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愛國詞人辛棄疾
關燈
小
中
大
永遇樂〉詞裡稱贊劉裕的出師北伐是"氣吞萬裡如虎"。
這些戰役的後果雖有不同,但都是要求主動打擊敵人,恢複祖國的統一的。
這是辛棄疾最大的政治抱負,也是辛詞的主要思想内容。
從這種政治抱負出發,他經常要求投身于當前最尖銳的鬥争,"試手補天裂","西北洗胡沙"。
辛詞裡這種愛國思想與戰鬥精神,同陸遊詩的思想内容基本是一緻的;但由于他有過一段參加農民起義的經曆和南歸後政治地位的孤危,表現上有時更深沉一些。
辛詞的愛國思想與戰鬥精神首先表現在他對被分裂的北方的懷念和對抗金鬥争的贊揚上。
他詞裡不但經常出現"西北有神州"、"西北是長安"等句子,還強烈表現他不能忍受南北分裂的局面。
他送杜叔高的〈賀新郎〉詞說:"起望衣冠神州路,白日銷殘戰骨,歎夷甫諸人清絕。
夜半狂歌悲風起,聽铮铮陣馬檐間鐵,南共北,正分裂。
"比較突出地表現這種思想。
他青年時期曾直接參加北方人民的抗金鬥争,後來在詞裡還經常想起這種"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語以寄》),"燕兵夜足銀胡錄,漢箭朝飛金仆姑"(〈鹧鸪天〉《有客慨然談功名,因追念少年時事,戲作》)的戰鬥生活。
而且每每以"整頓乾坤"的豪情壯志鼓勵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如韓元吉、陳亮等。
在曆史人物方面,他稱贊為中國開創長期統一局面的"西都人物",鄙薄苟安江左的"王謝諸郎";贊揚廉頗、李廣、鄧禹、馬援等為國立功的英雄,鄙薄因人成事的李蔡,清淡誤國的王衍,同樣是這種思想、精神的表現。
其次表現在他對南宋苟安局面的強烈反感上。
他譏諷南宋小朝廷是"剩水殘山無态度"(〈賀新郎〉《陳同甫自東陽來過餘,......》),是"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摸魚兒〉《淳熙已亥,自湖北漕移湖南......》)。
諷刺那些小朝廷裡人物是"江左沉酣求名者"(〈賀新郎〉《邑中園亭,仆皆為賦此詞......》),是"學人言語得人憐"的秦吉了(〈千年調〉《蔗庵小閣名曰卮言,作此詞以嘲之》)。
甚至還罵他們為瑟縮在一堆的凍芋與寒瓜(注:〈念奴嬌〉《趙晉臣敷文十月望生日,自賦詞,屬餘和韻》:"世上兒曹多蓄縮,凍芋旁堆秋瓞。
"),比他們為透過一線壁縫所看到的在陽光裡飛舞的灰塵(注:〈南歌子〉《獨坐蔗庵》:"細看斜日隙中塵,始覺人間何處不紛紛。
")。
這不但揭露南宋統治集團的腐朽本質,對曆史上一切沒落的統治階級說,都有它的典型意義。
他在隐居帶湖、瓢泉時熱愛陶淵明的詩,但他并不象一些封建文人那樣稱許他為司馬氏一姓守節,而特别看重他和當時沒落王朝士大夫不合作的倔強性格。
他的〈水調歌頭〉《九日遊雲洞》詞:"今日複何日,黃菊為誰開?淵明漫愛重九,胸次正崔巍。
"他的〈賀新郎〉《題傅岩叟悠然閣》詞:"晚歲凄其無諸葛,惟有黃花入手,更風雨東籬依舊。
陡頓南山高如許,是先生拄杖歸來後。
"這是陶淵明"性剛才拙,與物多忤"(《與子俨等疏》)這一面性格的誇張,同時更好地顯現了作者的精神面貌。
第三表現在他志業、才能上的自負和懷才不遇、有志無成的不平上。
辛棄疾是在對敵鬥争中鍛煉出來的人物,他自寫青年時的氣概是"橫槊氣憑陵"(〈念奴嬌〉《雙陸,和陳仁和韻》),是"橫空直把曹吞劉攫"(〈賀新郎〉《韓仲止判院山中見訪》)。
他晚年寫的〈生查子〉《題京口郡治塵表亭》詞更羨慕夏禹的"悠悠萬世功,兀兀當年苦"。
可是由于他的志業、才能在南歸後一直不能實現和發揮,這就不能不在詞裡表現他的憤慨和不平。
他和湯朝美的兩首〈水調歌頭〉詞:"笑吾廬,門掩草,徑封苔。
未應兩手無用,要把蟹螯杯。
""短燈檠,長劍铗,欲生苔。
雕弓挂壁無用,照影落清杯。
"正是這種思想感情的表現。
而象"卻将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鹧鸪天〉《有客慨然談功名,因追念少年時事,戲作》),"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覺新來懶上樓"(〈鹧鸪天〉《鵝湖歸,病起作》)等詞句,雖然對現實政治流露了消極情緒,依然含蘊着作者滿腹的牢騷,反映封建社會一些有志之士在飽受打擊後的精神狀态。
上面說的種種思想感情,交織在辛棄疾的作品裡。
它表現了我國封建社會一些要求振作有為而受到挫折的人的共同感受,同時形成他在詞史上的傑出地位。
辛棄疾的思想感情在當時統治集團裡既不容易得到理解,在面對祖國雄偉的江山和曆史上英雄人物時,就不能不激發他的豪情壯志。
因此他的登臨懷古之作特别擅長,下面兩首〈水龍吟〉可見他這方面成就的一斑。
楚天千裡清秋,水随天去秋無際。
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樓頭,斷鴻聲裡,江南遊子。
把吳鈎看了,欄幹拍篇,無人會、登臨意。
休說鲈魚堪會,盡西風季鷹歸未?求田問舍,怕應羞見、
這些戰役的後果雖有不同,但都是要求主動打擊敵人,恢複祖國的統一的。
這是辛棄疾最大的政治抱負,也是辛詞的主要思想内容。
從這種政治抱負出發,他經常要求投身于當前最尖銳的鬥争,"試手補天裂","西北洗胡沙"。
辛詞裡這種愛國思想與戰鬥精神,同陸遊詩的思想内容基本是一緻的;但由于他有過一段參加農民起義的經曆和南歸後政治地位的孤危,表現上有時更深沉一些。
辛詞的愛國思想與戰鬥精神首先表現在他對被分裂的北方的懷念和對抗金鬥争的贊揚上。
他詞裡不但經常出現"西北有神州"、"西北是長安"等句子,還強烈表現他不能忍受南北分裂的局面。
他送杜叔高的〈賀新郎〉詞說:"起望衣冠神州路,白日銷殘戰骨,歎夷甫諸人清絕。
夜半狂歌悲風起,聽铮铮陣馬檐間鐵,南共北,正分裂。
"比較突出地表現這種思想。
他青年時期曾直接參加北方人民的抗金鬥争,後來在詞裡還經常想起這種"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語以寄》),"燕兵夜足銀胡錄,漢箭朝飛金仆姑"(〈鹧鸪天〉《有客慨然談功名,因追念少年時事,戲作》)的戰鬥生活。
而且每每以"整頓乾坤"的豪情壯志鼓勵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如韓元吉、陳亮等。
在曆史人物方面,他稱贊為中國開創長期統一局面的"西都人物",鄙薄苟安江左的"王謝諸郎";贊揚廉頗、李廣、鄧禹、馬援等為國立功的英雄,鄙薄因人成事的李蔡,清淡誤國的王衍,同樣是這種思想、精神的表現。
其次表現在他對南宋苟安局面的強烈反感上。
他譏諷南宋小朝廷是"剩水殘山無态度"(〈賀新郎〉《陳同甫自東陽來過餘,......》),是"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摸魚兒〉《淳熙已亥,自湖北漕移湖南......》)。
諷刺那些小朝廷裡人物是"江左沉酣求名者"(〈賀新郎〉《邑中園亭,仆皆為賦此詞......》),是"學人言語得人憐"的秦吉了(〈千年調〉《蔗庵小閣名曰卮言,作此詞以嘲之》)。
甚至還罵他們為瑟縮在一堆的凍芋與寒瓜(注:〈念奴嬌〉《趙晉臣敷文十月望生日,自賦詞,屬餘和韻》:"世上兒曹多蓄縮,凍芋旁堆秋瓞。
"),比他們為透過一線壁縫所看到的在陽光裡飛舞的灰塵(注:〈南歌子〉《獨坐蔗庵》:"細看斜日隙中塵,始覺人間何處不紛紛。
")。
這不但揭露南宋統治集團的腐朽本質,對曆史上一切沒落的統治階級說,都有它的典型意義。
他在隐居帶湖、瓢泉時熱愛陶淵明的詩,但他并不象一些封建文人那樣稱許他為司馬氏一姓守節,而特别看重他和當時沒落王朝士大夫不合作的倔強性格。
他的〈水調歌頭〉《九日遊雲洞》詞:"今日複何日,黃菊為誰開?淵明漫愛重九,胸次正崔巍。
"他的〈賀新郎〉《題傅岩叟悠然閣》詞:"晚歲凄其無諸葛,惟有黃花入手,更風雨東籬依舊。
陡頓南山高如許,是先生拄杖歸來後。
"這是陶淵明"性剛才拙,與物多忤"(《與子俨等疏》)這一面性格的誇張,同時更好地顯現了作者的精神面貌。
第三表現在他志業、才能上的自負和懷才不遇、有志無成的不平上。
辛棄疾是在對敵鬥争中鍛煉出來的人物,他自寫青年時的氣概是"橫槊氣憑陵"(〈念奴嬌〉《雙陸,和陳仁和韻》),是"橫空直把曹吞劉攫"(〈賀新郎〉《韓仲止判院山中見訪》)。
他晚年寫的〈生查子〉《題京口郡治塵表亭》詞更羨慕夏禹的"悠悠萬世功,兀兀當年苦"。
可是由于他的志業、才能在南歸後一直不能實現和發揮,這就不能不在詞裡表現他的憤慨和不平。
他和湯朝美的兩首〈水調歌頭〉詞:"笑吾廬,門掩草,徑封苔。
未應兩手無用,要把蟹螯杯。
""短燈檠,長劍铗,欲生苔。
雕弓挂壁無用,照影落清杯。
"正是這種思想感情的表現。
而象"卻将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鹧鸪天〉《有客慨然談功名,因追念少年時事,戲作》),"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覺新來懶上樓"(〈鹧鸪天〉《鵝湖歸,病起作》)等詞句,雖然對現實政治流露了消極情緒,依然含蘊着作者滿腹的牢騷,反映封建社會一些有志之士在飽受打擊後的精神狀态。
上面說的種種思想感情,交織在辛棄疾的作品裡。
它表現了我國封建社會一些要求振作有為而受到挫折的人的共同感受,同時形成他在詞史上的傑出地位。
辛棄疾的思想感情在當時統治集團裡既不容易得到理解,在面對祖國雄偉的江山和曆史上英雄人物時,就不能不激發他的豪情壯志。
因此他的登臨懷古之作特别擅長,下面兩首〈水龍吟〉可見他這方面成就的一斑。
楚天千裡清秋,水随天去秋無際。
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樓頭,斷鴻聲裡,江南遊子。
把吳鈎看了,欄幹拍篇,無人會、登臨意。
休說鲈魚堪會,盡西風季鷹歸未?求田問舍,怕應羞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