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遼金文學

關燈
河北盡失,此後階級矛盾、民族矛盾日益尖銳,社會動蕩不安,人民生活更加痛苦。

    這時文風開始轉變,憂時傷亂逐漸成為詩歌的主調。

    除傑出作家元好問外,趙元、宋九嘉等都寫出一些反映現實的詩篇。

    趙元的《修城去》寫蒙古軍攻陷忻城後,幸存的老百姓又被金統治者鞭打驅趕去修城:"修城去,勞複勞,途中哀歎聲嗷嗷";"修城去,相對泣,一身赴役家無食。

    "《鄰婦哭》寫蒙軍侵擾帶來的災難:"鄰婦哭,哭聲苦,一家十口今存五。

    我親問之亡者誰,兒郎被殺夫遭虜。

    "這兩首詩都寫得十分悲慘動人。

    宋九嘉的《途中出事》則勾畫出一幅兵荒馬亂時期的流民圖: 幼稚扶輪婦挽轅,連颠翁媪抱諸孫。

    饑民羸卒如流水,掘盡原頭野荠根。

     老稚扶攜訪熟鄉,驿塵滿路觐相望。

    終朝拾穗不盈把,隻有流民如麥芒。

     金國接近人民的作家和民間藝人在北宋雜劇的基礎上發展了院本,并把說唱文學推進了一大步。

    元雜劇就是在他們的直接影響下産生的。

    金院本都已失傳,說唱文學現傳有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與無名氏《劉知遠諸宮調》,前者成就更高,對後來戲曲文學有很大影響。

     第二節 元好問 元好問(1190-1257),字裕之,号遺山,太原秀容(山西忻縣)人。

    父親元德明以詩知名,老師郝天挺又是著名的學者,所以他在少年時代就受到較好的文化教養。

    二十七歲時,蒙古軍南下,他從家鄉流亡到河南。

    三十二歲中進士,做過南陽及内鄉的縣令。

    蒙古滅金前後,他和北方人民共同遭受到空前的災難,激起了強烈的愛國思想。

    金亡不仕,回故鄉從事著述,編纂了《中州集》和《壬辰雜編》等書,為後來修金史者提供了許多可靠材料,也保存子金代許多作家的作品。

    元好問的詩歌繼承了我國古典詩歌現實主義的傳統,反映了金元之際的社會矛盾和人民的痛苦生活,不僅在當時負有聲譽,也是我國文學史上一個傑出的詩人。

     金亡前後,元好問寫了不少直接反映現實的詩篇。

    宋理宗紹定五年(1232),蒙古軍攻陷洛陽,次年,包圍汴京,元好問身困重圍,目擊時艱,因而沉痛悲歌:"高原水出山河改,戰地風來草木腥。

    "(《壬辰十二月車駕東狩後即事》)汴京陷落後,他被蒙古軍驅遣至聊城,沿途見聞更使詩人悲憤填膺,寫出了更其激動人心的詩篇。

     道旁僵卧滿累囚,過去旃車似水流。

    紅粉哭随回鹘馬,為誰一步一回頭。

     白骨縱橫似亂麻,幾年桑梓變龍沙。

    隻知河朔生靈盡,破屋疏煙卻數家。

     --《癸巳五月三日北渡》其一、其三 山無洞穴水無船,單騎驅人動數千。

    直使今年留得在,更教何處過明年。

     太平婚嫁不離鄉,楚楚兒郎小小娘。

    三百年來涵養出,卻将沙漠換牛羊。

     --《續小娘歌》其三、其八 金亡後,他感歎"家亡國破此身留"(《送仲希兼簡大方》)的痛苦,并以沉重的心情寫了《雁門道中書所見》等詩為人民呼籲。

     金城留旬浃,兀兀醉歌舞。

    出門覽民風,慘慘愁肺腑。

    去年夏秋旱,七月黍穗吐。

    一昔營幕來,天明但平土。

    調度急星火,逋負追捶楚。

    網羅方高懸,樂國果何所?食禾有百騰,擇肉非一虎。

    呼天天不聞,感諷複何補?單衣者誰子,販籴就南府。

    傾身營一飽,豈樂遠服賈。

    盤盤雁門道,雪澗深以阻。

    半嶺逢驅車,人牛亦何苦! --《雁門道中書所見》 這是一篇沉痛的控訴,它反映了北方中國人民對蒙古統治者的憤懑情緒。

     此外,他的述懷、詠物等詩也多悲憤之作,甚至指出豪門甲第是建立在人民的白骨上面的,如《十二月六日》二首之一。

     伥鬼跳梁久,群雄結構牢。

    天機不可料,世網若為逃?白骨丁男盡,黃金甲第高。

    阊門隔九虎,休續楚臣騷。

     他曾勉勵窮困中的友人說:"自古饑腸出奇策。

    "(《李長源歸關中》)他的詠劍詩說:"世上元無倚天手,匣中誰解不平鳴?割城恨不逢相如,佐酒恨不逢朱虛。

    "(《蛟龍引》)由于經曆過戰争的磨煉,他在描寫曆史上的英雄人物和人民的反抗鬥争時,都十分悲壯。

    他寫赤壁之戰是:"孫郎矯矯人中龍,顧盼叱咤生雲風,疾雷破山出大火,旗幟北卷天為紅。

    "(《赤壁圖》)他寫北漢時太原人民的守城戰是:"君不見系舟山頭龍角秃,白塔一摧城覆沒。

    薛王出降民不降,屋瓦亂飛如箭镞。

    "(《過晉陽故城書事》)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