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遼金文學
關燈
小
中
大
說他的"歌謠跌宕,挾幽并之氣"(郝經《遺山先生墓銘》),又說他"賦到滄桑句便工"(趙翼《題遺山詩》),是符合他詩歌這一方面的特點的。
晚年他隐居故鄉,仍不時發出懷念故國的感歎,如"十年幾度山河改,空指遺台是趙家","川原落落曙光開,四顧河山亦壯哉"(《過邯鄲四絕》)等句。
但他這時的詩歌已出現更多的題畫、應酬之作,并經常流露歎老嗟窮的思想,反映現實的深度和廣度均不及金亡前後的作品。
他的不少寫景詩,構思奇特,氣勢開擴,而描繪生動。
如寫台山的雲霧:"山雲吞吐翠微中,淡綠深青一萬重。
"(《台山雜詠》)又如描寫黃華山水簾:"湍聲洶洶轉絕壑,雪氣凜凜随陰風。
懸流千丈忽當眼,芥蒂一洗平生胸。
雷公怒擊散飛雹,日腳倒射垂長虹。
骊珠百斛供一瀉,海藏翻倒愁龍公。
"(《遊黃華山》)讀了使人宛如身臨其境。
金人詩文的成就遠不及南宋諸家,元好問卻是例外。
這首先因為他生在金元交替之際,和人民共同受過災難,感受深切;同時也是他在創作實踐中善于繼承前人成就的結果。
他繼承了自建安至李白、杜甫等詩人的優良傳統,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
他的詩歌以七古、七律的成就為最高,七律尤見工力,顯然受杜甫影響。
他的詩歌不僅内容豐富,氣勢豪邁,而且都經過精心的錘煉,但又不見雕琢痕迹,正如郝經所說"巧缛而不見斧鑿,新麗而絕去浮靡"(《遺山先生墓銘》),在藝術表現上成就也較高。
他的《論詩絕句三十首》,受杜甫《戲為六絕句》的啟發,對建安以來的詩歌作了較系統的論述,表明了他的文學主張。
他論詩喜愛淳樸自然,反對雕琢華絕。
因此他說陶淵明"一語天然萬古新",而不滿沈、宋的追步齊梁。
他認為好的詩歌應該是清新豪放,能夠表達詩人悲壯的情懷與遠大的抱負,所以他激賞《敕勒歌》中所表現的"中州萬古英雄氣",李白的"筆底銀河落九天",韓愈的"江山萬古潮陽筆",而不滿孟郊的窮愁苦吟。
推崇曹氏父子及劉琨等人,而看不起溫、李新聲的柔靡。
曹劉坐嘯虎生風,四海無人角兩雄,可惜并州劉越石,不教橫槊建安中。
邺下風流在晉多,壯懷猶見缺壺歌,風雲若恨張華少,溫李新聲奈爾何? 正因為這樣,他稱道陳子昂掃蕩齊梁詩風的功績,以為"論功若準平吳例,合着黃金鑄子昂",而不滿西昆體及江西詩派,說"詩家總愛西昆好,獨恨無人作鄭箋","論詩甯下涪翁拜,未作江西社裡人"。
對蘇轼、黃庭堅的作意好奇,百态争新,也有所譏諷。
他以為杜甫的"畫圖臨出秦川景",是由于"眼處心生句自神",即廣闊的視野激發了詩人的創作,而陳師道的閉門覓句,卻是"可憐無補費精神"。
元好問這些意見是針對文壇時弊而發,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同時,他這種以詩論詩的形式對後代影響也很大,清代王士祯就有《戲仿元遺山論詩絕句三十六首》。
元好問的詞取法蘇、辛,大都是針對國家多難、人民不幸來抒發其悲壯胸懷,在金詞中成就最高。
如〈木蘭花慢〉《遊三台》: 擁召召雙阙,龍虎氣郁峥嵘。
想暮雨珠簾,秋香桂樹,指顧台城。
台城為誰西望?但哀弦凄斷似平生。
隻道江山如畫,争教天地無情。
風雲奔走十年兵,慘淡入經營。
問對酒當歌,曹侯墓上,何用虛名?青青故都喬木,怅西陵遺恨幾時平。
安得參軍健筆,為君重賦蕪城? 吊古傷時,聲情激壯。
他如〈水龍吟〉、〈水調歌頭〉等阕也都是同樣的基調。
第三節 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 諸宮調是一種有說有唱而以唱為主的文藝樣式,因為它用多種宮調的曲子聯套演唱,所以稱為諸宮調。
它在北宋時期已經出現,據王灼的《碧雞漫志》和吳自牧的《夢梁錄》等書記載,知道當時已有創作和表演諸宮調的民間藝人,可惜沒有作品流傳(注:《碧雞漫志》卷二:"熙豐元佑間......澤州孔三傳者首創諸宮調古傳,士大夫皆能誦之。
"《夢粱錄》卷二十"妓樂"條:"說唱諸宮調,昨汴京有孔三傳編成傳奇靈怪,入曲說唱。
")。
董解元的生平事迹無可考。
據《錄鬼簿》和《辍耕錄》的記載
晚年他隐居故鄉,仍不時發出懷念故國的感歎,如"十年幾度山河改,空指遺台是趙家","川原落落曙光開,四顧河山亦壯哉"(《過邯鄲四絕》)等句。
但他這時的詩歌已出現更多的題畫、應酬之作,并經常流露歎老嗟窮的思想,反映現實的深度和廣度均不及金亡前後的作品。
他的不少寫景詩,構思奇特,氣勢開擴,而描繪生動。
如寫台山的雲霧:"山雲吞吐翠微中,淡綠深青一萬重。
"(《台山雜詠》)又如描寫黃華山水簾:"湍聲洶洶轉絕壑,雪氣凜凜随陰風。
懸流千丈忽當眼,芥蒂一洗平生胸。
雷公怒擊散飛雹,日腳倒射垂長虹。
骊珠百斛供一瀉,海藏翻倒愁龍公。
"(《遊黃華山》)讀了使人宛如身臨其境。
金人詩文的成就遠不及南宋諸家,元好問卻是例外。
這首先因為他生在金元交替之際,和人民共同受過災難,感受深切;同時也是他在創作實踐中善于繼承前人成就的結果。
他繼承了自建安至李白、杜甫等詩人的優良傳統,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
他的詩歌以七古、七律的成就為最高,七律尤見工力,顯然受杜甫影響。
他的詩歌不僅内容豐富,氣勢豪邁,而且都經過精心的錘煉,但又不見雕琢痕迹,正如郝經所說"巧缛而不見斧鑿,新麗而絕去浮靡"(《遺山先生墓銘》),在藝術表現上成就也較高。
他的《論詩絕句三十首》,受杜甫《戲為六絕句》的啟發,對建安以來的詩歌作了較系統的論述,表明了他的文學主張。
他論詩喜愛淳樸自然,反對雕琢華絕。
因此他說陶淵明"一語天然萬古新",而不滿沈、宋的追步齊梁。
他認為好的詩歌應該是清新豪放,能夠表達詩人悲壯的情懷與遠大的抱負,所以他激賞《敕勒歌》中所表現的"中州萬古英雄氣",李白的"筆底銀河落九天",韓愈的"江山萬古潮陽筆",而不滿孟郊的窮愁苦吟。
推崇曹氏父子及劉琨等人,而看不起溫、李新聲的柔靡。
曹劉坐嘯虎生風,四海無人角兩雄,可惜并州劉越石,不教橫槊建安中。
邺下風流在晉多,壯懷猶見缺壺歌,風雲若恨張華少,溫李新聲奈爾何? 正因為這樣,他稱道陳子昂掃蕩齊梁詩風的功績,以為"論功若準平吳例,合着黃金鑄子昂",而不滿西昆體及江西詩派,說"詩家總愛西昆好,獨恨無人作鄭箋","論詩甯下涪翁拜,未作江西社裡人"。
對蘇轼、黃庭堅的作意好奇,百态争新,也有所譏諷。
他以為杜甫的"畫圖臨出秦川景",是由于"眼處心生句自神",即廣闊的視野激發了詩人的創作,而陳師道的閉門覓句,卻是"可憐無補費精神"。
元好問這些意見是針對文壇時弊而發,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同時,他這種以詩論詩的形式對後代影響也很大,清代王士祯就有《戲仿元遺山論詩絕句三十六首》。
元好問的詞取法蘇、辛,大都是針對國家多難、人民不幸來抒發其悲壯胸懷,在金詞中成就最高。
如〈木蘭花慢〉《遊三台》: 擁召召雙阙,龍虎氣郁峥嵘。
想暮雨珠簾,秋香桂樹,指顧台城。
台城為誰西望?但哀弦凄斷似平生。
隻道江山如畫,争教天地無情。
風雲奔走十年兵,慘淡入經營。
問對酒當歌,曹侯墓上,何用虛名?青青故都喬木,怅西陵遺恨幾時平。
安得參軍健筆,為君重賦蕪城? 吊古傷時,聲情激壯。
他如〈水龍吟〉、〈水調歌頭〉等阕也都是同樣的基調。
第三節 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 諸宮調是一種有說有唱而以唱為主的文藝樣式,因為它用多種宮調的曲子聯套演唱,所以稱為諸宮調。
它在北宋時期已經出現,據王灼的《碧雞漫志》和吳自牧的《夢梁錄》等書記載,知道當時已有創作和表演諸宮調的民間藝人,可惜沒有作品流傳(注:《碧雞漫志》卷二:"熙豐元佑間......澤州孔三傳者首創諸宮調古傳,士大夫皆能誦之。
"《夢粱錄》卷二十"妓樂"條:"說唱諸宮調,昨汴京有孔三傳編成傳奇靈怪,入曲說唱。
")。
董解元的生平事迹無可考。
據《錄鬼簿》和《辍耕錄》的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