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偉大的戲劇家關漢卿
關燈
小
中
大
第一節 關漢卿的生平和作品
關漢卿是我國戲劇史上最早也最偉大的戲劇作家。
《錄鬼簿》說他是大都人,号己齋叟,曾任太醫院尹(注:有的《錄鬼簿》作"太醫院戶",那是誤刻。
因為《錄鬼簿》一般隻記載作家的官職,而元末熊自得的《析津志》(析津即元大都)也把關漢卿列入《名宦傳》。
)。
朱經《青樓集序》:"我皇元初并海宇,而金之遺民若杜散人、白蘭谷、關己齋輩,皆不屑仕進。
"白蘭谷即白樸,金亡時才八歲,估計關漢卿的年代同他相去不遠,他在太醫院任官當在元滅南宋,即朱經說的"初并海宇"以前。
又清乾隆時修的《祁州志》說他是祁州伍仁村人。
祁州即今河北省安國縣,地方上一直還流傳着有關關漢卿的傳說,可能他的原籍在祁州,因為在太醫院任官和從事戲劇活動,才長期定居大都的。
他晚年到過杭州,寫了一套散曲歌詠杭州的景物。
他還寫過十首〈大德歌〉,可能是大德年間(1297-1307)流行的。
從這種種迹象推斷,他的生年同白樸相去不遠,約在金宣宗貞佑、元光之間(1213-1222),卒于元成宗大德年間(注:有人根據王和卿卒于延佑七年推斷,認為關漢卿卒年當在延佑七年(1320)以後,那是不可靠的。
因為卒于延佑七年的王和卿是汴人,這同關漢卿交好的大名王和卿不是一個人。
)。
關漢卿在一套帶有自叙性質的散曲〈南呂·一枝花〉《不伏老》裡,一面誇說他擅長圍棋、蹴掬、打圍、歌舞、吹彈、篆籀、吟詩、雙陸等各種技藝;一面強調"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口,瘸了我腿,折了我手",還要"向煙花路兒上走"。
這所謂"煙花路兒"實際就是"躬踐排場、面敷粉墨......偶倡優而不辭"(臧懋循《元曲選序》)的書會才人的生活。
賈仲名《書錄鬼簿後》說锺嗣成"載其前輩玉京書會燕趙才人......自金之解元董先生,并元初關漢卿己齋叟以下,前後凡百五十一人"。
就關漢卿雜劇創作的卓絕成就和深遠影響看,他無疑是玉京書會裡具有代表性的人物。
《析津志》還說他"生而倜傥,博學能文,滑稽多智,蘊藉風流,為一時之冠"。
這與他在散曲和雜劇裡所表現的才能和性格是符合的。
同時,由于他的長期書會才人的生活也不能不沾染一些封建落魄文人的浪蕩作風。
他在《不伏老》散套裡以浪子風流自誇,就表現了這種思想傾向。
根據《錄鬼簿》和《辍耕錄》的記載,他和著名雜劇作家楊顯之,散曲作家王和卿是摯友,還和雜劇著名演員朱簾秀有交往。
當時北方青年雜劇作家高文秀有"小漢卿"之稱,而南方戲劇作家沈和甫被稱為"蠻子漢卿",可以想見他在當時戲劇界的地位和影響。
關漢卿寫了六十多種雜劇,現傳《感天動地窦娥冤》、《趙盼兒風月救風塵》、《包待制三勘蝴蝶夢》、《杜蕊娘智賞金線池》、《望江亭中秋切會旦》、《溫太真玉鏡台》、《錢大尹智寵謝天香》和《包待制智斬魯齋郎》等八種見《元曲選》,是臧懋循根據當時民間流傳的"坊本"選錄的。
在傳刻過程中雖可能經過改動,但基本上保持關劇的精神面目。
《關大王單刀會》、《關張雙赴西蜀夢》、《閨怨佳人拜月亭》和《詐妮子調風月》四種見《元刻古今雜劇三十種》,是現傳關劇最早的刻本,保存了元人雜劇的最初面目,可惜曲白都不全(注:現傳明鈔本《單刀會》曲白俱全。
)。
《山神廟裴度還帶》、《鄧夫人苦痛哭存孝》、《劉夫人慶賞五侯宴》、《狀元堂陳母教子》、《王閏香夜月四春園》五種見明趙琦美鈔校《元明雜劇》,除《哭存孝》、《四春園》外,其餘三種同其他現傳關劇風格相去較遠,有的還和《錄鬼簿》的記載不符,是否關劇是可疑的。
此外還有人根據作品的内容和《錄鬼簿》的記載,懷疑《魯齋郎》不是關漢卿的作品,懷疑尚仲賢的《單鞭奪槊》就是關漢卿的《敬德投唐》。
明人以《魯齋郎》為關漢卿作,是否别有文獻根據,已不可知,但從《魯齋郎》揭露現實的深刻、關目安排的巧妙和曲白的本色生動看,和關漢卿的作品更接近。
《單鞭奪槊》裡雖有敬德投唐的情節,但不是全劇中心内容,因此我們仍以《魯齋郎》為關作,同時也不取《單鞭奪槊》即《敬德投唐》的說法。
關漢卿除雜劇外,還有部分散曲流傳。
他的散曲更多的流露他的消極思想,成就遠不如雜劇。
第二節 關漢卿雜劇的思想内容 關漢卿雜劇不論是取材于現實生活還是取材于曆史故事,都熱情地歌頌被壓迫人民的鬥争,多方面揭露了封建社會的黑暗和殘酷,使他成為我國戲劇史上偉大的作家。
關漢卿現存的雜劇,從思想内容看,大緻可分為三類。
第一類是歌頌人民的反抗鬥争、揭露社會黑暗和統治者的殘暴、反映了當時尖銳的階級矛盾的作品。
如著名的《窦娥冤》,還有《蝴蝶夢》、《魯齋郎》等。
《窦娥冤》原本漢代東海孝婦的故事。
這故事在民間長期流傳,内容愈來愈豐富。
《搜神記》裡的孝婦周青已具有反抗性格。
在元代,王實甫、梁進之都有《于
《錄鬼簿》說他是大都人,号己齋叟,曾任太醫院尹(注:有的《錄鬼簿》作"太醫院戶",那是誤刻。
因為《錄鬼簿》一般隻記載作家的官職,而元末熊自得的《析津志》(析津即元大都)也把關漢卿列入《名宦傳》。
)。
朱經《青樓集序》:"我皇元初并海宇,而金之遺民若杜散人、白蘭谷、關己齋輩,皆不屑仕進。
"白蘭谷即白樸,金亡時才八歲,估計關漢卿的年代同他相去不遠,他在太醫院任官當在元滅南宋,即朱經說的"初并海宇"以前。
又清乾隆時修的《祁州志》說他是祁州伍仁村人。
祁州即今河北省安國縣,地方上一直還流傳着有關關漢卿的傳說,可能他的原籍在祁州,因為在太醫院任官和從事戲劇活動,才長期定居大都的。
他晚年到過杭州,寫了一套散曲歌詠杭州的景物。
他還寫過十首〈大德歌〉,可能是大德年間(1297-1307)流行的。
從這種種迹象推斷,他的生年同白樸相去不遠,約在金宣宗貞佑、元光之間(1213-1222),卒于元成宗大德年間(注:有人根據王和卿卒于延佑七年推斷,認為關漢卿卒年當在延佑七年(1320)以後,那是不可靠的。
因為卒于延佑七年的王和卿是汴人,這同關漢卿交好的大名王和卿不是一個人。
)。
關漢卿在一套帶有自叙性質的散曲〈南呂·一枝花〉《不伏老》裡,一面誇說他擅長圍棋、蹴掬、打圍、歌舞、吹彈、篆籀、吟詩、雙陸等各種技藝;一面強調"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口,瘸了我腿,折了我手",還要"向煙花路兒上走"。
這所謂"煙花路兒"實際就是"躬踐排場、面敷粉墨......偶倡優而不辭"(臧懋循《元曲選序》)的書會才人的生活。
賈仲名《書錄鬼簿後》說锺嗣成"載其前輩玉京書會燕趙才人......自金之解元董先生,并元初關漢卿己齋叟以下,前後凡百五十一人"。
就關漢卿雜劇創作的卓絕成就和深遠影響看,他無疑是玉京書會裡具有代表性的人物。
《析津志》還說他"生而倜傥,博學能文,滑稽多智,蘊藉風流,為一時之冠"。
這與他在散曲和雜劇裡所表現的才能和性格是符合的。
同時,由于他的長期書會才人的生活也不能不沾染一些封建落魄文人的浪蕩作風。
他在《不伏老》散套裡以浪子風流自誇,就表現了這種思想傾向。
根據《錄鬼簿》和《辍耕錄》的記載,他和著名雜劇作家楊顯之,散曲作家王和卿是摯友,還和雜劇著名演員朱簾秀有交往。
當時北方青年雜劇作家高文秀有"小漢卿"之稱,而南方戲劇作家沈和甫被稱為"蠻子漢卿",可以想見他在當時戲劇界的地位和影響。
關漢卿寫了六十多種雜劇,現傳《感天動地窦娥冤》、《趙盼兒風月救風塵》、《包待制三勘蝴蝶夢》、《杜蕊娘智賞金線池》、《望江亭中秋切會旦》、《溫太真玉鏡台》、《錢大尹智寵謝天香》和《包待制智斬魯齋郎》等八種見《元曲選》,是臧懋循根據當時民間流傳的"坊本"選錄的。
在傳刻過程中雖可能經過改動,但基本上保持關劇的精神面目。
《關大王單刀會》、《關張雙赴西蜀夢》、《閨怨佳人拜月亭》和《詐妮子調風月》四種見《元刻古今雜劇三十種》,是現傳關劇最早的刻本,保存了元人雜劇的最初面目,可惜曲白都不全(注:現傳明鈔本《單刀會》曲白俱全。
)。
《山神廟裴度還帶》、《鄧夫人苦痛哭存孝》、《劉夫人慶賞五侯宴》、《狀元堂陳母教子》、《王閏香夜月四春園》五種見明趙琦美鈔校《元明雜劇》,除《哭存孝》、《四春園》外,其餘三種同其他現傳關劇風格相去較遠,有的還和《錄鬼簿》的記載不符,是否關劇是可疑的。
此外還有人根據作品的内容和《錄鬼簿》的記載,懷疑《魯齋郎》不是關漢卿的作品,懷疑尚仲賢的《單鞭奪槊》就是關漢卿的《敬德投唐》。
明人以《魯齋郎》為關漢卿作,是否别有文獻根據,已不可知,但從《魯齋郎》揭露現實的深刻、關目安排的巧妙和曲白的本色生動看,和關漢卿的作品更接近。
《單鞭奪槊》裡雖有敬德投唐的情節,但不是全劇中心内容,因此我們仍以《魯齋郎》為關作,同時也不取《單鞭奪槊》即《敬德投唐》的說法。
關漢卿除雜劇外,還有部分散曲流傳。
他的散曲更多的流露他的消極思想,成就遠不如雜劇。
第二節 關漢卿雜劇的思想内容 關漢卿雜劇不論是取材于現實生活還是取材于曆史故事,都熱情地歌頌被壓迫人民的鬥争,多方面揭露了封建社會的黑暗和殘酷,使他成為我國戲劇史上偉大的作家。
關漢卿現存的雜劇,從思想内容看,大緻可分為三類。
第一類是歌頌人民的反抗鬥争、揭露社會黑暗和統治者的殘暴、反映了當時尖銳的階級矛盾的作品。
如著名的《窦娥冤》,還有《蝴蝶夢》、《魯齋郎》等。
《窦娥冤》原本漢代東海孝婦的故事。
這故事在民間長期流傳,内容愈來愈豐富。
《搜神記》裡的孝婦周青已具有反抗性格。
在元代,王實甫、梁進之都有《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