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愛國詞人辛棄疾
關燈
小
中
大
第一節 辛棄疾的生平
愛國詞人辛棄疾和陸遊的同時出現,标志着南宋文學愛國主義的主流在詩詞創作方面所達到的新的高度。
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出生在金國建立初期的濟南,北方人民的災難在他童年生活中就留下深刻的印記。
紹興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顔亮南下侵宋,濟南農民耿京聚衆二十多萬起義,青年的辛棄疾也組織了二千多人參加,并在軍中掌書記。
完顔亮南侵失敗後,辛棄疾勸耿京和南宋王朝聯系,在軍事上配合行動,進一步反擊敵人,并代表起義軍到建康去見宋高宗。
在他從南宋北歸時,叛徒張安國已謀害了耿京,并劫持了部分起義軍投降金人。
辛棄疾得到這消息,和部下五十人馳騎直入張安國五萬人的大營,縛張安國置馬上,當場又号召了上萬的士兵反正,長驅渡淮,奔向南宋。
辛棄疾南歸的第二年,張浚出兵北伐,敗于符離,南宋王朝又傾向對金和議。
辛棄疾這時不顧自身官職的低微,寫成《美芹十論》獻給宋孝宗。
論文前三篇詳細分析了北方人民對女真統治者的怨恨,以及女真統治集團内部的尖銳矛盾。
後七篇就南宋方面應如何充實國力,積極準備,及時完成統一中國的事業等,也都提出一些具體的規劃。
後來虞允文作宰相,他又寫了《九議》獻給他。
《九議》除包括《美芹十論》裡一些重要論點外,更根據劉邦、項羽率吳楚子弟北上滅秦的史實,駁斥存在于士大夫間的"吳楚之脆弱不足以争衡于中原"的謬論。
他一面認為"勝敗兵家之常事",不能因一次的失敗而喪失勝利的信心,用以駁斥那些借口符離之敗"欲終世而諱兵"的妥協投降派;一面又認為"欲速則不達",要求國家作長期的準備,而反對那些輕舉妄動,"欲明日而亟鬥"的速戰派。
辛棄疾這些意見雖沒有為南宋王朝所采納,仍可以看出他對形勢認識的清楚和對統一祖國事業的關心。
這和他詞裡所表現的愛國主義精神是息息相通的。
辛棄疾南歸之後不久,宋金對峙的局面漸趨穩定,主張對金妥協投降的一派長期在南宋王朝當權。
他們任用辛棄疾作地方官,隻是利用他在政治和軍事上的才能,應付地方事變,鎮壓農民起義,便利他們肆無忌憚地剝削人民。
可是辛棄疾是帶了北中國人民要求恢複的願望南歸的,為了準備力量,統一祖國,在他任地方官時必然要排擊豪強,淘汰貪吏,和南宋王朝的一些特權人物發生矛盾。
他在《論盜賊劄子》裡說自己"孤危一身","年來不為衆人所容,恐言未脫口,而禍不旋踵"。
辛棄疾的遠大政治抱負,他不與投降派妥協的政治态度,以及他在南宋統治集團裡的孤危地位,使他在政治上屢受打擊,也使他在這時期寫的詞裡交織着種種複雜矛盾的心情,形成辛詞所特有的豪壯而蒼涼、雄奇而沉郁的風格。
淳熙八年(1181),辛棄疾因言官彈劾落職,退居江西上饒的帶湖,并取"人生在勤,當以力田為先"的意義,自号稼軒(見《宋史·辛棄疾傳》)。
這時他愛莊子的文章與陶淵明的詩,在政治上流露了厭倦的心情;但由于他一直期望把一生貢獻給統一祖國的事業,表面上他好象這着一種悠閑自得的生活,内心還是憤憤不平的。
到宋甯宗嘉泰、開禧年間(1201-1207),韓托胄當權。
那時崛起于斡難河流域的蒙古部族已給金國後方以重大的威脅,韓托胄想乘機對金用兵來提高自己的威望,起用一些主張抗金的人,辛棄疾又一度出任浙東安撫使、鎮江知府等官。
辛棄疾在鎮江時,一面派遣人到金國偵察形勢虛實,一面準備招募沿邊士兵來訓練。
這時離他渡江南歸已四十三年了,當他北望揚州,想起曆史上的英雄人物,也想起自己青年時期的戰鬥生活時,寫下了一首生氣勃勃的〈永遇樂〉詞。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
舞榭歌台,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裡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倉皇北顧。
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
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可是在辛棄疾一切設施剛剛開始時,韓托胄就輕易把他罷免了。
開禧二年(1206),在韓托胄的主持下,南宋出兵北伐,結果大敗。
韓托胄用兵失敗的種種因素,辛棄疾本已見到,而且提出了有效的對策,由于韓托胄沒有重視他的意見而至于失敗。
可是在失敗之後,辛棄疾也受到南宋統治集團裡一些飛語流言的中傷,以為是他煽動韓托胄出兵的,這對他不能不是一個重大的刺激。
就在韓托胄失敗的第二年,辛棄疾終于懷抱着他那始終不能實現的政治抱負與世長辭了。
第二節 辛詞的思想内容 和蘇轼、陸遊不同,辛棄疾在文藝創作上是以詞作為主要表現形式的。
他的《稼軒詞》存詞六百多首,不但在數量上超過他前輩和同時的作家,在思想内容與藝術成就上也是豐富多姿、别開生面的。
在死氣沉沉的偏安局面之下,南宋統治集團對國家人民的命運已麻木到不知痛癢的地步,辛棄疾在詞裡獨獨羨慕那些凜然有生氣的人物,并以"元龍豪氣"、"劉郎才氣"自比。
他早年在《美芹十論》裡說:"符離之師确有生氣。
"晚年在〈
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出生在金國建立初期的濟南,北方人民的災難在他童年生活中就留下深刻的印記。
紹興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顔亮南下侵宋,濟南農民耿京聚衆二十多萬起義,青年的辛棄疾也組織了二千多人參加,并在軍中掌書記。
完顔亮南侵失敗後,辛棄疾勸耿京和南宋王朝聯系,在軍事上配合行動,進一步反擊敵人,并代表起義軍到建康去見宋高宗。
在他從南宋北歸時,叛徒張安國已謀害了耿京,并劫持了部分起義軍投降金人。
辛棄疾得到這消息,和部下五十人馳騎直入張安國五萬人的大營,縛張安國置馬上,當場又号召了上萬的士兵反正,長驅渡淮,奔向南宋。
辛棄疾南歸的第二年,張浚出兵北伐,敗于符離,南宋王朝又傾向對金和議。
辛棄疾這時不顧自身官職的低微,寫成《美芹十論》獻給宋孝宗。
論文前三篇詳細分析了北方人民對女真統治者的怨恨,以及女真統治集團内部的尖銳矛盾。
後七篇就南宋方面應如何充實國力,積極準備,及時完成統一中國的事業等,也都提出一些具體的規劃。
後來虞允文作宰相,他又寫了《九議》獻給他。
《九議》除包括《美芹十論》裡一些重要論點外,更根據劉邦、項羽率吳楚子弟北上滅秦的史實,駁斥存在于士大夫間的"吳楚之脆弱不足以争衡于中原"的謬論。
他一面認為"勝敗兵家之常事",不能因一次的失敗而喪失勝利的信心,用以駁斥那些借口符離之敗"欲終世而諱兵"的妥協投降派;一面又認為"欲速則不達",要求國家作長期的準備,而反對那些輕舉妄動,"欲明日而亟鬥"的速戰派。
辛棄疾這些意見雖沒有為南宋王朝所采納,仍可以看出他對形勢認識的清楚和對統一祖國事業的關心。
這和他詞裡所表現的愛國主義精神是息息相通的。
辛棄疾南歸之後不久,宋金對峙的局面漸趨穩定,主張對金妥協投降的一派長期在南宋王朝當權。
他們任用辛棄疾作地方官,隻是利用他在政治和軍事上的才能,應付地方事變,鎮壓農民起義,便利他們肆無忌憚地剝削人民。
可是辛棄疾是帶了北中國人民要求恢複的願望南歸的,為了準備力量,統一祖國,在他任地方官時必然要排擊豪強,淘汰貪吏,和南宋王朝的一些特權人物發生矛盾。
他在《論盜賊劄子》裡說自己"孤危一身","年來不為衆人所容,恐言未脫口,而禍不旋踵"。
辛棄疾的遠大政治抱負,他不與投降派妥協的政治态度,以及他在南宋統治集團裡的孤危地位,使他在政治上屢受打擊,也使他在這時期寫的詞裡交織着種種複雜矛盾的心情,形成辛詞所特有的豪壯而蒼涼、雄奇而沉郁的風格。
淳熙八年(1181),辛棄疾因言官彈劾落職,退居江西上饒的帶湖,并取"人生在勤,當以力田為先"的意義,自号稼軒(見《宋史·辛棄疾傳》)。
這時他愛莊子的文章與陶淵明的詩,在政治上流露了厭倦的心情;但由于他一直期望把一生貢獻給統一祖國的事業,表面上他好象這着一種悠閑自得的生活,内心還是憤憤不平的。
到宋甯宗嘉泰、開禧年間(1201-1207),韓托胄當權。
那時崛起于斡難河流域的蒙古部族已給金國後方以重大的威脅,韓托胄想乘機對金用兵來提高自己的威望,起用一些主張抗金的人,辛棄疾又一度出任浙東安撫使、鎮江知府等官。
辛棄疾在鎮江時,一面派遣人到金國偵察形勢虛實,一面準備招募沿邊士兵來訓練。
這時離他渡江南歸已四十三年了,當他北望揚州,想起曆史上的英雄人物,也想起自己青年時期的戰鬥生活時,寫下了一首生氣勃勃的〈永遇樂〉詞。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
舞榭歌台,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裡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倉皇北顧。
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
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可是在辛棄疾一切設施剛剛開始時,韓托胄就輕易把他罷免了。
開禧二年(1206),在韓托胄的主持下,南宋出兵北伐,結果大敗。
韓托胄用兵失敗的種種因素,辛棄疾本已見到,而且提出了有效的對策,由于韓托胄沒有重視他的意見而至于失敗。
可是在失敗之後,辛棄疾也受到南宋統治集團裡一些飛語流言的中傷,以為是他煽動韓托胄出兵的,這對他不能不是一個重大的刺激。
就在韓托胄失敗的第二年,辛棄疾終于懷抱着他那始終不能實現的政治抱負與世長辭了。
第二節 辛詞的思想内容 和蘇轼、陸遊不同,辛棄疾在文藝創作上是以詞作為主要表現形式的。
他的《稼軒詞》存詞六百多首,不但在數量上超過他前輩和同時的作家,在思想内容與藝術成就上也是豐富多姿、别開生面的。
在死氣沉沉的偏安局面之下,南宋統治集團對國家人民的命運已麻木到不知痛癢的地步,辛棄疾在詞裡獨獨羨慕那些凜然有生氣的人物,并以"元龍豪氣"、"劉郎才氣"自比。
他早年在《美芹十論》裡說:"符離之師确有生氣。
"晚年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