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話本和宋代民間歌謠

關燈
梅團圓》 這首民歌成功地運用對比的手法,反映了金兵南下後中原人民流落他州外縣的凄涼生活,幾百年來,一直為人們所傳誦。

     有的民間歌謠還把鬥争鋒芒直接指向封建統治集團裡的當權派。

     打破筒(童),潑了菜(蔡),便是人間好世界。

     --吳曾《能改齋漫錄》 殺了童蒿(童貫)割了菜(蔡京),吃了羔兒(高俅)荷葉(何執中)在。

     --曾敏行《獨醒雜志》 二蔡一敦,必定沙門(注:必定沙門:就是要充軍沙門島。

    );籍沒家财,禁锢子孫。

    大敦、小敦,入地無門;大蔡、小蔡;還他命債。

     --《大宋宣和遺事》 這些歌謠通過暗喻、諧聲等手法,表現了人們對于禍國殃民的蔡京、章敦、童貫、高俅等權奸的刻骨仇恨;同時也表達了人們對一個"好世界"的向往。

     在反映民族鬥争的歌謠中,體現了廣大人民統一祖國的信念。

    如下面二首。

     胡孫死,鬧啾啾,也須還我一百州。

     --馬端臨《文獻通考》 天水歸汴,複見太平。

     --周輝《清波雜志》 前一首反映了後金葛五死而引起的内部紊亂。

    民歌的作者以輕蔑的口吻表達了廣大人民對金朝統治者的憤慨和收複大好河山的願望。

    後一首寫南宋建炎初,黃河決口,洪水幾至汴京。

    在金人統治下的汴京人民想導水入汴,他們将洪水比作天水(注:天水是宋皇室趙姓的郡望。

    ),渴望南宋能收複中原,"複見太平"。

     人民對于抵禦外敵、守邊有功的将領作了熱情的歌頌。

    如《邊上謠》: 軍中有一韓(韓琦),西賊聞之心骨寒;軍中有一範(範仲淹),西賊聞之驚破膽。

     --孔平仲《談苑》 對于趙宋君臣的屈膝求和、苟且偷安,則予以辛辣的諷刺。

    如下面二首: 不管肅王,卻管舒玉;不管燕山,卻管聶山;不管山東,卻管陳東;不管東京,卻管蔡京;不管河北界,卻管秀才解。

    (注:肅王,在金為質的徽宗兒子趙樞。

    舒王,王安石的封号。

    燕山,河北失地。

    聶山,聶昌原名,曾因抗敵有功,欽宗命他改名,以取吉利。

    蔡京,徽宗時宰相,已失勢被貶。

    此時又提出他的貶黜問題。

    河北界,指宋金的邊界。

    秀才解,秀才送往上一級的考試。

    界、解同音。

    ) --石茂良《避戎夜話》 張家寨裡沒來由,使它花腿擡石頭,二聖猶自救不得,行在蓋起太平樓。

     --莊季裕《雞肋編》 前一首,寫金人圍汴京,由于北宋軍民固守,引兵北歸,這時本正好乘勝追擊,但統治集團中的投降派,不顧東京(汴京)的危在旦夕,而一味苟且偷安,忙于鎮壓反對妥協投降的陳東等太學生,以及處理"複春秋科,太學生免解,改舒王從祀之類"的不急之務。

    後一首據《雞肋編》載,當時張俊領軍在杭州,怕士卒逃跑,"擇卒少壯長大者,自臀而下文刺至足,謂之花腿。

    "又"營第宅房廊,作酒肆,名太平樓,般運花石,皆役軍兵"。

    民歌的作者正是表達了當時人民(包括士卒在内)對他的憤慨的。

     由于詞調的流行,在宋代民間歌謠裡有部分是用詞調表現的。

    《江湖記聞》中諷刺賈似道、劉良貴的〈一剪梅〉詞,把當時官僚們在"公田法"和"經界推排法"的名義下,狼狽為奸,加緊搜刮人民的醜态揭露得很深刻。

     宰相巍巍坐廟堂,說着經量,便是經量。

    那個臣僚上一章,頭說經量,尾說經量。

    輕狂太守在吾邦,聞說經量,星夜經量。

    山東河北又抛荒,好去經量,胡不經量? 民間詞語言通俗,生活氣息濃烈,和文人詞明顯不同。

    下面這首《行香子》在這方面表現得尤為突出。

     浙右華亭,物價廉平,一道會(注:會即會子,是當時的紙币。

    )買個三升,打開瓶後,滑辣光馨。

    教君霎時飲、霎時醉、霎時醒。

    聽得淵明,說與劉伶,這一瓶約疊三升,君還不信,把秤來秤,有一斤水,一斤瓶。

    (注:根據《行香子》格調及詞意推測,下片疑落"一斤酒"三字。

    ) 詞裡巧妙地諷刺了酒商的作假。

    語言既通俗、生動,又非常俏皮,表現了民間詞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