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元雜劇的崛起和興盛

關燈
關資料看來,元雜劇最興盛的時期是在前期。

    在南方還是以詩詞為主要文學樣式的時候,北方就出現了關漢卿、王實甫等雜劇作家,湧現了許多優秀的文學劇本。

    當時雜劇活躍的地域是在北方政治、文化的中心大都和有悠久文化傳統的平陽,以及東平、彰德等地。

     《錄鬼簿》所載"前輩名公才人"五十六人,都是北方人,這是由于南宋以來南北在政治上長期對立的結果。

    元代前期的雜劇作家和人民群衆保持着不同程度的聯系,比較熟悉人民的生活。

    他們的作品大都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強烈的生活氣息,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并且塑造了一系列下層被壓迫者的形象,歌頌了他們勇敢不屈的反抗鬥争。

    少數作品閃耀着作者和人民的美好願望,充滿樂觀主義精神。

    在藝術方法上,現實主義成為時代的主流,而少數優秀作品的現實主義又往往是和浪漫主義結合在一起的。

    雜劇的語言是以北方民間口語為基礎寫成的,并且吸收了民間文藝的營養,具有質樸自然、生動潑辣的特點。

    部分作家還吸收了詩詞裡富有表現力的詞彙與句法,使語言更加優美。

    同時,元雜劇的創作和舞台演出結合得十分緊密,雜劇作家充分掌握了舞台藝術的特點,集中概括了生活中的各種矛盾,構成了動人的戲劇沖突。

    元雜劇作家的這些成就不僅直接豐富了當時的戲曲表演,而且影響了後來的戲曲創作。

     第三節 元雜劇的形式 元雜劇把歌曲、賓白、舞蹈、表演等有機地結合起來,開始形成了具有獨特民族風格的戲曲藝術形式,并且産生了韻文和散文結合的結構完整的文學劇本。

    它的組織形式有它一定的慣例。

    在結構上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隻有個别的是一本五折、六折(如《趙氏孤兒》、《秋千記》),或多本連演(如《西廂記》)。

    折是音樂組織的單元,也是故事情節發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了較多的場次,為演員的活動留下了廣闊的天地,也給觀衆提供了想象的餘地。

    這是我國戲曲表演藝術的特點,同時構成了戲曲文學的特色。

    有的雜劇還有"楔子",它的篇幅比較短小,位置也不固定,一般在第一折的前面演出,對故事由來作簡單的介紹,也有在折與折之間演出的,作用和後來的過場戲相似。

     雜劇每折限用同一宮調的曲牌組成的一套曲子。

    演出時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獨唱,其他角色隻有說白,分别稱為"末本"或"旦本"。

    這些樂曲不隻吸收了宋金詞、大曲、諸宮調的成果,而且也吸收了其他民族流傳來的曲調。

    如《虎頭牌》雜劇中的〈雙調〉套曲就是當時女真族流行的樂曲。

     随着戲曲内容的充實和發展,雜劇角色的分工更趨細密,借以表現各種不同類型的人物。

    由于雜劇以主要力量描寫正面人物,正末、正旦就分别成了末本或旦本的主角。

    此外,視劇情的需要,還有副末、貼旦、搽旦、淨、孤、蔔兒、孛老、來兒等配角。

     雜劇的劇本主要由曲詞和賓白組成。

    歌曲的作用主要在抒情,但是它不隻限于主人公的心情抒發和詠歎,同時也在重要的場景和關目之中起渲染和貫串的作用。

    曲詞一般都本色自然而又有着強烈的感情色彩,是在詩、詞和民間說唱文學的基礎上形成的新詩體。

    它一面有嚴格的韻律,以符合演唱的要求;一面又可以增句或加襯字,有利于比較自由地表情達意。

    賓白包括人物的對白和獨白,由白話和部分韻語組成。

    對白與話劇的對話相似,獨白兼有叙述的性質,在情節的發展和人物的塑造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劇本還規定了主要動作表情和舞台效果,叫做科範,簡稱為"科",如"把盞科"、"做掩淚科"、"調陣子科"、"内作起風科"等。

     元雜劇在形式上也存在着一些缺點和不夠完善的地方,如全劇隻由主要演員獨唱和一本限定四折等。

    它的種種局限在戲曲發展的過程中逐漸被突破,它的某些優點也為南戲所吸收,從而形成了明清的傳奇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