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蘇轼

關燈
雨》:"遊人腳底一聲雷,滿座頑雲撥不開。

    天外黑風吹海立,浙東飛雨過江來。

    "《和子由中秋見月》:"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

    一杯未盡銀阙湧,亂雲脫壞如崩濤。

    "《大風留金山兩日》:"塔上一鈴獨自語,明日颠風當斷渡。

    朝來白浪打蒼崖,倒射軒窗作飛雨。

    "把尋常景物寫得那麼精警動人。

    他的《新城道中》:"東風知我欲山行,吹斷檐間積雨聲。

    "《安國寺尋春》:"卧聞百舌呼春風,起尋花柳村村同。

    "《送魯元翰少卿知衛州》:"桃花忽成蔭,荞麥秀已繁。

    閉門春晝永,惟有黃蜂喧。

    "又把日常生活寫得那麼美好可愛。

    他在東坡開辟荒地時就想起在細雨中的秧針,稻葉上的露珠,秋收時的霜穗,象玉粒一樣的新米飯(《東坡》)。

    他在博羅西山看到山下的溪水時就想起怎樣利用水力來轉動碓磨,于是更想起水磨上象雪一樣散落的面粉,想起蒸餅熟透時的裂紋與芳香(《遊博羅香積寺》)。

    這些詩表現了詩人聯想的敏捷,對生活的熱愛和樂觀,給讀者一種"觸處生春"的感覺。

    這首先由于作者生活在北宋中葉,勞動人民在暫時得到安定的環境中,創造了大量财富,社會上呈現繁榮的景象,使詩人在接觸到生活中的一切時總容易引起美好的憧憬。

    其次是在尖銳的新舊黨争中,詩人認識到仕途風波的險惡,從而把他的生活理想寄托于江山風月和親朋師友之間,詩化了他在生活中所接觸到的一切。

    "卧看落月橫千丈,起喚清風得半帆。

    且并水鄉欹側過,人間何處不讒岩。

    "(《慈湖峽阻風》)正是他最好的自白。

    當然,這裡同時也流露了他在政治上逃避現實的消極态度和在生活上随緣自呆、超然物外的佛老思想。

     蘇轼的詩有時能結合生活中所接觸的情景,表現他對事物的新穎見解,而不失詩的趣味,象下面兩首小詩。

     已外浮名更外身,區區雷電若為神。

    山頭隻作嬰兒看,無限人間失箸人。

     --《唐道人言天目山上俯視雷雨,每大雷電,但聞雲中如嬰兒聲,殊不聞雷震也》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隻緣身在此山中。

     --《題西林壁》 離開放電的雲層越遠,聽到的雷聲就越低;從不同的方位可以看到山的不同面目,這本是尋常生活中的現象。

    詩人卻從此引伸出具有一定普遍意義的哲理:所謂"雷霆之威"對于一個不以個人的生命、浮名為重的人是不起作用的;局外人有時會比局中人更容易看到事物的真相。

    這就是前人認為表現了宋詩特征的理趣。

     蘇詩裡部分鑒賞評論文藝的作品,如《王維吳道子畫》、《孫莘老求墨妙亭詩》、《讀孟郊詩》、《書王主簿所畫折枝》等,表現他以學問為詩、以議論為詩的特殊作風,同時标志北宋時期社會文化所達到的新的高度。

     何處訪吳畫,普門與開元。

    開元有東塔,摩诘留手痕。

    吾觀畫品中,莫如二子尊。

    道子實雄放,浩如海波翻,當其下手風雨快,筆所未到氣已吞。

    亭亭雙林間,彩暈扶桑暾,中有至人談寂滅,悟者悲涕迷者手自扪。

    蠻君鬼伯千萬萬,相排競進頭如鼋。

    摩诘本詩老,佩芷襲芳荪,今觀此壁畫,亦若其詩清且敦。

    抵園弟子盡鶴骨,心如死灰不複溫。

    門前兩叢竹,雪節貫霜根;交柯亂葉動無數,一一皆可尋其源。

    吳生雖妙絕,猶以畫工論;摩诘得之于象外,有如仙翮謝籠樊。

    吾觀二子皆神俊,又于維也斂衽無間言。

     --《王維吳道子畫》 這首詩實際上是替唐代吳、王兩派畫法作了總結,同時表現了作者對藝術的可貴見解:既重視意象的雄放,又要求于象外得事物之妙。

    由于作家在我們面前再現了這兩幅風格截然不同的畫面,并針對這不同的畫境提出他的論點,這就依然使讀者感到詩意盎然。

    散文化、議論化的傾向曾使北宋許多詩人的作品流于淺率無味或生硬晦澀;到蘇轼手裡才以他豐富的生活内容、清新暢達的語言和深厚的文藝修養,基本上糾正了這種流弊。

    趙翼《瓯北詩話》說:"以文為詩,自昌黎始,至東坡益大放阙詞,别開生面,成一代之大觀。

    ......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筆一枝,爽如哀梨,快如并剪,有必達之隐,無難顯之情,此所以繼李杜後為一大家也,而其不如李杜處亦在此。

    "就蘇詩的藝術成就看,這概括是相當準确而全面的。

     蘇詩各體皆工,七言各體尤其擅長。

    比之唐人,他的七律顯得更為明快、動蕩。

    下列二詩可見他成就的一斑。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複計東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

    往日崎岖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

     --《和子由渑池懷舊》 參橫鬥轉欲三更,苦雨終風也解晴。

    雲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餘魯叟乘桴意,粗識軒轅奏樂聲。

    九死南荒吾不恨,茲遊奇絕冠平生。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他詩裡有不少無聊應酬的作品,表現封建文人的共同習氣。

    過分逞才使氣,對詩歌意境的含蓄注意不夠。

    這是他創作上貪多求快帶來的結果。

     蘇轼的詞有更大的藝術創造性,它進一步沖破了晚唐五代以來專寫男女戀情、離愁别緒的舊框子,擴大詞的題材,提高詞的意境,把詩文革新運動擴展到詞的領域裡去,舉凡懷古、感舊、記遊、說理等向來詩人所慣用的題材,他都可以用詞來表達,這就使詞擺脫了僅僅作為樂曲的歌詞而存在的狀态,成為可以獨立發展的新詩體。

    如〈江城子〉《密州出獵》,寫他在射獵中所激發的要為國殺敵立功的壯志。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崗。

    為報傾城随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鬓微霜,又何妨。

    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又如〈浣溪沙〉《徐州石潭謝雨道上作》,寫出了一幅充滿浪漫氣氛的農村生活的圖景,都是他以前詞家的作品裡所少見的。

    下面二首詞是向來認為最能表現他的風格的作品: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绮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别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婵娟。

     --〈水調歌頭〉《丙辰中秋,歡飲達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