姚燧所知賞,被薦為湖南憲府吏,後任永新州判、翰林待制、浙江行省都事等職。

    現存套數作者為南昌人,從其《代馬訴冤》套曲看,可推知為落魄文人。

    )寫了二套散曲呈給江西道廉訪使高納麟。

    這便是有名的〈正宮·端正好〉《上高監司》。

    陳述饑荒的一套不但描寫了災民的悲慘遭遇,而且憤怒地斥責了富豪大商趁火打劫的罪行,展現了元代社會嚴重的階級壓榨: 偷宰了些闊角牛,盜砍了些大葉桑,遭時疫無棺活葬,賤賣了些家業田莊。

    嫡親兒共女,等閑參與商。

    痛分離是何情況,乳哺兒沒人要撇入長江。

    那裡取廚中剩飯杯中酒,看了些河裡孩兒岸上娘,不由我不哽咽悲傷。

     --〈滾繡球〉 有錢的販米谷置田莊添生放,無錢的少過活分骨肉無承望。

    有錢的納寵妾買人口偏興旺,無錢的受饑餒填溝壑遭災障。

    小民好苦也麼哥,小民好苦也麼哥!便秋收鬻妻賣子家私喪。

     --〈叨叨令〉 陳述鈔法的一套,詳細地叙述了庫藏的積弊和吏役狼狽為奸的情形。

    它們不僅是元散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