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南宋前期文學
關燈
小
中
大
北宋末年,女真貴族所建立的金政權逐漸強大。
金統治者在覆滅了契丹族的遼政權以後,又占領了北宋王朝統治的北方廣大地區,擴大了割據的範圍,造成了我國多民族統一國家的嚴重分裂。
他們實行殘酷的民族壓迫,弄得北方許多人家破人亡,有些人則随着宋政權南遷,過着流亡的生活。
這種分裂混亂局面和民族壓迫狀況嚴重妨礙了國家經濟、文化的發展,破壞了人民的幸福。
南宋初期,金統治者繼續揮兵南下,進一步威脅祖國的統一和南方人民的安全。
廣大人民從反抗民族壓迫、維護國家統一的愛國主義精神出發,堅決要求抗金;地主階級中的有識之士,也發出了強烈的愛國呼聲。
而以宋高宗、秦桧為首的投降派,卻隻希望通過對女真貴族的屈膝求和來換取東南半壁的偷安。
這樣,和戰之争就代替了長期以來的新舊黨争;愛國主義就突破了江西詩人、大晟詞人的形式主義作風,成為許多進步作家的共同傾向。
張元幹、張孝祥、辛棄疾的詞,陸遊、範成大的詩,陳亮、葉适的散文,共同把我國文學史上的愛國主義傳統向前推進了一大步。
而象向來比較推崇晏幾道、秦觀的李清照,受黃庭堅、陳師道影響較深的陳與義,在新的時代影響之下,也改變作風,寫出了富有愛國思想的詩篇。
第一節 李清照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山東濟南人。
父親李格非以文章受知于蘇轼,母親王氏也知書能文。
李清照自少便有詩名。
她和太學生趙明誠結婚後,雙方共同校勘古書,唱和詩詞,或鑒賞書畫鼎彜,生活比較美滿。
靖康二年,她和趙明誠相繼避兵江南,喪失了向來珍藏的大部分金石書畫。
後來趙明誠又病死建康,她就輾轉漂流于杭州、越州、金華一帶,在孤苦生活中度過了晚年。
李清照是詩、詞、散文都有成就的作家,但最擅長的還是詞。
她早年寫的《詞論》批評了從柳永、蘇轼到秦觀、黃庭堅等一系列作家。
她認為"詞别是一家",在藝術上有它的特點,要求協音律,有情緻,這是對的。
問題在她看不到歐陽修、蘇轼等在詞創作上的革新精神,這就未免保守,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她的創作成就。
李清照在宋代刊行的《漱玉詞》已經失傳,現在輯錄的隻有七十多首,其中還有些不可靠。
她的詞可以南渡為界分為前後二期。
前期詞描寫她在少女、少婦時期的生活,如〈如夢令〉: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
争渡,争渡,驚起一灘鷗鹭。
詞裡描繪的藉花深處的歸舟和灘頭驚飛的鷗鹭,活潑而富有生趣。
〈怨王孫〉的"水光山色與人親,說不盡無窮好",也在輕快的節拍中傳達出作者開朗愉快的心情。
又如〈醉花陰〉: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
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委婉而含蓄地表達了閨中的寂寞和離情,同她的〈鳳凰台上憶吹箫〉、〈一剪梅〉等小詞,都是抒寫閨情的名篇。
作為一個婦女作家,她在詞裡揭示了自己的内心世界,流露她對愛情生活的向往和對大自然的喜愛,這就違反了封建社會為婦女所規定的教條,因此她的詞在當時就被斥為"無顧藉"、"無檢操"(注:引語見王灼《碧雞漫志》及晁公武《郡齋讀書志》。
)。
今天看來,這卻正是她前期詞思想價值之所在;雖然這些詞的題材還比較單調,情緒也偏于感傷。
從靖康元年起,李清照連續遭到國破、家亡、夫死的苦難,過着長期的流亡生活,寫出了更其動人的詞篇,如〈菩薩蠻〉、〈念奴嬌〉、〈聲聲慢〉等。
這些詞主要是表達她個人的不幸遭遇,情緒比較消沉。
但其中如"故鄉何處是,忘了除非醉"(〈菩薩蠻〉),"征鴻過盡,萬千心事難寄"(〈念奴嬌〉),"傷心枕上三更雨,點滴霖霪,點滴霖霪,愁損北人不慣起來聽"(〈添字采桑子〉)等句,是表達了南渡初期許多離鄉背井、骨肉分散的人的共同感受的,在當時有它的現實意義。
〈永遇樂〉更含蓄而深沉地表現她對現實的不滿和關心。
落日熔金,暮雲合璧,人在何處?染柳煙濃,吹梅笛怨,春意知幾許。
元宵佳節,融和天氣,次弟豈無風雨?來相召,香車寶馬,謝他酒朋詩侶。
中州盛日,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
鋪翠冠兒,撚金雪柳,簇帶争濟楚。
如今憔悴,風鬟霧鬓,怕見夜間出去。
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
在元宵佳節的融和天氣中,她想到的卻是可能到來的風雨;因為她是經曆了中州的盛日,也嘗到了如今的憔悴的。
這就正好說明她在經過兵火之後對現實所懷有的深憂,使作品裡這位女詞人的形象同那些在東南半壁江山裡香車寶馬、尋歡作樂的人物有所不同。
她還有一首值得注意的〈漁家傲〉詞: 天接雲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
仿佛夢魂歸帝所,聞天語,殷勤問我歸何處?我報路長嗟日暮,學詩謾有驚人句。
九萬裡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從詞裡"夢魂歸帝所"的幻想和"路長嗟日暮"的感慨看,可能是她的晚期詞。
這詞用《離騷》"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及蘇詞"我欲乘風歸去"語意,流露了她無家可歸的痛苦心情,同時表達她要求擺脫現實的苦悶和對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充滿了浪漫主義精神。
李清照是我國文學史上傑出的女作家。
在士大夫大力提倡封建禮教、控制婦女思想、扼殺婦女才能的宋代,她并沒有被馴服。
她不僅掌握了廣博的文化知識,而且敢于幹預閨房以外的事情。
在早年,她獻詩趙明誠的父親,那當權的趙丞相,說他"炙手可熱心可寒"。
南渡後,她更以"南渡衣冠思王導,北來消息少劉琨"(注:見俞正燮《易安居士事輯》引《詩說隽永》。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夏日絕句》)等詩句鞭撻了南宋統治集團裡那些見了敵人就隻知逃跑的人物。
在文藝上,她也沒有一般封建社會婦女的自卑感。
她敢于利用當時各種文學形式表情達意,甚至還批評了許多久負盛名的作家。
正是這種精神,使她在詞創作中表現較多的獨創性。
〈武陵春〉以舴艋輕舟反襯心情的沉重,〈永遇樂〉以别人的笑語烘托自己的抑郁寡歡,〈聲聲慢〉一開始連用十四個疊字形容她孤寂無依的處境,都是明顯的例子。
她詞的語言大都明白如話,較少粉飾;又流轉如珠,富有聲調美。
李清照的詞主要繼承婉約派詞家的道路發展。
由于她一生經曆比晏幾道、秦觀等更艱苦曲折,加以她對藝術的力求專精(注:李清照《打馬圖經自序》:"專則精,精則無所不妙。
")和在文藝上的多方面才能,詞的成就也超過了他們。
她後期的詞有時還兼有豪放派之長,使她能夠在兩宋詞壇上獨樹一幟,對後世的影響也較大。
李清照遺留下來的少數詩文,大都是南渡以後的作品。
《金石錄後序》介紹了《金石錄》的内容與成書過程,同時回憶了她婚後三十四年間的憂患得失,是一篇優美動人的散文。
她的《打馬賦亂辭》、《上兵部尚書胡公》等詩,強烈表現她希望收複失地的思想和關心現實政治的積極精神,風格剛健清新,同她的詞不大相同,可見她是有意用詩來表現另一方面的思想内容的。
第二節 張孝祥及其他愛國詞人 南宋初期,有的詞人積極投身于要求反抗民族壓迫、恢複北方疆土的政治鬥争,他們的詞也突破了北宋末年平庸浮靡的作風,上承蘇轼的思想、藝術傳統,下開辛棄疾愛國詞派的先河。
這裡,首先利用詞作武器,直接參加當時抗戰派的政治鬥争的是著有《蘆川詞》的張元幹。
張元幹(1091-1175?)(注:張元幹生卒年梁廷燦《曆代名人生卒年表》定為1067-1143,現據近人考證更定。
),字仲宗,長樂(福建閩侯)人。
紹興八年(1138),宋高宗要向金拜表稱臣,李綱上書反對無效,張元幹寫了一首〈賀新郎〉詞寄給他,支持他的抗金主張。
後來胡铨上書請斬秦桧,除名編管新州,他又寫了一首〈賀新郎〉詞送他。
夢繞神州路,怅秋風、連營畫角,故宮離黍。
底事昆侖傾砥柱,九地黃流亂注,聚萬落千村狐兔?天意從來高難問,況人情易老悲難訴;更南浦,送君去。
涼生岸柳催殘暑,耿斜河,疏星淡月,斷雲微度。
萬裡江山知何處,回首對床夜語。
雁不到書成誰與?目盡青天懷今古,肯兒曹恩怨相爾汝?舉大白,聽金縷。
這詞上半寫出了北方在金兵占領下的荒涼混亂
金統治者在覆滅了契丹族的遼政權以後,又占領了北宋王朝統治的北方廣大地區,擴大了割據的範圍,造成了我國多民族統一國家的嚴重分裂。
他們實行殘酷的民族壓迫,弄得北方許多人家破人亡,有些人則随着宋政權南遷,過着流亡的生活。
這種分裂混亂局面和民族壓迫狀況嚴重妨礙了國家經濟、文化的發展,破壞了人民的幸福。
南宋初期,金統治者繼續揮兵南下,進一步威脅祖國的統一和南方人民的安全。
廣大人民從反抗民族壓迫、維護國家統一的愛國主義精神出發,堅決要求抗金;地主階級中的有識之士,也發出了強烈的愛國呼聲。
而以宋高宗、秦桧為首的投降派,卻隻希望通過對女真貴族的屈膝求和來換取東南半壁的偷安。
這樣,和戰之争就代替了長期以來的新舊黨争;愛國主義就突破了江西詩人、大晟詞人的形式主義作風,成為許多進步作家的共同傾向。
張元幹、張孝祥、辛棄疾的詞,陸遊、範成大的詩,陳亮、葉适的散文,共同把我國文學史上的愛國主義傳統向前推進了一大步。
而象向來比較推崇晏幾道、秦觀的李清照,受黃庭堅、陳師道影響較深的陳與義,在新的時代影響之下,也改變作風,寫出了富有愛國思想的詩篇。
第一節 李清照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山東濟南人。
父親李格非以文章受知于蘇轼,母親王氏也知書能文。
李清照自少便有詩名。
她和太學生趙明誠結婚後,雙方共同校勘古書,唱和詩詞,或鑒賞書畫鼎彜,生活比較美滿。
靖康二年,她和趙明誠相繼避兵江南,喪失了向來珍藏的大部分金石書畫。
後來趙明誠又病死建康,她就輾轉漂流于杭州、越州、金華一帶,在孤苦生活中度過了晚年。
李清照是詩、詞、散文都有成就的作家,但最擅長的還是詞。
她早年寫的《詞論》批評了從柳永、蘇轼到秦觀、黃庭堅等一系列作家。
她認為"詞别是一家",在藝術上有它的特點,要求協音律,有情緻,這是對的。
問題在她看不到歐陽修、蘇轼等在詞創作上的革新精神,這就未免保守,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她的創作成就。
李清照在宋代刊行的《漱玉詞》已經失傳,現在輯錄的隻有七十多首,其中還有些不可靠。
她的詞可以南渡為界分為前後二期。
前期詞描寫她在少女、少婦時期的生活,如〈如夢令〉: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
争渡,争渡,驚起一灘鷗鹭。
詞裡描繪的藉花深處的歸舟和灘頭驚飛的鷗鹭,活潑而富有生趣。
〈怨王孫〉的"水光山色與人親,說不盡無窮好",也在輕快的節拍中傳達出作者開朗愉快的心情。
又如〈醉花陰〉: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
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委婉而含蓄地表達了閨中的寂寞和離情,同她的〈鳳凰台上憶吹箫〉、〈一剪梅〉等小詞,都是抒寫閨情的名篇。
作為一個婦女作家,她在詞裡揭示了自己的内心世界,流露她對愛情生活的向往和對大自然的喜愛,這就違反了封建社會為婦女所規定的教條,因此她的詞在當時就被斥為"無顧藉"、"無檢操"(注:引語見王灼《碧雞漫志》及晁公武《郡齋讀書志》。
)。
今天看來,這卻正是她前期詞思想價值之所在;雖然這些詞的題材還比較單調,情緒也偏于感傷。
從靖康元年起,李清照連續遭到國破、家亡、夫死的苦難,過着長期的流亡生活,寫出了更其動人的詞篇,如〈菩薩蠻〉、〈念奴嬌〉、〈聲聲慢〉等。
這些詞主要是表達她個人的不幸遭遇,情緒比較消沉。
但其中如"故鄉何處是,忘了除非醉"(〈菩薩蠻〉),"征鴻過盡,萬千心事難寄"(〈念奴嬌〉),"傷心枕上三更雨,點滴霖霪,點滴霖霪,愁損北人不慣起來聽"(〈添字采桑子〉)等句,是表達了南渡初期許多離鄉背井、骨肉分散的人的共同感受的,在當時有它的現實意義。
〈永遇樂〉更含蓄而深沉地表現她對現實的不滿和關心。
落日熔金,暮雲合璧,人在何處?染柳煙濃,吹梅笛怨,春意知幾許。
元宵佳節,融和天氣,次弟豈無風雨?來相召,香車寶馬,謝他酒朋詩侶。
中州盛日,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
鋪翠冠兒,撚金雪柳,簇帶争濟楚。
如今憔悴,風鬟霧鬓,怕見夜間出去。
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
在元宵佳節的融和天氣中,她想到的卻是可能到來的風雨;因為她是經曆了中州的盛日,也嘗到了如今的憔悴的。
這就正好說明她在經過兵火之後對現實所懷有的深憂,使作品裡這位女詞人的形象同那些在東南半壁江山裡香車寶馬、尋歡作樂的人物有所不同。
她還有一首值得注意的〈漁家傲〉詞: 天接雲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
仿佛夢魂歸帝所,聞天語,殷勤問我歸何處?我報路長嗟日暮,學詩謾有驚人句。
九萬裡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從詞裡"夢魂歸帝所"的幻想和"路長嗟日暮"的感慨看,可能是她的晚期詞。
這詞用《離騷》"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及蘇詞"我欲乘風歸去"語意,流露了她無家可歸的痛苦心情,同時表達她要求擺脫現實的苦悶和對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充滿了浪漫主義精神。
李清照是我國文學史上傑出的女作家。
在士大夫大力提倡封建禮教、控制婦女思想、扼殺婦女才能的宋代,她并沒有被馴服。
她不僅掌握了廣博的文化知識,而且敢于幹預閨房以外的事情。
在早年,她獻詩趙明誠的父親,那當權的趙丞相,說他"炙手可熱心可寒"。
南渡後,她更以"南渡衣冠思王導,北來消息少劉琨"(注:見俞正燮《易安居士事輯》引《詩說隽永》。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夏日絕句》)等詩句鞭撻了南宋統治集團裡那些見了敵人就隻知逃跑的人物。
在文藝上,她也沒有一般封建社會婦女的自卑感。
她敢于利用當時各種文學形式表情達意,甚至還批評了許多久負盛名的作家。
正是這種精神,使她在詞創作中表現較多的獨創性。
〈武陵春〉以舴艋輕舟反襯心情的沉重,〈永遇樂〉以别人的笑語烘托自己的抑郁寡歡,〈聲聲慢〉一開始連用十四個疊字形容她孤寂無依的處境,都是明顯的例子。
她詞的語言大都明白如話,較少粉飾;又流轉如珠,富有聲調美。
李清照的詞主要繼承婉約派詞家的道路發展。
由于她一生經曆比晏幾道、秦觀等更艱苦曲折,加以她對藝術的力求專精(注:李清照《打馬圖經自序》:"專則精,精則無所不妙。
")和在文藝上的多方面才能,詞的成就也超過了他們。
她後期的詞有時還兼有豪放派之長,使她能夠在兩宋詞壇上獨樹一幟,對後世的影響也較大。
李清照遺留下來的少數詩文,大都是南渡以後的作品。
《金石錄後序》介紹了《金石錄》的内容與成書過程,同時回憶了她婚後三十四年間的憂患得失,是一篇優美動人的散文。
她的《打馬賦亂辭》、《上兵部尚書胡公》等詩,強烈表現她希望收複失地的思想和關心現實政治的積極精神,風格剛健清新,同她的詞不大相同,可見她是有意用詩來表現另一方面的思想内容的。
第二節 張孝祥及其他愛國詞人 南宋初期,有的詞人積極投身于要求反抗民族壓迫、恢複北方疆土的政治鬥争,他們的詞也突破了北宋末年平庸浮靡的作風,上承蘇轼的思想、藝術傳統,下開辛棄疾愛國詞派的先河。
這裡,首先利用詞作武器,直接參加當時抗戰派的政治鬥争的是著有《蘆川詞》的張元幹。
張元幹(1091-1175?)(注:張元幹生卒年梁廷燦《曆代名人生卒年表》定為1067-1143,現據近人考證更定。
),字仲宗,長樂(福建閩侯)人。
紹興八年(1138),宋高宗要向金拜表稱臣,李綱上書反對無效,張元幹寫了一首〈賀新郎〉詞寄給他,支持他的抗金主張。
後來胡铨上書請斬秦桧,除名編管新州,他又寫了一首〈賀新郎〉詞送他。
夢繞神州路,怅秋風、連營畫角,故宮離黍。
底事昆侖傾砥柱,九地黃流亂注,聚萬落千村狐兔?天意從來高難問,況人情易老悲難訴;更南浦,送君去。
涼生岸柳催殘暑,耿斜河,疏星淡月,斷雲微度。
萬裡江山知何處,回首對床夜語。
雁不到書成誰與?目盡青天懷今古,肯兒曹恩怨相爾汝?舉大白,聽金縷。
這詞上半寫出了北方在金兵占領下的荒涼混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