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南宋前期文學
關燈
小
中
大
百口,未嘗以為憂,憂國而已!"可見他的為人和對陸遊的影響。
在詩歌上,他最推重杜甫,但同時也推重黃庭堅。
他說:"工部百世祖,涪翁一燈傳。
"又說:"老杜詩家初祖,涪翁句法曹溪。
"他和年輩較長的江西派詩人韓駒、呂本中也有師友的關系。
但他并沒有墨守江西詩派那套理論。
他也講句法,但不流于生硬;也好用事,但力避冷僻,所以他的詩,風格大都明快活潑。
他南渡後寫的一些關心國事的七言律詩也具有這種特色。
如《寓居吳興》: 相對真成泣楚囚,遂無末策到神州。
但知繞樹如飛鵲,不解營巢似拙鸠。
江北江南猶斷絕,秋風秋雨敢淹留?低回又作荊州夢,落日孤雲始欲愁。
詩的主題和陳與義的《傷春》正複相似,也是憤慨朝中無人,統治者隻知一味逃跑的,但藝術表現上不及《傷春》的渾成。
他還有一些關心人民生活的詩,《蘇秀道中自七月二十五日夜大雨三日,秋苗以蘇,喜而有作》一首寫得最真摯、酣暢: 一夕驕陽轉作霖,夢回涼冷潤衣襟。
不愁屋漏床床濕,且喜溪流岸岸深。
千裡稻花應秀色,五更桐葉最佳音。
無田似我猶欣舞,何況田間望歲心! 三四化用杜句,十分自然。
秋雨梧桐,一般都覺得愁人,作者卻說是最美妙的聲音,這也表明了他對人民的關切心情。
孝宗隆興元年,詩人已八十歲,這年中秋賞月,他還唱出了這樣悲憤的詩句:"涼月風光三夜好,老夫懷抱一生休!""京洛胡塵滿人眼,不知能似浙江不?"(《癸未八月十四日至十六日月色皆佳》)可見他始終不忘恢複中原。
這種愛國精神顯然也教育了陸遊。
和陳與義一樣,他對山林丘壑也有着濃厚的興趣,甚至在逃難中還說:"不因深避地,何得飽看山?"因此,他寫得更多的還是流連光景的閑适詩,如《三衢道中》等。
趙庚父評他的詩"新于月出初三夜,淡比湯煎第一泉"(《梅間詩話》),主要是就這類作品的風格說的。
陳、曾以外,南渡初期,還有不少詩人寫了一些抒發愛國情思和反映動亂現實的作品。
如呂本中的《兵亂後雜詩》、劉子恽的《汴京紀事》等。
而王庭圭的《送胡邦衡之新州貶所》七律二首,尤富有戰鬥性。
錄第二首如下: 大廈原非一木支,欲将獨力拄傾危。
癡兒不了公家事,男子要為天下奇。
當日奸谀皆膽落,平生忠義隻心知。
端能飽吃新州飯,在處江山足護持。
這兩首詩痛斥賣國權奸,甚至把他們比作"虎豹"(第一首),為小人告發,流放夜郎,這時他已是七十歲了。
由于這兩首詩表現了廣大人民的愛國意志,因而"人争傳誦,一日滿四海"(楊萬裡《王叔雅墓志銘》)。
第四節 楊萬裡和範成大 楊萬裡、範成大、陸遊和尤袤号稱"中興四大詩人"。
當時楊、陸的聲名尤著。
尤袤流傳下的作品很少,成就也不高;楊、範雖比不上陸遊,但都能擺脫江西詩派的牢籠,思想、藝術各有特色,不愧為南宋傑出的詩人。
楊萬裡(1127-1206)(注:按《楊文節公文集》卷末附錄楊萬裡之子楊長孺所撰《楊公墓志》雲:"先君于建炎元年丁未歲九月二十二日子時生......開禧二年丙寅五月八日無疾薨,享年八十。
"其言甚明,與楊氏本人在《浩齋記》、《秋衣》等詩文中所自紀之年歲,亦均吻合無間。
據此,則楊氏當生于建炎元年(1127)。
舊說多從《宋史·楊萬裡傳》"卒年八十三"的記載,因推定楊氏生于宣和六年(1124),實誤。
),字廷秀,号誠齋,江西吉水人。
紹興二十四年進士,曆任漳州、常州諸地方官,入為東宮侍讀,官至寶谟閣學士。
他曾屢次上疏指摘朝政,忤權相韓托胄,因此罷官家居十五年,憂憤而死。
楊萬裡和江西詩派的主要不同是直接從自然景物吸收題材,而不是從書本文字上翻新出奇,所以他說"不聽陳言隻聽天"。
他對于自然界有着特别濃厚的興趣,自然界的一切,大而高山流水,小而遊蜂戲蝶,無不收拾入詩。
他認為"山中物物是詩題","無山安得詩"?并且說:"不是風煙好,何緣句子新?"而對于自然,他又觀察得細緻,領會得深刻,描寫得生動逼真,以至姜夔有"處處山川怕見君"的戲言。
因此在題材上,他的詩以描寫自然景物的為最多,也最能體現他的詩歌的藝術特色。
楊萬裡無論在繼承和創作上,都是個善于變化的詩人。
他早年從江西派入手,中年以後,轉而批判江西派的弊病,盡焚少作"江西體"千餘首,而自出機杼。
他在《荊溪集自序》裡曾說到這種轉變過程:"予之詩,始學江西諸君子,既又學後山五字律,既又學半山老人七字絕句,晚乃學絕句于唐人。
......戊戌作詩,忽若有悟,于是辭謝唐人及王、陳、江西諸君子皆不敢學,而後欣如也。
"于是他便走上了師法自然的創作道路,認為"學詩須透脫,信手自孤高"(《和李天麟》);他不再模拟古人,而是要超出古人:"黃陳籬下休安腳,陶謝行前更出頭。
"(《跋徐恭仲省幹近詩》)因而形成了他自己的獨特風格。
這就是嚴羽《滄浪詩話》所稱的"楊誠齋體"。
"誠齋體"的特點之一,是富于幽默诙諧的風趣。
這主要是繼承了陶潛的《責子》、杜甫的《漫興》,蘇轼、黃庭堅的诙諧打诨的作風,而加以發展。
隻如《嘲蜂》、《嘲蜻蜓》、《嘲稚子》、《戲嘲星月》這類詩題,在一般詩集裡便絕少見。
但他往往也寓感憤和諷刺于诙諧嘲笑之中,如《嘲淮風》:"不去掃清天北霧,隻來卷起浪頭山!"又如《觀蟻》:"微軀所馔能多少?一獵歸來滿後車!"第二,是豐富新穎的想象。
他善于捕捉自然景物的特征和變态,并用拟人的手法加以突出,使之生動而饒有風趣。
比如他用"一峰忽被雲偷去"來寫流雲,用"拜殺蘆花未肯休"來寫狂風,用"兩堤楊柳當防夫"來聯想邊疆的将士。
第三,是自然活潑的語言。
他繼承了古代和當代的民歌,以及白居易、張籍和杜荀鶴等人的傳統,語言力求平易淺近,并大量汲取俚語謠諺入詩。
諸如"拖泥帶水"、"手忙腳亂",甚至"連吃數刀"之類也在所不避。
這比起江西派的搜僻典、用生詞、押險韻、造拗句,可以說是一個解放。
這三個特點往往是交織在一起的,且看以下諸詩: 野菊荒苔各鑄錢,金黃銅綠兩争妍。
天公支與窮詩客,隻買清愁不買田。
--《戲筆》 篙師隻管信船流,不作前灘水石謀。
卻被驚湍旋三轉,倒将船尾作船頭。
--《下橫山灘望金華山》 峭壁呀呀虎擘口,惡灘洶洶雷出吼。
沂流更着打頭風,如撐鐵船上牛頭。
"風伯勸爾一杯酒,何須惡劇驚詩叟!端能為我霁威否?"--岸柳掉頭荻搖手! --《檄風伯》 第一首寫眼前景物,第二首寫日常生活,都不無寓意,卻沒有窮酸氣、迂腐氣。
第三首更集中地表現了"誠齋體"的獨特風格。
他自言"老子平生不解愁",又說"自古詩人磨不倒",我們正應從這種詩風中領會詩人對生活的樂觀态度。
楊萬裡還是一個比較關心國家命運的詩人。
"誰言咽月餐雲客,中有憂時緻主心"(《題劉高士看雲圖》),正是他的自道。
因此他也有一些直接抒寫愛國感情的作品,如《初入淮河四絕句》: 船離洪澤岸頭沙,人到淮河意不佳:何必桑乾方是遠,中流以北即天涯! 兩岸舟船各背馳,波痕交涉亦難為。
隻餘鷗鹭無拘管,北去南來自在飛。
這兩首詩是淳熙元年(1190)楊萬裡奉命迎接金使時所作。
作者看到了本是祖國心腹之地的淮河,而今卻成為金宋雙方的疆界,兩岸的人民也失去了來往的自由,形成敵國,所以心情異常沉痛。
由于結合眼前景物,故能"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這也說明他在絕句方面的造詣。
此外,如《雪霁曉登金山》的"大江端的替人羞,金山端的替人愁",《題盱眙軍東南第一山》的"白溝舊在鴻溝外,易水今移淮水邊"等句,也都流露了他的愛國心情。
楊萬裡還寫了一些反映農民勞動生活的
在詩歌上,他最推重杜甫,但同時也推重黃庭堅。
他說:"工部百世祖,涪翁一燈傳。
"又說:"老杜詩家初祖,涪翁句法曹溪。
"他和年輩較長的江西派詩人韓駒、呂本中也有師友的關系。
但他并沒有墨守江西詩派那套理論。
他也講句法,但不流于生硬;也好用事,但力避冷僻,所以他的詩,風格大都明快活潑。
他南渡後寫的一些關心國事的七言律詩也具有這種特色。
如《寓居吳興》: 相對真成泣楚囚,遂無末策到神州。
但知繞樹如飛鵲,不解營巢似拙鸠。
江北江南猶斷絕,秋風秋雨敢淹留?低回又作荊州夢,落日孤雲始欲愁。
詩的主題和陳與義的《傷春》正複相似,也是憤慨朝中無人,統治者隻知一味逃跑的,但藝術表現上不及《傷春》的渾成。
他還有一些關心人民生活的詩,《蘇秀道中自七月二十五日夜大雨三日,秋苗以蘇,喜而有作》一首寫得最真摯、酣暢: 一夕驕陽轉作霖,夢回涼冷潤衣襟。
不愁屋漏床床濕,且喜溪流岸岸深。
千裡稻花應秀色,五更桐葉最佳音。
無田似我猶欣舞,何況田間望歲心! 三四化用杜句,十分自然。
秋雨梧桐,一般都覺得愁人,作者卻說是最美妙的聲音,這也表明了他對人民的關切心情。
孝宗隆興元年,詩人已八十歲,這年中秋賞月,他還唱出了這樣悲憤的詩句:"涼月風光三夜好,老夫懷抱一生休!""京洛胡塵滿人眼,不知能似浙江不?"(《癸未八月十四日至十六日月色皆佳》)可見他始終不忘恢複中原。
這種愛國精神顯然也教育了陸遊。
和陳與義一樣,他對山林丘壑也有着濃厚的興趣,甚至在逃難中還說:"不因深避地,何得飽看山?"因此,他寫得更多的還是流連光景的閑适詩,如《三衢道中》等。
趙庚父評他的詩"新于月出初三夜,淡比湯煎第一泉"(《梅間詩話》),主要是就這類作品的風格說的。
陳、曾以外,南渡初期,還有不少詩人寫了一些抒發愛國情思和反映動亂現實的作品。
如呂本中的《兵亂後雜詩》、劉子恽的《汴京紀事》等。
而王庭圭的《送胡邦衡之新州貶所》七律二首,尤富有戰鬥性。
錄第二首如下: 大廈原非一木支,欲将獨力拄傾危。
癡兒不了公家事,男子要為天下奇。
當日奸谀皆膽落,平生忠義隻心知。
端能飽吃新州飯,在處江山足護持。
這兩首詩痛斥賣國權奸,甚至把他們比作"虎豹"(第一首),為小人告發,流放夜郎,這時他已是七十歲了。
由于這兩首詩表現了廣大人民的愛國意志,因而"人争傳誦,一日滿四海"(楊萬裡《王叔雅墓志銘》)。
第四節 楊萬裡和範成大 楊萬裡、範成大、陸遊和尤袤号稱"中興四大詩人"。
當時楊、陸的聲名尤著。
尤袤流傳下的作品很少,成就也不高;楊、範雖比不上陸遊,但都能擺脫江西詩派的牢籠,思想、藝術各有特色,不愧為南宋傑出的詩人。
楊萬裡(1127-1206)(注:按《楊文節公文集》卷末附錄楊萬裡之子楊長孺所撰《楊公墓志》雲:"先君于建炎元年丁未歲九月二十二日子時生......開禧二年丙寅五月八日無疾薨,享年八十。
"其言甚明,與楊氏本人在《浩齋記》、《秋衣》等詩文中所自紀之年歲,亦均吻合無間。
據此,則楊氏當生于建炎元年(1127)。
舊說多從《宋史·楊萬裡傳》"卒年八十三"的記載,因推定楊氏生于宣和六年(1124),實誤。
),字廷秀,号誠齋,江西吉水人。
紹興二十四年進士,曆任漳州、常州諸地方官,入為東宮侍讀,官至寶谟閣學士。
他曾屢次上疏指摘朝政,忤權相韓托胄,因此罷官家居十五年,憂憤而死。
楊萬裡和江西詩派的主要不同是直接從自然景物吸收題材,而不是從書本文字上翻新出奇,所以他說"不聽陳言隻聽天"。
他對于自然界有着特别濃厚的興趣,自然界的一切,大而高山流水,小而遊蜂戲蝶,無不收拾入詩。
他認為"山中物物是詩題","無山安得詩"?并且說:"不是風煙好,何緣句子新?"而對于自然,他又觀察得細緻,領會得深刻,描寫得生動逼真,以至姜夔有"處處山川怕見君"的戲言。
因此在題材上,他的詩以描寫自然景物的為最多,也最能體現他的詩歌的藝術特色。
楊萬裡無論在繼承和創作上,都是個善于變化的詩人。
他早年從江西派入手,中年以後,轉而批判江西派的弊病,盡焚少作"江西體"千餘首,而自出機杼。
他在《荊溪集自序》裡曾說到這種轉變過程:"予之詩,始學江西諸君子,既又學後山五字律,既又學半山老人七字絕句,晚乃學絕句于唐人。
......戊戌作詩,忽若有悟,于是辭謝唐人及王、陳、江西諸君子皆不敢學,而後欣如也。
"于是他便走上了師法自然的創作道路,認為"學詩須透脫,信手自孤高"(《和李天麟》);他不再模拟古人,而是要超出古人:"黃陳籬下休安腳,陶謝行前更出頭。
"(《跋徐恭仲省幹近詩》)因而形成了他自己的獨特風格。
這就是嚴羽《滄浪詩話》所稱的"楊誠齋體"。
"誠齋體"的特點之一,是富于幽默诙諧的風趣。
這主要是繼承了陶潛的《責子》、杜甫的《漫興》,蘇轼、黃庭堅的诙諧打诨的作風,而加以發展。
隻如《嘲蜂》、《嘲蜻蜓》、《嘲稚子》、《戲嘲星月》這類詩題,在一般詩集裡便絕少見。
但他往往也寓感憤和諷刺于诙諧嘲笑之中,如《嘲淮風》:"不去掃清天北霧,隻來卷起浪頭山!"又如《觀蟻》:"微軀所馔能多少?一獵歸來滿後車!"第二,是豐富新穎的想象。
他善于捕捉自然景物的特征和變态,并用拟人的手法加以突出,使之生動而饒有風趣。
比如他用"一峰忽被雲偷去"來寫流雲,用"拜殺蘆花未肯休"來寫狂風,用"兩堤楊柳當防夫"來聯想邊疆的将士。
第三,是自然活潑的語言。
他繼承了古代和當代的民歌,以及白居易、張籍和杜荀鶴等人的傳統,語言力求平易淺近,并大量汲取俚語謠諺入詩。
諸如"拖泥帶水"、"手忙腳亂",甚至"連吃數刀"之類也在所不避。
這比起江西派的搜僻典、用生詞、押險韻、造拗句,可以說是一個解放。
這三個特點往往是交織在一起的,且看以下諸詩: 野菊荒苔各鑄錢,金黃銅綠兩争妍。
天公支與窮詩客,隻買清愁不買田。
--《戲筆》 篙師隻管信船流,不作前灘水石謀。
卻被驚湍旋三轉,倒将船尾作船頭。
--《下橫山灘望金華山》 峭壁呀呀虎擘口,惡灘洶洶雷出吼。
沂流更着打頭風,如撐鐵船上牛頭。
"風伯勸爾一杯酒,何須惡劇驚詩叟!端能為我霁威否?"--岸柳掉頭荻搖手! --《檄風伯》 第一首寫眼前景物,第二首寫日常生活,都不無寓意,卻沒有窮酸氣、迂腐氣。
第三首更集中地表現了"誠齋體"的獨特風格。
他自言"老子平生不解愁",又說"自古詩人磨不倒",我們正應從這種詩風中領會詩人對生活的樂觀态度。
楊萬裡還是一個比較關心國家命運的詩人。
"誰言咽月餐雲客,中有憂時緻主心"(《題劉高士看雲圖》),正是他的自道。
因此他也有一些直接抒寫愛國感情的作品,如《初入淮河四絕句》: 船離洪澤岸頭沙,人到淮河意不佳:何必桑乾方是遠,中流以北即天涯! 兩岸舟船各背馳,波痕交涉亦難為。
隻餘鷗鹭無拘管,北去南來自在飛。
這兩首詩是淳熙元年(1190)楊萬裡奉命迎接金使時所作。
作者看到了本是祖國心腹之地的淮河,而今卻成為金宋雙方的疆界,兩岸的人民也失去了來往的自由,形成敵國,所以心情異常沉痛。
由于結合眼前景物,故能"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這也說明他在絕句方面的造詣。
此外,如《雪霁曉登金山》的"大江端的替人羞,金山端的替人愁",《題盱眙軍東南第一山》的"白溝舊在鴻溝外,易水今移淮水邊"等句,也都流露了他的愛國心情。
楊萬裡還寫了一些反映農民勞動生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