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元散曲和民間歌謠
關燈
小
中
大
争血那樣的現實表現了激憤,對封建社會的功名富貴表示了鄙視,但其主要内容是消極厭世的情緒和超然物外及時行樂的思想。
這套散曲在藝術上是成功的,它不是抽象的論道;而是通過抒寫主人公在特定情景裡的愛惡來表現,具有鮮明的形象性;語言精煉而流暢,它表現民間歌曲向文人轉化的過渡狀态。
如〈離亭宴煞〉中出現的兩組鼎足對:"密匝匝蟻排兵,亂紛紛蜂醞蜜,鬧穰穰蠅争血";"和露摘黃花,帶霜烹紫蟹,煮酒燒紅葉",便表現了這種特征。
結語用辛棄疾〈一枝花〉"怕有人來,但隻道今朝中酒"詞意,但語氣更堅決了。
這裡多少可以看出從陶淵明以來的田園詩人和蘇辛等詞家對散曲作家的影響。
馬緻遠擅長于描寫自然景物,這方面的作品也最能代表他的風格,如被前人稱許為"秋思之祖"的〈天淨沙〉: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秋思》 它描寫旅途中秋天傍晚的景物,烘托出一個蕭瑟蒼涼的意境,并以小橋流水人家的幽靜氣氛,反襯出淪落天涯者的彷徨愁苦,确是"深得唐人絕句妙境"(王國維《人間詞話》)之作。
他的〈般涉調·耍孩兒〉《借馬》通過借馬過程中人物心理活動的刻劃和一系列動作情态的描述,塑造了一個愛馬如命的吝啬者的形象,具有一定的諷刺意義。
馬緻遠是散曲中最有影響的一家,他在開拓散曲的題材内容上有一定貢獻。
他的散曲風格豪放灑脫,語言本色清俊,帶有較多的封建文人的氣息,是散曲從勾欄演唱逐漸向文人自我陶寫之作轉化的産物。
此外,楊果、盧摯、姚燧、馮子振等也是前期著名作家。
他們都是官位顯達的人,作風偏于典雅,代表了元散曲中的另一種傾向。
散曲發展到後期,許多作家的作品内容既遠離現實,語言也愈來愈典雅工麗,逐漸喪失了前期散曲作家樸素自然的特色。
這方面的代表作家是張可久和喬吉。
張可久,字小山,浙江慶元(浙江鄞縣)人。
曾以路吏轉首領官,仕途上不很得志,晚年久居西湖,以山水自娛。
他專力寫散曲,著有《今樂府》、《蘇堤漁唱》、《吳鹽》、《新樂府》四種,近人輯為《小山樂府》六卷。
喬吉除雜劇外還有《夢符散曲》。
他自稱"江湖醉仙"、"江湖狀元",比之張可久,他帶有更多的江湖遊士習氣。
在他們的散曲裡,偶然也有懷古傷今或托物寓意,流露對現實不滿的作品。
例如: 美人自刎烏江岸,戰火曾燒赤壁山,将軍空老玉門關。
傷心秦漢,生民塗炭,讀書人一聲長歎。
--張可久〈賣花聲〉《懷古》 問荊溪溪上人家,為甚人家,不種梅花。
老樹支門,荒蒲繞岸,苦竹圈笆。
廟不靈狐狸弄瓦,官無事鳥鼠當衙。
白水黃沙,倚遍闌幹,數盡啼鴉。
--喬吉〈折桂令〉《荊溪即事》 但更多的是嘯傲湖山和嘲弄風月之作。
前者主要繼承山水詩人以及朱敦儒一派詞家的傳統,他們面對着元朝的黑暗統治,不但毫無憤慨,反而不問是非,随處消閑尋樂。
象張可久的〈朝天子〉《湖上》是他們這方面思想最典型的表現: 瘿(疑當作"鹦")杯,玉醅,夢冷蘆花被。
風清月白總相宜,樂在其中矣。
壽過顔回,飽似伯夷,閑如越範蠡。
問誰、是非?且向西湖醉。
後者主要繼承婉約派詞家的傳統,而帶有更其濃厚的幫閑情味與青樓調笑作風。
他們甚至無聊地在妓女的紅指甲、釘鞋上大做文章,為那些狎妓、納妾的人唱贊美詩,這在喬吉的散曲裡表現得更其突出。
他們的散曲很少用襯字,而注意詞藻的華麗,對仗的工整,與聲律的諧協,這同樣是繼承了婉約派詞家的傳統的。
所不同的是作品的意境比較顯露,不象婉約派詞家那麼含蓄。
他們的作品在明清時期深受封建文人的賞識,明李開先甚至比之為詩中的李杜,這是十分可笑的。
後期比較重要的作家還有睢景臣、張養浩和劉時中。
睢景臣字景賢,揚州人,生卒不詳。
锺嗣成《錄鬼簿》列入"方令才人相知者"一類,是和張可久、喬吉同時的作家。
他的代表作是〈船涉調·哨遍〉《高祖還鄉》套曲。
锺嗣成說:"維揚諸公俱
這套散曲在藝術上是成功的,它不是抽象的論道;而是通過抒寫主人公在特定情景裡的愛惡來表現,具有鮮明的形象性;語言精煉而流暢,它表現民間歌曲向文人轉化的過渡狀态。
如〈離亭宴煞〉中出現的兩組鼎足對:"密匝匝蟻排兵,亂紛紛蜂醞蜜,鬧穰穰蠅争血";"和露摘黃花,帶霜烹紫蟹,煮酒燒紅葉",便表現了這種特征。
結語用辛棄疾〈一枝花〉"怕有人來,但隻道今朝中酒"詞意,但語氣更堅決了。
這裡多少可以看出從陶淵明以來的田園詩人和蘇辛等詞家對散曲作家的影響。
馬緻遠擅長于描寫自然景物,這方面的作品也最能代表他的風格,如被前人稱許為"秋思之祖"的〈天淨沙〉: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秋思》 它描寫旅途中秋天傍晚的景物,烘托出一個蕭瑟蒼涼的意境,并以小橋流水人家的幽靜氣氛,反襯出淪落天涯者的彷徨愁苦,确是"深得唐人絕句妙境"(王國維《人間詞話》)之作。
他的〈般涉調·耍孩兒〉《借馬》通過借馬過程中人物心理活動的刻劃和一系列動作情态的描述,塑造了一個愛馬如命的吝啬者的形象,具有一定的諷刺意義。
馬緻遠是散曲中最有影響的一家,他在開拓散曲的題材内容上有一定貢獻。
他的散曲風格豪放灑脫,語言本色清俊,帶有較多的封建文人的氣息,是散曲從勾欄演唱逐漸向文人自我陶寫之作轉化的産物。
此外,楊果、盧摯、姚燧、馮子振等也是前期著名作家。
他們都是官位顯達的人,作風偏于典雅,代表了元散曲中的另一種傾向。
散曲發展到後期,許多作家的作品内容既遠離現實,語言也愈來愈典雅工麗,逐漸喪失了前期散曲作家樸素自然的特色。
這方面的代表作家是張可久和喬吉。
張可久,字小山,浙江慶元(浙江鄞縣)人。
曾以路吏轉首領官,仕途上不很得志,晚年久居西湖,以山水自娛。
他專力寫散曲,著有《今樂府》、《蘇堤漁唱》、《吳鹽》、《新樂府》四種,近人輯為《小山樂府》六卷。
喬吉除雜劇外還有《夢符散曲》。
他自稱"江湖醉仙"、"江湖狀元",比之張可久,他帶有更多的江湖遊士習氣。
在他們的散曲裡,偶然也有懷古傷今或托物寓意,流露對現實不滿的作品。
例如: 美人自刎烏江岸,戰火曾燒赤壁山,将軍空老玉門關。
傷心秦漢,生民塗炭,讀書人一聲長歎。
--張可久〈賣花聲〉《懷古》 問荊溪溪上人家,為甚人家,不種梅花。
老樹支門,荒蒲繞岸,苦竹圈笆。
廟不靈狐狸弄瓦,官無事鳥鼠當衙。
白水黃沙,倚遍闌幹,數盡啼鴉。
--喬吉〈折桂令〉《荊溪即事》 但更多的是嘯傲湖山和嘲弄風月之作。
前者主要繼承山水詩人以及朱敦儒一派詞家的傳統,他們面對着元朝的黑暗統治,不但毫無憤慨,反而不問是非,随處消閑尋樂。
象張可久的〈朝天子〉《湖上》是他們這方面思想最典型的表現: 瘿(疑當作"鹦")杯,玉醅,夢冷蘆花被。
風清月白總相宜,樂在其中矣。
壽過顔回,飽似伯夷,閑如越範蠡。
問誰、是非?且向西湖醉。
後者主要繼承婉約派詞家的傳統,而帶有更其濃厚的幫閑情味與青樓調笑作風。
他們甚至無聊地在妓女的紅指甲、釘鞋上大做文章,為那些狎妓、納妾的人唱贊美詩,這在喬吉的散曲裡表現得更其突出。
他們的散曲很少用襯字,而注意詞藻的華麗,對仗的工整,與聲律的諧協,這同樣是繼承了婉約派詞家的傳統的。
所不同的是作品的意境比較顯露,不象婉約派詞家那麼含蓄。
他們的作品在明清時期深受封建文人的賞識,明李開先甚至比之為詩中的李杜,這是十分可笑的。
後期比較重要的作家還有睢景臣、張養浩和劉時中。
睢景臣字景賢,揚州人,生卒不詳。
锺嗣成《錄鬼簿》列入"方令才人相知者"一類,是和張可久、喬吉同時的作家。
他的代表作是〈船涉調·哨遍〉《高祖還鄉》套曲。
锺嗣成說:"維揚諸公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