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元雜劇的崛起和興盛

關燈
井瓦舍中獨成一家。

    從現存的《西廂記諸宮調》和《劉知遠諸宮調》殘本來考查,諸宮調的故事内容比唐變文更豐富,樂曲組織也更多樣,而且初步注意了說白和歌曲的分工,直接導緻以曲白結合表演故事的元雜劇的産生。

    北宋的傀儡戲有杖頭傀儡、懸線傀儡、藥發傀儡、肉傀儡等;影戲也有喬影戲和大影戲之分。

    它們能夠表演完整的故事,藝人以解說者的身分演唱,或間用代言體,以增強人物故事的生動性,而且已有演唱的底本。

    影戲和傀儡戲不僅在表演中模拟真人,而且反轉來影響藝人的表演藝術。

     總之,傳奇小說、話本小說等為戲曲準備了故事内容,并且提供了為人民所熟知的人物形象;說唱諸宮調的樂曲組織和曲白結合形式直接影響了戲曲的體制;各種隊舞使戲曲的舞蹈身段和扮相更加美化;傀儡戲、影戲也給戲曲的舞蹈動作和臉譜以影響。

    它們的發展使戲曲表演藝術漸趨成熟,同時也為産生優秀的文學劇本準備了條件。

    從《西廂記諸宮調》、《劉知遠諸宮調》和話本小說《碾玉觀音》、《錯斬崔甯》等看來,這些新興的文學形式在刻劃人物、描寫環境、結構布局、曲白結合諸方面,都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使元雜劇和南戲的産生有了堅實的藝術基礎。

     第二節 元雜劇興盛的原因和元前期劇壇 元雜劇是在金院本和諸宮調的直接影響之下,融合各種表演藝術形式而成的一種完整的戲劇形式。

    并在唐宋以來話本、詞曲、講唱文學的基礎上創造了成熟的文學劇本。

    這比之以滑稽取笑為主的參軍戲或宋雜劇可說已起了質的變化。

    作為一種成熟的戲劇,元雜劇在内容上不僅豐富了久已在民間傳唱的故事,而且廣泛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成為廣大人民群衆最喜愛的文藝形式之一。

     元雜劇的形成是我國曆史上各種表演藝術發展的結果,同時也是時代的産物。

    金滅北宋、元滅金的過程,同時是北方人民反抗女真貴族、蒙古貴族的過程。

    人民反抗民族壓迫和階級壓迫的艱苦鬥争,要求有戰鬥性和群衆性較強的文藝形式加以表現;而構成戲曲藝術的各種因素到這時已經過長期的醞釀而融為一體。

    這樣,元雜劇就在金院本和說唱諸宮調的基礎上,由于現實的要求、群衆的愛好,大大擴大了題材和内容,展開了我國戲曲史上輝煌燦爛的一頁。

     在元社會發生重大變化的情況下,文人也發生分化。

    特别是元初,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十分尖銳,又沒有恢複科舉制度,中下層文人的仕進道路大大縮小了,生活跟着下降。

    除了少數依附元朝統治者的官僚外,大多數文人和廣大人民同樣受到殘酷的迫害,因此,他們和人民的關系比較密切。

    部分文人和民間藝人結合,組成書會。

    他們一方面學習民間藝術的成就,同時又把自己的才能貢獻給雜劇的創作。

    書會的組織,民間藝人和文人的合作對元雜劇的興盛起了推進的作用。

     宋金元城市經濟的發展為雜劇的興盛準備了充裕的物質條件。

    适應統治階級宴樂和廣大市民的文化要求,南北各大城市都出現了各種伎藝集中演出的勾欄瓦肆,特别是作為都城的開封、大都、杭州等地更為繁盛。

    同時,在農村也常常開展戲曲活動,晉南地區現存的舞台、壁畫便是很好的證明(注:元代戲台在晉南普遍存在,現已初步鑒定了晉南的襄汾、臨汾、洪洞、新绛、翼城等地的元代戲台八處。

    又山西洪趙縣明應王廟内的元代雜劇演出壁畫,帳額上端題作"大行散樂忠都秀在此作場"。

    )。

    節日、廟會是農村的演出日,一些著名演員也經常到各地作場。

    這樣就保持了戲曲在發展過程中同廣大人民群衆的密切聯系。

     此外,元朝的疆域廣大,交通發達,密切了國際和國内各民族之間的關系。

    各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特别是北方諸民族樂曲的傳播,對雜劇的興盛也有一定的作用。

     元代是我國戲曲史上的黃金時代,當時有姓名可考的雜劇作家,有八十餘人,見于書面記載的作品,約有五百餘種。

    從現存的一百多種元雜劇(注:臧晉叔《元曲選》和隋樹森《元曲選外編》共收劇本一百六十二種。

    )和锺嗣成的《錄鬼簿》、夏庭芝的《青樓集》等等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