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蘇轼

關燈
,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

    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

    人間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念奴嬌〉《赤壁懷古》 在前首詞裡,作者幻想瓊樓玉宇的"高處不勝寒",從而轉向現實,對人間生活寄與熱愛。

    後一首描寫了赤壁戰場的雄奇景色和周瑜、諸葛亮等英雄人物的形象,給人以壯麗的感覺。

    作者寫這些詞時正在政治上受到挫折,因而流露了沉重的苦悶和"人間如夢"的消極思想;然而依然掩蓋不住他熱愛生活的樂觀态度和要求為國家建功立業的豪邁心情。

     決定于詞的内容,蘇轼在語言上也一變花間詞人镂金錯采的作風,多方面吸收陶潛、李白、杜甫、韓愈等人的詩句入詞,偶然也運用當時的口語,給人一種清新樸素的感覺。

    為了充分表達意境,有時還突破了音律上的束縛。

     蘇轼改變了晚唐五代詞家婉約的作風,成為後來豪放詞派的開創者。

    這首先決定于宋代文人政治地位的改變和詩文革新運動的影響。

    北宋一些著名文人在政治上都有比較遠大的抱負,他們不滿晚唐五代以來卑靡的文風,掀起了詩文革新運動,餘波所及,不能不在詞壇上起影響。

    在範仲淹、歐陽修的詞裡已有一些風格豪放的作品,王安石更明白反對依聲填詞的作法。

    蘇轼繼承他們的作風,加以恢宏變化,從而開創了詞壇上一個重要流派。

    其次,決定于蘇轼一生豐富的經曆,他在當時文壇上的領袖地位和他在詩文方面的傑出成就,使他不能滿足于前代詞人的成就,也反對曾經風靡一時的柳永詞風。

    相傳蘇轼官翰林學士時,曾問幕下士說:"我詞何如柳七?"幕下士答道:"柳郎中詞隻合十八七女郎,執紅牙闆,歌'楊柳岸曉風殘月'。

    學士詞須關西大漢,銅琵琶、鐵綽闆,唱'大江東去'。

    "(見俞文豹《吹劍錄》)詞在當時不是由關西大漢來唱的,這話顯然是對蘇轼的一種諷刺,然而它卻生動地說明了柳詞和蘇詞的不同風格。

     豪邁奔放的感情,坦率開朗的胸懷,是蘇詩蘇詞浪漫主義的基調。

    "春秋古史乃家法,詩筆離騷亦時用"(《過于海舶得邁寄書酒,作詩遠和之......》),"當日何人送臨賀,至今有廟祀潮州"(《過嶺二首》),文章事業上的自信,使他能以豪邁的态度對待在政治上所受到的挫折。

    "菊花開處乃重陽,涼天佳月即中秋"(《江月五首引》),随緣自足的态度,又使他善于在日常生活中發現美好可愛之處,經常保持一種樂觀的開朗的襟懷。

    "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初到黃州》),"春畦雨過羅纨膩,夏隴風來餅餌香"(《南園》),詩人豐富的聯想常是向好處有成處生發。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飲湖上初晴後雨》),"有如兔走鷹隼落,駿馬下注千丈坡,斷弦離柱箭脫手,飛電過隙珠翻荷"(《百步洪二首》),詩人的比喻總是那麼貼切而生動。

    他的詞也善于運用比興手法,寄托個人的懷抱,如〈定風波〉《三月七日沙河道中遇雨》、〈蔔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等。

    所有這些,跟作家自由揮灑的寫作态度和變化不測的篇章結構結合在一起,形成了蘇詩蘇詞浪漫主義的藝術特征。

    他的階級和時代的局限,使他未能深入人民生活的底層,揭示生活的本質,也給他的詩詞創作帶來了思想上和藝術上的局限。

     第四節 蘇轼的影響 蘇轼注意培養後進,吸引許多重要作家在他的周圍,成為歐陽修以後北宋文壇的傑出領導者。

    被稱為蘇門四學士的黃庭堅、秦觀、張耒、晁無咎,以及陳師道、李麋等,在他們還不大為人所知時就得到蘇轼的熱情鼓勵和培養,在文藝方面各有成就,和中唐時期的"韓門弟子"後先輝映。

     蘇轼以豐富的、多方面的創作實踐,繼承歐陽修、梅堯臣等人的事業和成就,最後完成詩文革新運動,并把這運動的精神擴展到詞的領域,創立豪放詞派,為南宋愛國詞人開先路。

    王灼在《碧雞漫志》裡說:"東坡先生非心醉于音律者,偶爾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筆者始知自振。

    "胡寅在《酒邊詞序》裡說他"一洗绮羅香澤之态,擺脫綢缪宛轉之度,使人登高望遠,舉首高歌,而逸懷浩氣超乎塵埃之外",是善于形容他在詞創作上的成就和在當時詞壇上所起的影響的。

     蘇轼在文藝上的傑出成就,決定于當時的曆史因素,他個人的抱負和經曆,同時還由于他的善于學習。

    他特别重視智慧對于人生的指示作用,以為它象眼睛指示人們的行走一樣。

    他又曾舉南方人天天和水在一起,十五歲就識水性,來說明實踐對于學習的重要性。

    基于這種認識,他除重視書本知識的學習外,還從實際生活裡學到許多東西。

    他重視學問知識的積累,而反對"求精于數外,棄迹以求妙"的作法;但在掌握它的主要内容之後,一些過程的形迹的東西就不必那麼重視。

    他注意較有系統地掌握各方面的知識;而又認為各種不同的學術或文藝可以互相溝通,互相啟發(注:參看《日喻》、《大悲閣記》、《送錢塘僧思聰歸孤山序》等篇。

    )。

    他的這種學習态度和方法對同時以及後來的學者都有較為明顯的影響。

     蘇轼在北宋後期就以文采風流為學者文人所羨慕;南宋以後,他的詩文集更為流行。

    他一生執中持平、宇正不阿,雖屢遭貶谪,而處之泰然。

    這種政治态度也引起後世正直文人的同情和欽仰。

    他的策論、史論成為許多科舉士子摹拟的對象,其他散文和詩歌又以其才華的豐茂,筆力的縱橫恣肆,博得後人的愛好。

    由于他思想的複雜性和文藝上的多方面成就,他在文學史上的影響也是廣泛而深遠的。

    南宋陸遊、辛棄疾,金元好問,明袁宏道,清陳維崧、查慎行等,有的愛好他的詩歌,有的繼承他的詞派,有的學習他議論的縱橫,有的追摹他小品的清隽。

    他們的成就有大小,但都明顯看出蘇轼的影響。

    他作品的浪漫主義精神為後來許多在文藝上不滿現狀,要求創新的作者所喜愛;他的遊戲人生、随緣自足的思想也帶給後來文人以不良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