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西廂記
關燈
小
中
大
第一節 西廂記的作者--王實甫
《西廂記》是我國較早的一部以多本雜劇連演一個故事的劇本。
《錄鬼簿》及明初朱權《太和正音譜》都記錄在王實甫的劇目裡;而且從元周德清《中原音韻》和《太和正音譜》的引文看來,文字同今本《西廂記》基本相同。
有關王實甫生平的資料很少,《錄鬼簿》說他"名德信,大都人",并記錄了他十三種雜劇。
從他在《破窯記》中流露的"世間人休把儒相棄,守寒窗終有峥嵘日"的思想和在《麗春堂》中抒發的宦海升沉的感歎看來,他可能是一個在仕途失意的文人。
明初賈仲名吊王實甫的〈淩波仙〉詞說:"風月營密匝匝列旌旗,莺花寨明風風排劍戟,翠紅鄉雄赳赳施謀智。
"顯然他也是一個熟悉當時勾欄生活的劇作家。
王實甫的戲劇除《西廂記》外,現在流傳的還有《麗春堂》、《破窯記》兩種,以及《芙蓉亭》、《販茶船》的各一折曲文,成就都不很高。
《破窯記》寫呂蒙正與劉月娥的愛情故事,影響比較大。
《西廂記》是王實甫的代表作,當時就深受讀者歡迎。
因此,賈仲名的〈淩波仙〉詞又說他"作詞章,風韻美,士林中等輩伏低。
新雜劇,舊傳奇,《西廂記》天下奪魁"。
宋金時期,說唱崔、張故事的作品,有趙令寺〈商調·蝶戀花〉鼓子詞和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等。
戲曲方面有宋官本雜劇的《莺莺六麼》、金院本的《紅娘子》、南戲的《張珙西廂記》等。
到了元代,這些各自在南北流行的唱本、劇本,又重新在大都、杭州等戲劇發展的中心都市彙合,南北戲曲得到交流。
王實甫的《西廂記》雜劇正是在這種情況下産生的。
王實甫把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改寫為戲曲,雖故事基本相同,題材卻更集中,反封建的思想傾向也更鮮明了;又改寫了曲文,增加了賓白,剔除了一些不合理的情節,藝術上也有所提高。
《西廂記》第五本的情節在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裡就是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在《西廂記》裡更明确地體現了"願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的主題思想。
第五本沒有前四本寫得好,主要由于當時的曆史條件還沒有為劇中提出的問題提供合理的解決辦法;當時的現實社會還沒有為劇中人物的美滿結局提供豐富的素材,而并非由于它們出于不同作家的手筆。
在《西廂記》的長期傳刻過程中,文字上又經過後人的修改,因而出現了許多不同的版本,即在同一個版本裡,也存在一些前後不一緻的地方,但不能根據這些表面現象得出第五本不是王實甫的作品的結論。
第二節 西廂記的思想内容 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根本改變了《莺莺傳》的主題思想,歌頌了莺莺和張生為自由結合而反對封建勢力的鬥争,并明确提出"從今至古,自是佳人,合配才子"(〈南呂宮·瑤台月〉)的要求,以反對從封建家族利益出發要求門當戶對的婚姻。
王實甫《西廂記》更以同情封建叛逆者的态度,寫崔、張的愛情多次遭到老夫人的阻撓和破壞,從而揭露了封建禮教對青年自由幸福的摧殘,并通過他們的美滿結合,歌頌了青年男女對愛情的要求以及他們的鬥争和勝利。
雖然愛情故事的主人公莺莺與張生是出身封建統治階級的一對佳人才子,但在故事的長期流傳過程中,人民突出了他們的熱情、勇敢等等新的品格,并在他們的美滿結合中寄托了自己的希望。
王實甫的《西廂記》正是充分體現了這種思想感情和願望,使它成為數百年來封建禮教束縛下的青年男女追求愛情幸福的贊歌。
崔莺莺是個深沉、幽靜的少女,她有着美麗的容貌,又"鹹黹女工、詩詞書算"無所不能,卻被深深地閉鎖在寂寞的閨中,并由于"父母之命、媒約之言"終身早就許給了"花花公子"鄭恒。
她無法驅遣自己青春的苦悶,因此在遇到青年書生張珙時,就一見锺情。
到"隔牆酬韻"和"佛寺鬧齋"之後,她對張生的感情更深了一層。
随着她身上愛情萌芽的滋長,她越來越不滿于老夫人的約束,并遷怒于紅娘的跟随
《錄鬼簿》及明初朱權《太和正音譜》都記錄在王實甫的劇目裡;而且從元周德清《中原音韻》和《太和正音譜》的引文看來,文字同今本《西廂記》基本相同。
有關王實甫生平的資料很少,《錄鬼簿》說他"名德信,大都人",并記錄了他十三種雜劇。
從他在《破窯記》中流露的"世間人休把儒相棄,守寒窗終有峥嵘日"的思想和在《麗春堂》中抒發的宦海升沉的感歎看來,他可能是一個在仕途失意的文人。
明初賈仲名吊王實甫的〈淩波仙〉詞說:"風月營密匝匝列旌旗,莺花寨明風風排劍戟,翠紅鄉雄赳赳施謀智。
"顯然他也是一個熟悉當時勾欄生活的劇作家。
王實甫的戲劇除《西廂記》外,現在流傳的還有《麗春堂》、《破窯記》兩種,以及《芙蓉亭》、《販茶船》的各一折曲文,成就都不很高。
《破窯記》寫呂蒙正與劉月娥的愛情故事,影響比較大。
《西廂記》是王實甫的代表作,當時就深受讀者歡迎。
因此,賈仲名的〈淩波仙〉詞又說他"作詞章,風韻美,士林中等輩伏低。
新雜劇,舊傳奇,《西廂記》天下奪魁"。
宋金時期,說唱崔、張故事的作品,有趙令寺〈商調·蝶戀花〉鼓子詞和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等。
戲曲方面有宋官本雜劇的《莺莺六麼》、金院本的《紅娘子》、南戲的《張珙西廂記》等。
到了元代,這些各自在南北流行的唱本、劇本,又重新在大都、杭州等戲劇發展的中心都市彙合,南北戲曲得到交流。
王實甫的《西廂記》雜劇正是在這種情況下産生的。
王實甫把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改寫為戲曲,雖故事基本相同,題材卻更集中,反封建的思想傾向也更鮮明了;又改寫了曲文,增加了賓白,剔除了一些不合理的情節,藝術上也有所提高。
《西廂記》第五本的情節在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裡就是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在《西廂記》裡更明确地體現了"願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的主題思想。
第五本沒有前四本寫得好,主要由于當時的曆史條件還沒有為劇中提出的問題提供合理的解決辦法;當時的現實社會還沒有為劇中人物的美滿結局提供豐富的素材,而并非由于它們出于不同作家的手筆。
在《西廂記》的長期傳刻過程中,文字上又經過後人的修改,因而出現了許多不同的版本,即在同一個版本裡,也存在一些前後不一緻的地方,但不能根據這些表面現象得出第五本不是王實甫的作品的結論。
第二節 西廂記的思想内容 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根本改變了《莺莺傳》的主題思想,歌頌了莺莺和張生為自由結合而反對封建勢力的鬥争,并明确提出"從今至古,自是佳人,合配才子"(〈南呂宮·瑤台月〉)的要求,以反對從封建家族利益出發要求門當戶對的婚姻。
王實甫《西廂記》更以同情封建叛逆者的态度,寫崔、張的愛情多次遭到老夫人的阻撓和破壞,從而揭露了封建禮教對青年自由幸福的摧殘,并通過他們的美滿結合,歌頌了青年男女對愛情的要求以及他們的鬥争和勝利。
雖然愛情故事的主人公莺莺與張生是出身封建統治階級的一對佳人才子,但在故事的長期流傳過程中,人民突出了他們的熱情、勇敢等等新的品格,并在他們的美滿結合中寄托了自己的希望。
王實甫的《西廂記》正是充分體現了這種思想感情和願望,使它成為數百年來封建禮教束縛下的青年男女追求愛情幸福的贊歌。
崔莺莺是個深沉、幽靜的少女,她有着美麗的容貌,又"鹹黹女工、詩詞書算"無所不能,卻被深深地閉鎖在寂寞的閨中,并由于"父母之命、媒約之言"終身早就許給了"花花公子"鄭恒。
她無法驅遣自己青春的苦悶,因此在遇到青年書生張珙時,就一見锺情。
到"隔牆酬韻"和"佛寺鬧齋"之後,她對張生的感情更深了一層。
随着她身上愛情萌芽的滋長,她越來越不滿于老夫人的約束,并遷怒于紅娘的跟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