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南宋前期文學

關燈
詩,如《插秧歌》、《竹枝詞》等,對農民的痛苦也深表同情:"荒山半寸無遺土,田父何曾一飽來!"(《發孔鎮晨炊漆橋道中紀行》)但這類作品在他現存的四千多首詩中是太少了,而且缺乏陸遊那樣激昂慷慨的熱情,揭露也不及範成大那樣具體、深刻。

    這可能和他的藝術觀點有關,他嘗說:"詩已盡而味方永,乃善之善也。

    "(《誠齋詩話》) 總的來說,楊萬裡不失為南宋一位自具面目的作家。

    他的主要成就和貢獻是在藝術風格方面。

    他吸收民歌的白描手法,一反江西詩派的生硬槎桠,創立了活潑自然的"誠齋體",是值得肯定的。

    但是,和江西詩派差不多,盡管他也推崇杜甫,但對杜甫的現實主義精神并未能着重繼承。

    他心愛的乃是陶、謝、王、孟、韋、柳一路的山水田園詩,尤其是王維的《辋川集》,并片面地認為"隻是征行自有詩"。

    因此,他的詩大都是"斧藻江山,追琢風月",很少反映社會現實,和他所處的萬方多難的時代顯得很不相稱。

    而這也就使他不可能從思想内容、創作方向上對江西詩派作徹底的變革。

    由于題材的細碎,他的風趣也往往流于庸俗無聊,而那種一味師法自然和濫用口語的"信手""走筆"的創作态度,也使他寫了不少粗率的作品。

    象"一杯至三杯,一二三四五"這類詩句,卻實在不高明。

     範成大(1126-1193),字緻能,平江吳郡(江蘇蘇州市)人。

    他早年境況比較貧寒,為衣食奔走,故有"若有一廛供閉戶,肯将篾舫換柴扉"之歎。

    紹興二十四年中進士後,仕途上卻比較順利,也為國家人民作了一些好事。

    乾道四年,孝宗為索取河南"陵寝"地,派他出使金國。

    在金主面前,他"詞氣慷慨","全節而歸",為朝野所稱道。

    此後他由中書舍人,累官至四川制置使、參知政事,在南宋詩人中最為顯達。

    淳熙九年,因疾退居石湖,自号石湖居士。

     範成大是個愛國者,也比較關心人民疾苦,退居後也沒有完全忘卻人民。

    他雖也受過江西詩派的影響,但主要還是繼承白居易、張籍、王建的新樂府傳統的現實主義精神,如《樂神曲》等四首,便明言"效王建"。

    因此,他的詩數量雖不及楊萬裡多,内容卻較充實,有不少即事名篇的現實主義作品。

     由于生活關系,範成大年輕時便寫了一些揭露殘酷剝削、同情農民疾苦的詩。

    《催租行》和《後催租行》可為代表。

    在《催租行》裡作者通過官府的爪牙--裡正無恥勒索農民的典型事件,概括地反映了當時政治的黑暗。

    隻"我亦來營醉歸耳"一句,便畫出了裡正的醜惡嘴臉,手法也非常經濟。

    《後催租行》更寫出農民被迫出賣女兒以輸租的慘狀: 老父田荒秋雨裡,舊時高岸今江水。

    傭耕猶自抱長饑,的知無力輸租米。

    自從鄉官新上來,黃紙放盡白紙催。

    賣衣得錢都納卻,病骨雖寒聊免縛。

    去年衣盡到家口,大女臨歧兩分首。

    今年次女已行媒,亦複驅将換升鬥。

    室中更有第三女,明年不怕催租苦! 這是農民的血淚控訴。

    末句是反語,中含無窮仇恨。

    "況聞處處鬻男女,割慈忍愛還租庸"(杜甫《歲晏行》),這種慘象,在封建社會原極普遍,但很少寫得如此具體深刻。

    此後在帥蜀期間,作者在《勞畲耕》裡還揭露了那種"食者定遊手,種者長流涎"的階級的不平。

     還在少年時期,詩人便寫出了"莫把江山誇北客,冷煙寒水更荒涼"(《秋日二絕》)的名句,對于南宋統治者向金使炫耀半壁江山的無恥行為作了尖銳的批評。

    他最有價值的愛國詩篇,是一一七年使金時寫的七十二首絕句。

    這組詩不僅描寫了北方的山川文物,表現了詩人自己的愛國思想;而且反映了中原人民的悲慘生活和他們的民族感情。

    有時又通過憑吊先烈譴責宋代統治者的昏庸誤國。

    如以下諸作: 州橋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駕回。

    忍淚失聲詢使者:"幾時真有六軍來?" --《州橋》 女僮流汗逐氈并,雲在淮鄉有父兄。

    屠婢殺奴官不問,大書黥面罰猶輕。

     --《清遠店》 平地孤城寇若林,兩公猶解障妖侵。

    大梁襟帶洪河險,誰遣神州陸地沉? --《雙廟》 關于這次出使,作者謙言是"許國無功浪著鞭,天教飽識漢山川"。

    其實無論從政治還是從創作來說,詩人都完成了他的使命。

     範詩的另一成就是田園詩。

    他晚年寫的《四時田園雜興》和《臘月村田樂府》,描述了江南農村生活的各個方面,象一長卷生動的農村風俗畫,展示了豐富多采的宋代風土人情,富有濃郁的鄉土氣息。

    這是他以前的詩人所很少着墨的。

    尤其可貴的是其中還有不少篇章把農村自然景色的描寫和對封建剝削的揭露結合起來,賦予以閑适為其特征的傳統的田園詩以更深刻的内容,這和他早期寫作樂府詩的精神正是一緻的。

    如《四時田園雜興》: 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

    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停桑陰學種瓜。

     采菱辛苦廢犁鋤,血指流丹鬼質枯。

    無力買田聊種水,近來湖面亦收租! 垂成穑事苦艱難;忌雨嫌風更怯寒。

    箋訴天公休掠剩:半償私債半輸官。

     新築場泥鏡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笑歌聲裡輕雷動,一夜連枷響到明。

     這裡,詩人通過深入的觀察和親切的體驗領略了農民勤勞、淳樸的品質和他們生活的苦樂,流露了詩人的同情和共鳴。

    當然,其中也不免有美化農村的描寫,表現了士大夫的情趣。

    他晚年還寫了一些反映人民悲苦生活的小詩,如《夜坐有感》、《詠河市歌者》、《雪中聞牆外鬻魚菜者,求售之聲甚苦,有感三絕》等。

     由于内容較豐富,同時他不僅學白居易、王建,也學孟郊、李賀,還有"玉台體",因此範詩的風格也比較多樣。

    楊萬裡評他的詩"清新妩媚"、"奔逸隽偉"(《石湖詩序》),主要是指"點綴湖山"一類作品而言。

    其實範詩還有"婉峭"、"淺切"的一面。

    楊萬裡還說:"今海内詩人,不過三四,而公皆過之,無不及者",這評價也欠公允。

    範是不能和陸遊相比的。

    他深受佛、道影響,詩中消極頹廢的東西還是不少的。

     第五節 胡铨、陳亮、葉适及其他散文家 北宋的古文運動,經過"宣政之末"的一度低沉,到南宋繼續發生廣泛的影響。

    以奇句單行為特征的歐曾王蘇的古文,逐漸成為文壇的統治形式和無施不可的應用工具,因而産生了"散句"或"散文"的概念(注:葉适《水心集·播芳集序》:"昔人謂......黃魯直短于散句";羅大經《鶴林玉露·文章有體》條:"山谷詩騷妙天下,而散文頗覺瑣碎"。

    )。

    南渡前後,民族危機嚴重,抗金愛國成為詩詞等文學作品的重要主題,散文更成為打擊投降派、力主報仇雪恥的直接武器。

    在北宋諸大家的影響下,一部分上書言事的政論文,表現了作者對現實政治的深刻認識和鮮明态度,胡铨、陳亮、葉适是這方面的代表作家。

     胡铨(1102-1180),字邦衡,号澹庵,廬陵芗城(江西吉安縣南)人。

    高宗建炎二年(1128)進士;紹興七年(1137)為樞密院編修官。

    八年秦桧決策主和,铨憤而上書,直斥統治者"竭民膏血而不恤,忘國大仇而不報,含垢忍恥,舉天下而臣之甘心焉";并決然表示"義不與桧等共戴天","願斷三人頭竿之藁街";主張"羁留金使,責以無禮,徐興問罪之師":"不然,臣有赴東海而死耳,甯能處小朝廷求活耶!"這篇《戊午上高宗封事》義正辭嚴,不僅使"當日奸谀皆膽落"(王庭圭《送胡邦衡之新州貶所》),而且也鼓舞了廣大人民抗敵愛國的鬥争力量,使"勇者服,怯者奮"(周必大《......胡忠簡公神道碑》)。

    自學士文人"至武夫悍卒,遐方裔士,莫不傳誦其書,樂道其姓氏,争願識面,雖北庭亦因是知中國之不可輕"(同上)!它是南宋初年廣大人民痛恨統治集團的屈膝投降,要求報仇雪恥、挽救民族危亡情緒的集中反映。

    由于這一篇封事,胡铨被貶官到許多地方,最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