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愛國詞人辛棄疾
關燈
小
中
大
。
他的兩首憑吊民族英雄嶽飛的〈六州歌頭〉詞,流露了較為強烈的愛國思想。
然而他實際是流轉江湖、靠向達官貴人投詩獻詞為生的遊士。
他在詞裡自稱"四舉無成,十年不調,大宋神仙劉秀才"(注:見〈沁園春〉《盧菊澗座上,時座中有新第宗室》。
),在表現對現實不滿的同時,就流露了江湖遊士玩世不恭的态度。
辛棄疾任浙東安撫使時招他來幕下,他寫了首〈沁園春〉詞寄給辛棄疾,可略見他的風格。
鬥酒彘肩,風雨渡江,豈不快哉!被香山居士,約林和靖,與坡仙老,駕勒吾回。
坡謂"西湖、正如西子,濃抹淡妝臨照台。
"二公者,皆掉頭不顧,隻管傳杯。
白言"天竺去來,圖畫裡峥嵘樓閣開。
愛縱橫二澗,東西水繞;兩峰南北,高下雲堆。
"逋曰"不然,暗香浮動,不若孤山先訪梅。
須晴去,訪稼軒未晚,且此徘徊。
" 這詞擺脫詞的傳統手法,用散文筆調自由抒寫,而且用三人對話組織成篇,在藝術上有它的特點。
然而它同時流露了那些江湖遊士高擡身價、借古人以自重的習氣。
嶽珂說它"白日見鬼",還是比較表面的看法。
和辛棄疾同時唱和的詞家還有韓元吉、楊炎正等人,他們的作品就更少自己的特色了。
南宋中葉以後,繼承辛棄疾的詞風而成就較大的是劉克莊。
克莊(1187-1269),字潛夫,福建莆田人。
他生活在南宋末年,在詩詞裡所經常流露的是對人民疾苦和國家危機的關心。
他在郡守招飲的筵席上賦詞說:"但得時平魚稻熟,這腐儒不用青精飯。
"在送宋惠父到江西軍幕的詞裡說:"帳下健兒休盡銳,草間赤子俱求活。
"在送陳子華出使金國的詞裡說:"兩河蕭瑟惟狐兔,問當年祖生去後,有人來否?多少新亭揮淚客,誰夢中原塊土?"正是這種對現實比較清醒和關心的态度,使他熱愛辛詞,認為它"大聲镗搭,小聲铿訇,橫絕六合,掃空萬古,自有蒼生所未見"(《辛稼軒集序》)。
劉克莊的《後村别調》存詞百多首,大部分是長調,比辛詞議論更多,氣格更接近散文。
他發展了辛詞奔放、疏宕的一面,而缺乏它的深沉與精警。
下面這首詞,可見他成就的一斑。
國脈微如縷,問長纓何時入手,縛将戎主?未必人間無好漢,誰與寬些尺度?試看取當年韓五:豈有谷城公付授,也不幹曾遇骊山母,談笑起,兩河路。
少時棋柝曾聯句,歎而今登樓攬鏡,事機頻誤。
聞說北風吹面急,邊上沖梯屢舞,君莫道投鞭虛語。
自古一賢能制難,有金湯便可無張許?快投筆,莫題柱。
--〈賀新郎〉《實之三和,有憂邊之語,走筆答之》 他的〈清平樂〉《五月十五夜玩月詞》: 風高浪快,萬裡騎蟾背。
曾識妲娥真體态,素面元無粉黛。
身遊銀阙珠宮,俯看積氣蒙蒙。
醉裡偶搖桂樹,人間喚作涼風。
在美麗的想象中表現他要擺脫那沉悶的現實處境,意境和辛棄疾的〈太常引〉《建康中秋夜為呂叔潛賦》詞十分接近。
到了南宋政權覆亡前後,由于民族矛盾的尖銳,辛棄疾、劉克莊的詞風又在文及翁、鄧剡、劉辰翁等詞裡得到繼承,而以劉辰翁的成就為較高。
辰翁(1232-1297),字會孟,号須溪,江西吉安人,曾任濂溪書院山長,宋亡後隐居不仕。
他的《須溪詞》絕大部分是宋亡以後寫的。
這時不但北宋東京的繁華無從想象,就是南渡偏安之局,比之他當時的處境,也有天上人間之感。
他的詞雖表現對現實的強烈不滿,由于看不到國家民族的前途,就隻是一派愁苦之音,缺乏辛、劉詞的豪情壯氣。
他詞裡有許多送春、感秋、懷舊、招魂之作,主要是通過對南宋王朝的留戀,表現他對元朝統治的不滿。
在他看來,"宣和舊日,臨安南渡,芳景猶自如故",而現在則連江南也無路可走了(〈永遇樂〉《餘自乙亥上元,誦李易安永遇樂,為之涕下。
......》)。
秋聲本已凄涼,現在竟是"無葉着秋聲"(〈浪淘沙〉《秋夜感懷》)。
城樓畫角的《落梅花》調本已悲慘,現在竟是"無花隻落空悲"(〈漢宮春〉《得巽吾寄溪南梅相憶韻》)。
這種思想感情對于那些亡國士大夫說,是相當真切的;但由于他們所留戀的舊王朝已沒有恢複希望,詞裡就同時流露了絕望的心情。
為作品的這種内容所決定,劉辰翁有時能通過凄清的境界表達亡國的深哀,一定程度上改變愛國詞派過于散文化的作法。
試看下面這首〈寶鼎現〉《春月》詞。
紅妝春騎,踏月影、竿旗穿市。
望不盡樓台歌舞,習習香塵蓮步底,箫聲斷、約彩鸾歸去。
未怕金吾呵醉,甚辇路喧阗且止,聽得念奴歌起。
父老猶記宣和事,抱銅仙、清淚如水。
還轉盼沙河多麗,晃漾明光連邸第,簾影凍、散紅光成绮。
月浸葡萄十裡,看往來神仙才子,肯把菱花撲碎?腸斷竹馬兒童,空見說三千樂指。
等多時春不歸來,到春時欲睡。
又說向燈前擁髻,暗滴鲛珠墜。
便當日親見霓裳,天上人間夢裡。
這詞作于辰翁逝世的一年,那時南宋滅亡已經二十年了。
詞的第一二片寫北宋汴京和南宋杭州元宵之盛,用以反襯當前情境的凄涼,流露了作家深沉的悲痛。
他和當時另一派詞人如王沂孫、張炎等的不同之處,是較多正面描繪,不象他們往往采取曲折的象征的手法。
他的兩首憑吊民族英雄嶽飛的〈六州歌頭〉詞,流露了較為強烈的愛國思想。
然而他實際是流轉江湖、靠向達官貴人投詩獻詞為生的遊士。
他在詞裡自稱"四舉無成,十年不調,大宋神仙劉秀才"(注:見〈沁園春〉《盧菊澗座上,時座中有新第宗室》。
),在表現對現實不滿的同時,就流露了江湖遊士玩世不恭的态度。
辛棄疾任浙東安撫使時招他來幕下,他寫了首〈沁園春〉詞寄給辛棄疾,可略見他的風格。
鬥酒彘肩,風雨渡江,豈不快哉!被香山居士,約林和靖,與坡仙老,駕勒吾回。
坡謂"西湖、正如西子,濃抹淡妝臨照台。
"二公者,皆掉頭不顧,隻管傳杯。
白言"天竺去來,圖畫裡峥嵘樓閣開。
愛縱橫二澗,東西水繞;兩峰南北,高下雲堆。
"逋曰"不然,暗香浮動,不若孤山先訪梅。
須晴去,訪稼軒未晚,且此徘徊。
" 這詞擺脫詞的傳統手法,用散文筆調自由抒寫,而且用三人對話組織成篇,在藝術上有它的特點。
然而它同時流露了那些江湖遊士高擡身價、借古人以自重的習氣。
嶽珂說它"白日見鬼",還是比較表面的看法。
和辛棄疾同時唱和的詞家還有韓元吉、楊炎正等人,他們的作品就更少自己的特色了。
南宋中葉以後,繼承辛棄疾的詞風而成就較大的是劉克莊。
克莊(1187-1269),字潛夫,福建莆田人。
他生活在南宋末年,在詩詞裡所經常流露的是對人民疾苦和國家危機的關心。
他在郡守招飲的筵席上賦詞說:"但得時平魚稻熟,這腐儒不用青精飯。
"在送宋惠父到江西軍幕的詞裡說:"帳下健兒休盡銳,草間赤子俱求活。
"在送陳子華出使金國的詞裡說:"兩河蕭瑟惟狐兔,問當年祖生去後,有人來否?多少新亭揮淚客,誰夢中原塊土?"正是這種對現實比較清醒和關心的态度,使他熱愛辛詞,認為它"大聲镗搭,小聲铿訇,橫絕六合,掃空萬古,自有蒼生所未見"(《辛稼軒集序》)。
劉克莊的《後村别調》存詞百多首,大部分是長調,比辛詞議論更多,氣格更接近散文。
他發展了辛詞奔放、疏宕的一面,而缺乏它的深沉與精警。
下面這首詞,可見他成就的一斑。
國脈微如縷,問長纓何時入手,縛将戎主?未必人間無好漢,誰與寬些尺度?試看取當年韓五:豈有谷城公付授,也不幹曾遇骊山母,談笑起,兩河路。
少時棋柝曾聯句,歎而今登樓攬鏡,事機頻誤。
聞說北風吹面急,邊上沖梯屢舞,君莫道投鞭虛語。
自古一賢能制難,有金湯便可無張許?快投筆,莫題柱。
--〈賀新郎〉《實之三和,有憂邊之語,走筆答之》 他的〈清平樂〉《五月十五夜玩月詞》: 風高浪快,萬裡騎蟾背。
曾識妲娥真體态,素面元無粉黛。
身遊銀阙珠宮,俯看積氣蒙蒙。
醉裡偶搖桂樹,人間喚作涼風。
在美麗的想象中表現他要擺脫那沉悶的現實處境,意境和辛棄疾的〈太常引〉《建康中秋夜為呂叔潛賦》詞十分接近。
到了南宋政權覆亡前後,由于民族矛盾的尖銳,辛棄疾、劉克莊的詞風又在文及翁、鄧剡、劉辰翁等詞裡得到繼承,而以劉辰翁的成就為較高。
辰翁(1232-1297),字會孟,号須溪,江西吉安人,曾任濂溪書院山長,宋亡後隐居不仕。
他的《須溪詞》絕大部分是宋亡以後寫的。
這時不但北宋東京的繁華無從想象,就是南渡偏安之局,比之他當時的處境,也有天上人間之感。
他的詞雖表現對現實的強烈不滿,由于看不到國家民族的前途,就隻是一派愁苦之音,缺乏辛、劉詞的豪情壯氣。
他詞裡有許多送春、感秋、懷舊、招魂之作,主要是通過對南宋王朝的留戀,表現他對元朝統治的不滿。
在他看來,"宣和舊日,臨安南渡,芳景猶自如故",而現在則連江南也無路可走了(〈永遇樂〉《餘自乙亥上元,誦李易安永遇樂,為之涕下。
......》)。
秋聲本已凄涼,現在竟是"無葉着秋聲"(〈浪淘沙〉《秋夜感懷》)。
城樓畫角的《落梅花》調本已悲慘,現在竟是"無花隻落空悲"(〈漢宮春〉《得巽吾寄溪南梅相憶韻》)。
這種思想感情對于那些亡國士大夫說,是相當真切的;但由于他們所留戀的舊王朝已沒有恢複希望,詞裡就同時流露了絕望的心情。
為作品的這種内容所決定,劉辰翁有時能通過凄清的境界表達亡國的深哀,一定程度上改變愛國詞派過于散文化的作法。
試看下面這首〈寶鼎現〉《春月》詞。
紅妝春騎,踏月影、竿旗穿市。
望不盡樓台歌舞,習習香塵蓮步底,箫聲斷、約彩鸾歸去。
未怕金吾呵醉,甚辇路喧阗且止,聽得念奴歌起。
父老猶記宣和事,抱銅仙、清淚如水。
還轉盼沙河多麗,晃漾明光連邸第,簾影凍、散紅光成绮。
月浸葡萄十裡,看往來神仙才子,肯把菱花撲碎?腸斷竹馬兒童,空見說三千樂指。
等多時春不歸來,到春時欲睡。
又說向燈前擁髻,暗滴鲛珠墜。
便當日親見霓裳,天上人間夢裡。
這詞作于辰翁逝世的一年,那時南宋滅亡已經二十年了。
詞的第一二片寫北宋汴京和南宋杭州元宵之盛,用以反襯當前情境的凄涼,流露了作家深沉的悲痛。
他和當時另一派詞人如王沂孫、張炎等的不同之處,是較多正面描繪,不象他們往往采取曲折的象征的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