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偉大的戲劇家關漢卿
關燈
小
中
大
,而隻在第一折開始時由蔡婆作了簡要交代。
這就可以騰出一些重要場面,表現窦娥和張驢兒、桃杌之間的沖突,從而突出了元代社會吏治的黑暗和廣大人民的反抗鬥争。
在關目處理上,關漢卿一方面能從不同人物的處境出發,展開沖突,引向高潮;一方面又移步換形,變化多端,使人不能預測它的發展。
如魯齋郎強占了張圭妻子并把玩厭了的李四妻子轉送給張圭之後,李四去鄭州探望張圭,張圭在向他傾訴自身不幸遭遇的同時,介紹他和自己的新妻子相見,這就很自然地使李四夫婦重新會面,出現了悲喜交集的感人場面,同時在張圭與李四之間引起了新的戲劇矛盾。
在《哭存孝》裡劉夫人正要領李存孝去向李克用說明真相,解除誤會,觀衆眼看李存孝的冤屈就要得到昭雪了,突然李存信報告劉夫人,她的親子亞子打圍落了馬。
劉夫人急忙去看,李存信就乘機向李克用再進讒言,終于把存孝車裂了。
這種關目處理變化多端,令人莫測,同時又和人物的性格、劇本的主題完全吻合。
此外如《拜月亭》、《救風塵》、《望江亭》的第三折也都充分表現了作者在關目處理上的這種特點。
關漢卿在劇情發展中還善于埋伏下一定的"懸念",以增強戲劇效果。
《蝴蝶夢》中包待制聽了王母的訴說後,就向張千耳語,要偷馬賊趙頑驢為王三替死。
這一帶有關鍵性的情節,觀衆事先并不知道,因此總認為王三難免一死,最後突然把他放了,觀衆才恍然大悟。
這種關目處理不僅能緊緊吸引觀衆的注意力;而且和前面把偷馬賊下在死牢這一情節遙相呼應,因此也顯得很合理、很自然。
關漢卿駕馭語言的能力是驚人的。
由于他深入生活,掌握了各種豐富的生活素材,這就使他有可能根據生活本身所提供的語言來反映現實,充分為劇情和人物性格服務,需要雄壯時就雄壯,需要妩媚時就妩媚,需要通俗時就通俗,需要文雅時就文雅。
而本色是關漢卿戲劇語言的基本風格。
關漢卿是元代雜劇作家中本色派的代表人物,真正做到了"人習其方言,事肖其本色,境無旁溢,語無外假"(見臧懋循《元曲選序》)的地步。
試看他《金線池》第一折的〈混江龍〉曲。
無錢的可要親近,則除是驢生戟角甕生根。
佛留下四百八門衣飯,俺占着七十二位兇神。
才定腳謝館接迎新子弟,轉回頭霸陵誰識舊将軍。
投奔我的都是那矜爺害娘、凍妻餓子、折屋賣田、提瓦罐爻槌運。
那些個慈悲為本,多則是闆障為門。
上述曲文,生動潑辣,畢肖妓女杜蕊娘的身分和口角。
我們再來看看《窦娥冤》中一段很普通的說白: (正旦雲)婆婆,那張驢兒把毒藥放在羊肚兒湯裡,實指望藥死了你,要霸占我為妻,不想婆婆讓與他老子吃,倒把他老子藥死了。
我怕連累婆婆,屈招了藥死公公,今日赴法場典刑。
婆婆,此後遇着冬時年節,月一十五,有蹇不了的漿水飯,蹇半碗兒與我吃,燒不了的紙錢,與窦娥燒一陌兒,則是看你死的孩兒面上。
這些語言出自窦娥這個封建社會小媳婦的口裡是那樣的貼切!它使我們感覺不到有半點加工的痕迹,隻覺得它象生活本身所表現的那樣自然、生動。
關劇詞彙的豐富和語法的變化,在元人雜劇裡也是首屈一指的,這主要由于作者善于從當時民間文學中汲取語言素材,同時也和他善于向古典文學名著學習有關。
《單刀會》劇裡,作者用了孔子的話,杜牧的詩,蘇轼的散文和詞,把這些和人民口頭語言融合在一起,從而形成了他"文而不文,俗而不俗"的語言風格,收到了雅俗共賞的演出效果。
第四節 關漢卿的地位和影響 關漢卿是我國文學史上偉大的作家之一,是中國戲曲的奠基人。
元末明初的賈仲名就說他是"驅犁園領袖,總編修帥首,撚雜劇班頭",這話并沒有誇張。
他一生創作了六十多種雜劇,不僅鼓舞了當時廣大人民反對階級壓迫和民族壓迫的鬥争;而且對後來的戲劇創作有巨大的影響。
作品裡帶有理想色彩的現實主義精神更為後來接近人民的戲劇家所繼承。
根據他的《拜月亭》雜劇改編的《拜月記》在南戲與傳奇裡一直起着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他的部分作品如《窦娥冤》、《拜月亭》、《單刀會》等七百年來一直上演不衰,并為我國戲曲裡的悲劇、喜劇的關目處理,各種人物的舞台形象的塑造,提供了典範。
但曆來封建文人,除了臧懋循等個别作家外,都是把他貶得比較低的。
明初《太和正音譜》的作者朱權說他:"觀其詞語,乃可上可下之才。
"明代文人都認為關漢卿的成就不如王實甫,甚至毫無确切根據地把《西廂記》的第五本說成是關漢卿作的,對它肆意攻擊。
有些封建文人還任意篡改他的作品。
明代根據《窦娥冤》改編的《金鎖記》把這部震撼人心的悲劇改成了一部"翁做高官胥狀元,夫妻母子重相會"的大喜劇,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明代《古名家雜劇》本的《窦娥冤》、《魯齋郎》等,還删節了劇中一些戰鬥性很強的曲文。
關漢卿這樣一個偉大的戲劇家,隻有在今天才能得到大家充分的重視。
他那種鮮明的愛憎感情、卓越的藝術技巧以及和人民群衆緊密聯系的精神,也隻有在今天才能得到正确的繼承和發揚。
這就可以騰出一些重要場面,表現窦娥和張驢兒、桃杌之間的沖突,從而突出了元代社會吏治的黑暗和廣大人民的反抗鬥争。
在關目處理上,關漢卿一方面能從不同人物的處境出發,展開沖突,引向高潮;一方面又移步換形,變化多端,使人不能預測它的發展。
如魯齋郎強占了張圭妻子并把玩厭了的李四妻子轉送給張圭之後,李四去鄭州探望張圭,張圭在向他傾訴自身不幸遭遇的同時,介紹他和自己的新妻子相見,這就很自然地使李四夫婦重新會面,出現了悲喜交集的感人場面,同時在張圭與李四之間引起了新的戲劇矛盾。
在《哭存孝》裡劉夫人正要領李存孝去向李克用說明真相,解除誤會,觀衆眼看李存孝的冤屈就要得到昭雪了,突然李存信報告劉夫人,她的親子亞子打圍落了馬。
劉夫人急忙去看,李存信就乘機向李克用再進讒言,終于把存孝車裂了。
這種關目處理變化多端,令人莫測,同時又和人物的性格、劇本的主題完全吻合。
此外如《拜月亭》、《救風塵》、《望江亭》的第三折也都充分表現了作者在關目處理上的這種特點。
關漢卿在劇情發展中還善于埋伏下一定的"懸念",以增強戲劇效果。
《蝴蝶夢》中包待制聽了王母的訴說後,就向張千耳語,要偷馬賊趙頑驢為王三替死。
這一帶有關鍵性的情節,觀衆事先并不知道,因此總認為王三難免一死,最後突然把他放了,觀衆才恍然大悟。
這種關目處理不僅能緊緊吸引觀衆的注意力;而且和前面把偷馬賊下在死牢這一情節遙相呼應,因此也顯得很合理、很自然。
關漢卿駕馭語言的能力是驚人的。
由于他深入生活,掌握了各種豐富的生活素材,這就使他有可能根據生活本身所提供的語言來反映現實,充分為劇情和人物性格服務,需要雄壯時就雄壯,需要妩媚時就妩媚,需要通俗時就通俗,需要文雅時就文雅。
而本色是關漢卿戲劇語言的基本風格。
關漢卿是元代雜劇作家中本色派的代表人物,真正做到了"人習其方言,事肖其本色,境無旁溢,語無外假"(見臧懋循《元曲選序》)的地步。
試看他《金線池》第一折的〈混江龍〉曲。
無錢的可要親近,則除是驢生戟角甕生根。
佛留下四百八門衣飯,俺占着七十二位兇神。
才定腳謝館接迎新子弟,轉回頭霸陵誰識舊将軍。
投奔我的都是那矜爺害娘、凍妻餓子、折屋賣田、提瓦罐爻槌運。
那些個慈悲為本,多則是闆障為門。
上述曲文,生動潑辣,畢肖妓女杜蕊娘的身分和口角。
我們再來看看《窦娥冤》中一段很普通的說白: (正旦雲)婆婆,那張驢兒把毒藥放在羊肚兒湯裡,實指望藥死了你,要霸占我為妻,不想婆婆讓與他老子吃,倒把他老子藥死了。
我怕連累婆婆,屈招了藥死公公,今日赴法場典刑。
婆婆,此後遇着冬時年節,月一十五,有蹇不了的漿水飯,蹇半碗兒與我吃,燒不了的紙錢,與窦娥燒一陌兒,則是看你死的孩兒面上。
這些語言出自窦娥這個封建社會小媳婦的口裡是那樣的貼切!它使我們感覺不到有半點加工的痕迹,隻覺得它象生活本身所表現的那樣自然、生動。
關劇詞彙的豐富和語法的變化,在元人雜劇裡也是首屈一指的,這主要由于作者善于從當時民間文學中汲取語言素材,同時也和他善于向古典文學名著學習有關。
《單刀會》劇裡,作者用了孔子的話,杜牧的詩,蘇轼的散文和詞,把這些和人民口頭語言融合在一起,從而形成了他"文而不文,俗而不俗"的語言風格,收到了雅俗共賞的演出效果。
第四節 關漢卿的地位和影響 關漢卿是我國文學史上偉大的作家之一,是中國戲曲的奠基人。
元末明初的賈仲名就說他是"驅犁園領袖,總編修帥首,撚雜劇班頭",這話并沒有誇張。
他一生創作了六十多種雜劇,不僅鼓舞了當時廣大人民反對階級壓迫和民族壓迫的鬥争;而且對後來的戲劇創作有巨大的影響。
作品裡帶有理想色彩的現實主義精神更為後來接近人民的戲劇家所繼承。
根據他的《拜月亭》雜劇改編的《拜月記》在南戲與傳奇裡一直起着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他的部分作品如《窦娥冤》、《拜月亭》、《單刀會》等七百年來一直上演不衰,并為我國戲曲裡的悲劇、喜劇的關目處理,各種人物的舞台形象的塑造,提供了典範。
但曆來封建文人,除了臧懋循等個别作家外,都是把他貶得比較低的。
明初《太和正音譜》的作者朱權說他:"觀其詞語,乃可上可下之才。
"明代文人都認為關漢卿的成就不如王實甫,甚至毫無确切根據地把《西廂記》的第五本說成是關漢卿作的,對它肆意攻擊。
有些封建文人還任意篡改他的作品。
明代根據《窦娥冤》改編的《金鎖記》把這部震撼人心的悲劇改成了一部"翁做高官胥狀元,夫妻母子重相會"的大喜劇,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明代《古名家雜劇》本的《窦娥冤》、《魯齋郎》等,還删節了劇中一些戰鬥性很強的曲文。
關漢卿這樣一個偉大的戲劇家,隻有在今天才能得到大家充分的重視。
他那種鮮明的愛憎感情、卓越的藝術技巧以及和人民群衆緊密聯系的精神,也隻有在今天才能得到正确的繼承和發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