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愛國詩人陸遊
關燈
小
中
大
陸遊詩歌的藝術成就
陸遊詩歌創作的基本特征是現實主義,但也具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
有時還表現為一定程度上的結合。
作為一個傑出的愛國詩人,陸遊強烈的現實主義精神是很接近于杜甫的。
他始終關懷國家民族的命運,并不惜為國犧牲。
他的詩相當全面地反映了他那個時代的社會面貌,前人也曾許以一代"詩史"的稱号,是有根據的。
但是,在表現手法上,陸遊的現實主義詩篇也自有其特點。
他不是或者很少對客觀現實生活作具體的鋪叙、細緻的刻畫,而是抒寫個人的主觀感受。
他往往把巨大的現實内容壓縮在一首短詩裡,如那首《關山月》,全詩隻十二句,卻用對照的手法描寫了皇帝的下诏主和,朱門的酣歌醉舞,戰士的亟思報國和遺民的渴望恢複等方面的情況。
有時甚至凝結在一兩句詩裡,如"天下可憂非一事,書生無地效孤忠"(《溪上作》)、"公卿有黨排宗澤,帷幄無人用嶽飛"等句。
至于所謂"非一事"的實際内容,以及宗澤如何被黃潛善等排斥,嶽飛如何被秦桧陷害的具體過程,陸遊卻沒有描寫。
再如,關輔遺民冒險通報敵情的英勇行為,原是一篇叙事詩的好題材,但他也隻寫成一首抒情意味很濃的絕句。
這種對現實的高度概括,陸遊有時是通過用事來進行的。
如前所舉"不望夷吾出江左,新亭對泣亦無人"二句,便罵盡了南宋小朝廷的文武百官毫無國家民族觀念。
因此,陸遊的詩,一般說來,概括性和抒情性很強,而故事性則比較薄弱。
象杜甫的"三吏"、"三别"那樣嚴格的叙事詩,在他上萬首的詩集中固然是沒有,就是象白居易那樣夾叙夾議的諷刺詩,也是絕少的。
形成上述特點的原因,主要和他所處的黑暗時代有關,他自己就曾說過"躲盡危機,消殘壯志"(〈沁園春〉)這樣的話,而通過用事來概括現實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兩宋詩壇"以才學為詩,以議論為詩"的時代風尚。
陸遊在當時就有"小李白"的稱号,這從他那些富于浪漫主義色彩的詩篇看來,也是适合的。
由于現實和理想的矛盾,由于對理想的熱烈追求,陸遊的詩也具有豐富而瑰麗的想象。
在想象的天地裡,他氣魄是如此壯偉:"手把白玉船,身遊水晶宮,方我吸酒時,江山入胸中。
"(《醉歌》)"天為碧羅幕,月作白玉鈎,織女織慶雲,裁成五色裘。
披裘對酒難為客,長揖北辰相獻酬。
"(《江樓吹笛飲酒大醉中作》)但是,陸遊的時代,畢竟不同于李白。
他所追求的最高理想乃是雪恥報仇,恢複國土,因此有關抗金戰争的幻想就更多,也更為壯麗。
在詩人的筆下,宋軍北伐的陣勢是:"三軍甲馬不知數,但見動地銀山來!"(《出塞曲》)敵人潰敗的情形是:"馬前溫咿争乞降,滿地縱橫投劍戟。
"(《戰城南》)在《胡無人》裡,作者寫道:"群陰伏,太陽升。
胡無人,宋中興!"這裡用輝煌東升的太陽來象征宋朝的中興,氣魄宏偉開闊,激蕩着極其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陸遊的記夢詩據趙翼核計有九十九首之多,可見他常常借助夢境借助想象來描述在現實中無法實現的理想,抒發勝利的歡笑。
如《五月十一日夜且半夢從大駕親征盡複漢唐故地......》: 天寶胡兵陷兩京,北庭安西無漢營,五百年間置不問,聖主下诏初親征。
熊罴百萬從銮駕,故地不勞傳檄下。
築城絕塞進新圖,排仗行宮宣大赦。
岡巒極目漢山川,文書初用淳熙年。
駕前六軍錯錦繡,秋風鼓角聲滿天。
苜蓿峰前盡亭障,平安火在交河上。
涼州女兒滿高樓,梳頭已學京都樣。
由于這種理想紮根于現實之中,和廣大人民的願望一緻,所以具有極大的感染力。
奇特的誇張,也是構成陸詩浪漫主義色彩的一個因素。
他用這樣的詩句來寫他的武藝超群:"十年學劍勇成癖,騰身一上三千尺。
"(《融州寄松紋劍》)他寫他那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悲憤是:"國仇未報壯士老,匣中寶劍夜有聲"(《長歌行》)、"逆胡未滅心未平,孤劍床頭铿有聲"(《三月十七日夜醉中作》)。
他寫他的胸懷,是"胸中太華蟠千仞"(《讀書》)、"胸中十萬宿貔貅"(《冬夜讀書有感》),因此當這十萬貔貅閑置不用而又蠢蠢欲動時,他就隻好:"起傾鬥酒歌出塞,彈壓胸中十萬兵!"(《弋陽道中遇大雪》)陸詩風格的主要特征是悲壯奔放,和這類誇張的寫法也是密切相關的。
在語言方面,陸詩的特色,為曆來所公認的是曉暢平易,精煉自然,所謂"清空一氣,明白如話"、"無一語不天成"。
他反對雕琢,更反對追求奇險。
他認為"琢周自是文章病,奇險尤傷氣骨多"(《讀近人詩》)。
在這方面,他受白居易的影響較大,《自詠》詩說:"閉門誰共處,枕藉樂天詩。
"但是也應指出,他的平易自然,仍是從鍛煉中來的,所以他又說"工夫深處卻平夷"(《追懷曾文清公呈趙教授》)。
劉熙載說:"詩能于易處見工,便覺親切有味,白香山、陸放翁擅場在此。
"(《藝概》)這評論是符合實際情況的。
在體裁方面,陸遊也是無體不備,各體俱工,更擅長近體詩。
其中七律尤為人所推重。
沈德潛說:"放翁七言律,對仗工整,使事熨貼,當時無與比埒。
"(《說詩卒語》)舒位和洪亮吉甚至認為他"專工此體而集其成"(《瓶水齋詩話》),"詩家之能事畢,而七律之能事亦畢"(《北江詩話》)。
潘德輿則極贊其七絕,尊之為"詩之正聲"(《養一齋詩話》)。
但陸遊的古體詩尤其是七古,也有其特點,趙翼說是:"才氣豪邁,議論開辟......意在筆先,力透紙背。
有麗語而無險語,有豔詞而無淫詞。
看似華藻,實則雅潔;看似奔放,實則謹嚴。
"(《瓯北詩話》)所有這些評論,我們都可以從前舉諸詩得到印證。
陸遊的詩歌所以能在思想性和藝術性兩方面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并不是偶然的。
首先是由于豐富
有時還表現為一定程度上的結合。
作為一個傑出的愛國詩人,陸遊強烈的現實主義精神是很接近于杜甫的。
他始終關懷國家民族的命運,并不惜為國犧牲。
他的詩相當全面地反映了他那個時代的社會面貌,前人也曾許以一代"詩史"的稱号,是有根據的。
但是,在表現手法上,陸遊的現實主義詩篇也自有其特點。
他不是或者很少對客觀現實生活作具體的鋪叙、細緻的刻畫,而是抒寫個人的主觀感受。
他往往把巨大的現實内容壓縮在一首短詩裡,如那首《關山月》,全詩隻十二句,卻用對照的手法描寫了皇帝的下诏主和,朱門的酣歌醉舞,戰士的亟思報國和遺民的渴望恢複等方面的情況。
有時甚至凝結在一兩句詩裡,如"天下可憂非一事,書生無地效孤忠"(《溪上作》)、"公卿有黨排宗澤,帷幄無人用嶽飛"等句。
至于所謂"非一事"的實際内容,以及宗澤如何被黃潛善等排斥,嶽飛如何被秦桧陷害的具體過程,陸遊卻沒有描寫。
再如,關輔遺民冒險通報敵情的英勇行為,原是一篇叙事詩的好題材,但他也隻寫成一首抒情意味很濃的絕句。
這種對現實的高度概括,陸遊有時是通過用事來進行的。
如前所舉"不望夷吾出江左,新亭對泣亦無人"二句,便罵盡了南宋小朝廷的文武百官毫無國家民族觀念。
因此,陸遊的詩,一般說來,概括性和抒情性很強,而故事性則比較薄弱。
象杜甫的"三吏"、"三别"那樣嚴格的叙事詩,在他上萬首的詩集中固然是沒有,就是象白居易那樣夾叙夾議的諷刺詩,也是絕少的。
形成上述特點的原因,主要和他所處的黑暗時代有關,他自己就曾說過"躲盡危機,消殘壯志"(〈沁園春〉)這樣的話,而通過用事來概括現實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兩宋詩壇"以才學為詩,以議論為詩"的時代風尚。
陸遊在當時就有"小李白"的稱号,這從他那些富于浪漫主義色彩的詩篇看來,也是适合的。
由于現實和理想的矛盾,由于對理想的熱烈追求,陸遊的詩也具有豐富而瑰麗的想象。
在想象的天地裡,他氣魄是如此壯偉:"手把白玉船,身遊水晶宮,方我吸酒時,江山入胸中。
"(《醉歌》)"天為碧羅幕,月作白玉鈎,織女織慶雲,裁成五色裘。
披裘對酒難為客,長揖北辰相獻酬。
"(《江樓吹笛飲酒大醉中作》)但是,陸遊的時代,畢竟不同于李白。
他所追求的最高理想乃是雪恥報仇,恢複國土,因此有關抗金戰争的幻想就更多,也更為壯麗。
在詩人的筆下,宋軍北伐的陣勢是:"三軍甲馬不知數,但見動地銀山來!"(《出塞曲》)敵人潰敗的情形是:"馬前溫咿争乞降,滿地縱橫投劍戟。
"(《戰城南》)在《胡無人》裡,作者寫道:"群陰伏,太陽升。
胡無人,宋中興!"這裡用輝煌東升的太陽來象征宋朝的中興,氣魄宏偉開闊,激蕩着極其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陸遊的記夢詩據趙翼核計有九十九首之多,可見他常常借助夢境借助想象來描述在現實中無法實現的理想,抒發勝利的歡笑。
如《五月十一日夜且半夢從大駕親征盡複漢唐故地......》: 天寶胡兵陷兩京,北庭安西無漢營,五百年間置不問,聖主下诏初親征。
熊罴百萬從銮駕,故地不勞傳檄下。
築城絕塞進新圖,排仗行宮宣大赦。
岡巒極目漢山川,文書初用淳熙年。
駕前六軍錯錦繡,秋風鼓角聲滿天。
苜蓿峰前盡亭障,平安火在交河上。
涼州女兒滿高樓,梳頭已學京都樣。
由于這種理想紮根于現實之中,和廣大人民的願望一緻,所以具有極大的感染力。
奇特的誇張,也是構成陸詩浪漫主義色彩的一個因素。
他用這樣的詩句來寫他的武藝超群:"十年學劍勇成癖,騰身一上三千尺。
"(《融州寄松紋劍》)他寫他那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悲憤是:"國仇未報壯士老,匣中寶劍夜有聲"(《長歌行》)、"逆胡未滅心未平,孤劍床頭铿有聲"(《三月十七日夜醉中作》)。
他寫他的胸懷,是"胸中太華蟠千仞"(《讀書》)、"胸中十萬宿貔貅"(《冬夜讀書有感》),因此當這十萬貔貅閑置不用而又蠢蠢欲動時,他就隻好:"起傾鬥酒歌出塞,彈壓胸中十萬兵!"(《弋陽道中遇大雪》)陸詩風格的主要特征是悲壯奔放,和這類誇張的寫法也是密切相關的。
在語言方面,陸詩的特色,為曆來所公認的是曉暢平易,精煉自然,所謂"清空一氣,明白如話"、"無一語不天成"。
他反對雕琢,更反對追求奇險。
他認為"琢周自是文章病,奇險尤傷氣骨多"(《讀近人詩》)。
在這方面,他受白居易的影響較大,《自詠》詩說:"閉門誰共處,枕藉樂天詩。
"但是也應指出,他的平易自然,仍是從鍛煉中來的,所以他又說"工夫深處卻平夷"(《追懷曾文清公呈趙教授》)。
劉熙載說:"詩能于易處見工,便覺親切有味,白香山、陸放翁擅場在此。
"(《藝概》)這評論是符合實際情況的。
在體裁方面,陸遊也是無體不備,各體俱工,更擅長近體詩。
其中七律尤為人所推重。
沈德潛說:"放翁七言律,對仗工整,使事熨貼,當時無與比埒。
"(《說詩卒語》)舒位和洪亮吉甚至認為他"專工此體而集其成"(《瓶水齋詩話》),"詩家之能事畢,而七律之能事亦畢"(《北江詩話》)。
潘德輿則極贊其七絕,尊之為"詩之正聲"(《養一齋詩話》)。
但陸遊的古體詩尤其是七古,也有其特點,趙翼說是:"才氣豪邁,議論開辟......意在筆先,力透紙背。
有麗語而無險語,有豔詞而無淫詞。
看似華藻,實則雅潔;看似奔放,實則謹嚴。
"(《瓯北詩話》)所有這些評論,我們都可以從前舉諸詩得到印證。
陸遊的詩歌所以能在思想性和藝術性兩方面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并不是偶然的。
首先是由于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