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
關燈
小
中
大
宋金對立時期,蒙古各部落随着畜牧生産的發展,已出現了私有财産,開始由氏族社會進入奴隸社會的變革過程。
蒙古孛幾隻斤部落的貴族鐵木真,就是在這個變革過程中出現的傑出人物。
宋甯宗開禧二年(1206),鐵木真在斡難河召開各部落首領會議,創立了蒙古帝國,結束了蒙古長期分裂的局面,并被尊稱為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在蒙古地區建立分封制度,設置護衛軍,頒布"大紮撒"法典,并任命"劄魯忽赤"(即斷事官)。
這些政治、軍事上的措施,雖然是為了加強大汗的威力和對各部落的控制,但也順應當時蒙古社會經濟的發展,鞏固了蒙古族内部的統一。
這時以成吉思汗為首的蒙古貴族很快就侵入長城以南地區。
宋理宗端平元年(1234),成吉思汗的兒子窩闊台滅了金國,占據了黃河流域。
宋理宗寶佑元年(1253),蒙古憲宗蒙哥滅大理。
宋度宗鹹淳七年(1271),成吉思汗的孫子忽必烈(元世祖),取《易經》乾元之義,改國号為大元。
元世祖至元十六年(1279)又滅了宋朝,統一了全中國。
元朝的統一結束了三百多年來國内幾個政權并立的局面,改變了北宋以來長期積弱不振的形勢。
當時中國的疆域比漢唐時代更為廣闊,西藏正式成為我國行政區劃的一部分,直接歸宣政院管轄;雲南被建為行省;台灣、澎湖也歸入中國版圖。
這個大一統局面的出現,擴大了國内各地區經濟相互調劑的範圍,促進了國内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流。
元代雜劇、散曲和詩文作家中,有不少是少數民族的,他們的創作豐富了祖國文化的寶藏。
由于東西交通的一度暢通,我國和西方的文化交流也較前密切。
我國的羅盤、火藥、印刷術于此時傳入西歐,西方的天文學、醫學、算學等也陸續傳入我國,這有利于雙方科學文化的發展。
但是,元朝的統治是建立在殘酷的階級壓迫和民族壓迫的基礎上的。
蒙古滅金初期,除劫掠财貨、牲畜外,又到處擄掠人口,用作貴族的工匠或諸王将校的奴隸;并把一些州縣分封給蒙古貴族,封地内的人民不得任意遷移。
這時漢族豪強地主也乘機建立軍隊以維護其封建統治,并很快投降了蒙古,成為蒙古統治者的幫兇。
在蒙古統治者和漢族豪強地主的雙重壓迫下,人民負擔極為沉重。
元世祖統一中國後,又分全國人民為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南人四等,在法律、政治、經濟上都規定了不同的待遇,以達到分化各族人民團結的目的。
元朝規定各級地方行政長官由蒙古人或色目人擔任,漢人隻能擔任副職。
此外,又建立裡甲制度,監視人民的行動。
漢族人民不準收藏武器,被禁止打獵和練武。
當時處在社會底層的是以漢族農民為主的各族勞動人民,而壓迫在他們頭上的是以蒙古貴族為主的各族上層分子。
由于統治者的窮奢極侈和官吏的貪暴,人民生活陷入悲慘的境地。
元雜劇中對于權豪勢要的橫行霸道和官府的貪暴腐朽的描繪,正是當時黑暗現實的反映。
在尖銳的階級矛盾和殘酷的民族壓迫下,人民不斷起義。
元世祖一方面加強軍事的統治,在全國普遍駐軍隊,"命宗王将兵鎮邊徼襟喉之地,而以蒙古軍屯河洛、山東,據天下腹心;漢軍、探馬赤戍淮江之南,以盡南海,而新附軍亦間廁焉"(《元文類》卷四一《經世大典·政典·軍制·屯戍》);一方面也采取了一些緩和矛盾的措施,并力圖恢複農業生産。
所以元成宗即位以後,起義便漸次轉移到邊遠行省,局勢比較穩定。
到元順宗時,邊疆少數民族地區人民的起義仍在持續與擴大,内地人民的反抗鬥争也漸趨活躍,加以全國災荒的嚴重,終于在至正十一年(1351),爆發了全國性的農民大起義。
最後由朱元璋建立了明王朝,代替了元朝的統治。
蒙古統治者在侵入長城以南的初期,還未能接受長期在中國封建社會建立的一套文化制度,對漢族的儒士也同樣殺戮或用作奴隸,但在滅金、滅宋統一中國的過程中,逐漸注意到利用封建文人鞏固統治的重要意義。
窩闊台滅金後三年(1237),就曾采納耶律楚材的建議考試儒生,《元史·耶律楚材傳》載: 楚材奏曰:"制器者必用良工,守成者必用儒臣,儒臣之事業非積數十年,殆未易成也。
"帝曰:"果爾,可官其人。
"楚材曰:"請校試之。
"乃命宣德州宣課使劉中随郡考試,以經義、詞賦、論分為三科。
儒人被俘為奴者令就試,其主匿弗遣者,死。
得士凡四千三十人,免為奴者四之一。
元世祖積極标榜文治,設學校,建官制,征召著名儒士。
至元(1264-1294)初年,又"命丞相
蒙古孛幾隻斤部落的貴族鐵木真,就是在這個變革過程中出現的傑出人物。
宋甯宗開禧二年(1206),鐵木真在斡難河召開各部落首領會議,創立了蒙古帝國,結束了蒙古長期分裂的局面,并被尊稱為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在蒙古地區建立分封制度,設置護衛軍,頒布"大紮撒"法典,并任命"劄魯忽赤"(即斷事官)。
這些政治、軍事上的措施,雖然是為了加強大汗的威力和對各部落的控制,但也順應當時蒙古社會經濟的發展,鞏固了蒙古族内部的統一。
這時以成吉思汗為首的蒙古貴族很快就侵入長城以南地區。
宋理宗端平元年(1234),成吉思汗的兒子窩闊台滅了金國,占據了黃河流域。
宋理宗寶佑元年(1253),蒙古憲宗蒙哥滅大理。
宋度宗鹹淳七年(1271),成吉思汗的孫子忽必烈(元世祖),取《易經》乾元之義,改國号為大元。
元世祖至元十六年(1279)又滅了宋朝,統一了全中國。
元朝的統一結束了三百多年來國内幾個政權并立的局面,改變了北宋以來長期積弱不振的形勢。
當時中國的疆域比漢唐時代更為廣闊,西藏正式成為我國行政區劃的一部分,直接歸宣政院管轄;雲南被建為行省;台灣、澎湖也歸入中國版圖。
這個大一統局面的出現,擴大了國内各地區經濟相互調劑的範圍,促進了國内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流。
元代雜劇、散曲和詩文作家中,有不少是少數民族的,他們的創作豐富了祖國文化的寶藏。
由于東西交通的一度暢通,我國和西方的文化交流也較前密切。
我國的羅盤、火藥、印刷術于此時傳入西歐,西方的天文學、醫學、算學等也陸續傳入我國,這有利于雙方科學文化的發展。
但是,元朝的統治是建立在殘酷的階級壓迫和民族壓迫的基礎上的。
蒙古滅金初期,除劫掠财貨、牲畜外,又到處擄掠人口,用作貴族的工匠或諸王将校的奴隸;并把一些州縣分封給蒙古貴族,封地内的人民不得任意遷移。
這時漢族豪強地主也乘機建立軍隊以維護其封建統治,并很快投降了蒙古,成為蒙古統治者的幫兇。
在蒙古統治者和漢族豪強地主的雙重壓迫下,人民負擔極為沉重。
元世祖統一中國後,又分全國人民為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南人四等,在法律、政治、經濟上都規定了不同的待遇,以達到分化各族人民團結的目的。
元朝規定各級地方行政長官由蒙古人或色目人擔任,漢人隻能擔任副職。
此外,又建立裡甲制度,監視人民的行動。
漢族人民不準收藏武器,被禁止打獵和練武。
當時處在社會底層的是以漢族農民為主的各族勞動人民,而壓迫在他們頭上的是以蒙古貴族為主的各族上層分子。
由于統治者的窮奢極侈和官吏的貪暴,人民生活陷入悲慘的境地。
元雜劇中對于權豪勢要的橫行霸道和官府的貪暴腐朽的描繪,正是當時黑暗現實的反映。
在尖銳的階級矛盾和殘酷的民族壓迫下,人民不斷起義。
元世祖一方面加強軍事的統治,在全國普遍駐軍隊,"命宗王将兵鎮邊徼襟喉之地,而以蒙古軍屯河洛、山東,據天下腹心;漢軍、探馬赤戍淮江之南,以盡南海,而新附軍亦間廁焉"(《元文類》卷四一《經世大典·政典·軍制·屯戍》);一方面也采取了一些緩和矛盾的措施,并力圖恢複農業生産。
所以元成宗即位以後,起義便漸次轉移到邊遠行省,局勢比較穩定。
到元順宗時,邊疆少數民族地區人民的起義仍在持續與擴大,内地人民的反抗鬥争也漸趨活躍,加以全國災荒的嚴重,終于在至正十一年(1351),爆發了全國性的農民大起義。
最後由朱元璋建立了明王朝,代替了元朝的統治。
蒙古統治者在侵入長城以南的初期,還未能接受長期在中國封建社會建立的一套文化制度,對漢族的儒士也同樣殺戮或用作奴隸,但在滅金、滅宋統一中國的過程中,逐漸注意到利用封建文人鞏固統治的重要意義。
窩闊台滅金後三年(1237),就曾采納耶律楚材的建議考試儒生,《元史·耶律楚材傳》載: 楚材奏曰:"制器者必用良工,守成者必用儒臣,儒臣之事業非積數十年,殆未易成也。
"帝曰:"果爾,可官其人。
"楚材曰:"請校試之。
"乃命宣德州宣課使劉中随郡考試,以經義、詞賦、論分為三科。
儒人被俘為奴者令就試,其主匿弗遣者,死。
得士凡四千三十人,免為奴者四之一。
元世祖積極标榜文治,設學校,建官制,征召著名儒士。
至元(1264-1294)初年,又"命丞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