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愛國詞人辛棄疾

關燈
正在、煙柳斷腸處。

     這詞上半主要在通過作品主人公的惜春而又怨春,表現他對南宋王朝"愛深恨亦深"的矛盾心情。

    下半更托為蛾眉遭妒表現他對自身遭遇的不平。

    "君莫舞,君不見玉環飛燕皆塵土",是對當權的妥協投降派的詛咒,說他們總有一天要斷送了國家也葬送了自己。

    至于斜陽煙柳的諷刺昏暗王朝,就更明顯。

    《鶴林玉露》說宋孝宗"見此詞頗不悅",是相當可信的。

    辛詞這種手法繼承了《離騷》香草美人的傳統,同時接受了婉約派詞人的影響。

    由于作者還隻能把恢複中原的希望寄托于腐朽的南宋王朝,在他對這王朝表示絕望的同時,就不能不給作品帶來了悲觀的色彩。

     詞到了辛棄疾,開始運用大量的典故,因此前人有的認為他"掉書袋"。

    所謂"掉書袋"是指濫用書本材料來炫耀自己的淵博。

    辛棄疾的部分作品如選用和某一個朋友同姓的古人古事來對他頌揚,或全詞集經語,都表現了這種封建文人的習氣。

    但是必須看到,辛詞更多地方的用典是為了托古喻今,象上舉〈永遇樂〉、〈水龍吟〉等詞所表現的,那實際上和他的比興、寄托手法有其相通之處。

     上述兩方面的藝術成就,表現了作家的愛國熱情、政治理想與醜惡現實的尖銳矛盾,同時形成了辛詞的浪漫主義的藝術特征。

    "千古離騷文字,芳至今猶未歇"(〈喜遷莺〉《謝趙晉臣敷文賦芙蓉詞見壽,用韻為謝》),在精神上它正和《離騷》一脈相通。

     最後還要談一談辛棄疾駕禦語言的能力。

    前人說蘇轼以詩為詞,辛棄疾以文為詞。

    比之蘇轼,他不僅運用古近體詩的句法,還吸收了散文、骈文、民間口語入詞。

    不論經、史、諸子、楚辭以至李杜詩、韓柳文,往往拈來便是,達到了劉勰說的"用舊合機,不啻自其口出"(《文心雕龍·事類》)的地步。

    如他的〈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

    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

    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

    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這詞上片結句用杜詩,下片結句用《三國志》注引《吳曆》,絲毫不見生搬硬套的痕迹。

    辛詞裡象這樣的例子是不少的。

     辛詞裡有不少祝壽、迎送的應酬之作,又喜歡和韻、疊韻,以逞才使氣;或漫不經心,以文字為遊戲。

    部分作品由于用典或議論過多,未免艱深晦澀,缺乏詩的韻味。

     辛棄疾的詞和陸遊的詩是鼓舞南宋人民反對妥協投降、力争抗金勝利的一對号角,在當時就産生很大影響。

    而且後來每當民族危機深重的時候,它們的影響就越大。

    南宋後期的劉克莊、金末的元好問,以及近代的梁啟超,都特别喜愛或推重他的詞,這不僅出于個人的愛好,同時是當時的民族危機促使他們要從這些作品裡汲取精神上的鼓舞力量。

     第四節 辛派詞人 和辛棄疾以詞唱和的陳亮、劉過等和比他稍後的劉克莊、劉辰翁等,詞風上都明顯受到辛棄疾的影響,形成了南宋中葉以後聲勢最大的愛國詞派。

    他們用詞紀交遊,發感慨,具有共同的愛國思想傾向,同時進一步把詞推向散文化、議論化的道路。

    他們喜歡采用帶有古詩或散文意味的〈水調歌頭〉、〈念奴嬌〉、〈賀新郎〉、〈沁園春〉等長調,而象五代北宋詞人所慣用的〈浪淘沙〉、〈蝶戀花〉、〈臨江仙〉、〈踏莎行〉等小令卻相對地減少了。

    在語言上較少婉約派詞人的雕琢習氣,又帶來了恣肆粗犷的作風。

    他們既沒有象嶽飛、辛棄疾那樣的政治抱負與戰鬥經曆,藝術上也不及辛詞的精煉,這就不能不削弱了作品的動人力量。

     陳亮是以政論著名的作家,和辛棄疾有深厚的友誼。

    在辛棄疾退處上饒時,他曾從浙江東陽去看他,同遊鵝湖,極論世事。

    他别後寄和辛棄疾的〈賀新郎〉詞說:"父老長安今餘幾,後死無仇可雪;猶未燥當時生發。

    二十五弦多少恨,算世間那有平分月?胡婦弄,漢宮瑟。

    "字裡行間,有一種愛國激情噴薄而出,那是可以和辛棄疾原唱旗鼓相當的。

    他的〈念奴嬌〉《登多景樓》,批評南朝王謝諸人隻争門戶私計,不能長驅北上收複中原,借以表示他對南宋王朝的不滿,是現傳《龍川詞》裡較有代表性的作品。

     危樓還望,歎此意今古幾人曾會。

    鬼設神施,渾認作天限南疆北界。

    一水橫陳,連岡三面,做出争雄勢。

    六朝何事,隻成門戶私計?因笑王謝諸人,登高懷遠,也學英雄涕。

    憑卻江山,管不到河洛腥膻無際。

    正好長驅,不須反顧,尋取中流誓。

    小兒破賊,勢成甯問強對。

     陳亮上書宋孝宗說:"京口連岡三面,而大江橫陳,江旁極目千裡,其勢大略如虎之出穴,而非若虎之藏穴也......天豈使南方自限于一江之表而不使與中國而為一哉!"又說:"二聖北狩之痛,蓋國家之大恥,而天下之公憤也。

    ......若隻與一二臣為密,是以天下之公憤而私自為計,恐不足以感動天人之心,恢複之事亦恐茫然未知攸濟耳。

    "這些議論都可和詞意互相發明。

    他的詞和辛詞不同之處是往往大聲疾呼,明指直陳,而較少采取詩人比興的手法,因此藝術上不象辛詞的多樣。

     劉過(1154-1206),字改之,号龍洲道人,吉州太和(江西泰和)人。

    他在宋光宗時曾上書宰相,請求北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