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蘇轼
關燈
小
中
大
,完全擺脫了漢賦闆重的句法和齊梁骈俪的作風。
蘇轼自說少年時讀書,每一書分作數次讀,一次隻注意某一方面的問題,如第一次隻注意興亡治亂的問題,第二次隻注意典章文物的問題。
他對曆史上的重要著作都這樣分門别類地掌握了它的内容,當他臨文時不論遇到哪一方面的問題,都可以聯想起他過去的學習心得加以發揮。
他自稱這是"八面受敵"的方法(見《又答王庠書》)(注:此書見《經進東坡文集事略》第四十六卷。
)。
他早年寫的議論文,每提出一種意見,都能聯系古今史實和前人論著,反複加以說明,看出他這方面的工夫。
然而這僅僅是他文章基礎的一個方面,這方面的基礎使他的散文具有豐富的曆史内容,"論古今治亂,不為空言"(見蘇轍《東坡先生墓志銘》),卻還不能說明他的"意之所到,則筆力曲折無不盡意"的藝術特點。
蘇轍說他少年時讀《莊子》,感歎地說:"吾昔有見于中,口不能言,今見莊子,得吾心矣。
"(見《東坡先生墓志銘》)莊子文章表達的自由、聯想的豐富、比喻的恰切,在他是年寫的《中庸論》裡已看出它的影響。
後來他到汴京應試,在《刑賞忠厚之至論》裡說:"當堯之時,臯陶為士,将殺人。
臯陶曰:'殺之',三;堯曰'宥之',三。
"用以說明法官要嚴格執法,而君主要寬厚愛人。
考取後他去谒見主考官歐陽修,歐陽修問他見于何書,他說:"何須出處?"(此據《老學庵筆記》。
蘇轼《上曾兩制書》:"子思孟轲之徒,不見諸侯而耕于野,比闾小吏一呼于其門,則攝衣而從之。
"同樣是出于想當然的。
)當然,在政論文裡虛構曆史事實是不允許的;然而這也正好表現他要求擺脫史書的束縛,更自由更大膽地表達意象的創作精神。
谪官黃州以後,他閱曆更廣,學問的積累更豐富,對現實的體察也較深,使他可以在更其廣闊的境界裡馳騁自由的聯想和曲折無不盡意的筆力,莊子文章對他的影響就更其顯著了。
蘇轼的父親蘇洵,号老泉,著有《嘉右集》,弟弟蘇轍字子由,著有《栾城集》,也以散文著稱,後人合稱三蘇。
蘇洵的散文以議論擅長,《權書》、《衡論》等篇,縱談古今形勢及治國用兵之道,帶有戰國縱橫家的色彩。
《權書》中的《六國》借六國割地事秦諷刺北宋王朝對遼和西夏的屈辱政策,表現作者的愛國思想。
蘇轍的議論文不如父兄,記叙文卻纡徐曲折,饒有情緻,如《黃州快哉亭記》、《武昌九曲亭記》等。
蘇轼說他"汪洋澹泊,有一唱三歎之聲,而其秀傑之氣,終不可沒"(見《答張文潛書》),是善于形容他文章的風格的。
第三節 蘇轼的詩和詞 蘇轼經曆了從仁宗到徽宗的五朝,平生足迹幾乎遍及當時中國的重要州郡,而且遠至西北地區、海南儋耳。
象他的前輩梅堯臣一樣,他把寫詩當作日常的功課,一直堅持到老年。
他多方面向前代詩人李白、杜甫、韓愈等學習,晚年更愛陶詩。
比之散文和詞,蘇詩的題材更廣闊,風格也更多樣。
蘇轼終身從政,重視文學的社會作用。
在他的"論事以諷,庶幾有補于國"(見《東坡先生墓志銘》)的創作思想指導之下,他曾寫出一些反映民間疾苦、譴責官吏貪鄙、關心國家命運的作品。
在《荔枝歎》中,他飽含熱淚控訴了唐玄宗、楊貴妃的罪惡,并懷着"至今欲食林甫肉"的憤怒,抨擊了以人民血汗來"争新買寵"的當朝權貴。
在《許州西湖》中,他指責地方官不顧連年饑荒,還為春遊發動民工開湖,而對于一些比較關心人民疾苦的官吏,則熱烈贊揚。
他贈王慶源詩:"青衫半作霜葉枯,遇民如兒吏如奴,吏民莫作官長看,我是識字耕田夫。
妻啼兒号刺使怒,時有野人來挽須。
拂衣自注'下下考',芋魁飯豆吾豈無。
"出色地描繪了這個做了官還不失農民本色的人物。
他在地方任官時,從儒家勤政愛民的思想出發,作了些對人民有利的事情。
在《元修菜》、《秧馬歌》、《河複》等詩裡表現他對人民生活和生産的關心。
後來屢經貶谪,在艱苦的生活中不得不為衣食而躬耕,從而進一步縮短了他與人民的距離,在谪官海南時和少數民族也相處得較融洽。
"農夫告我言:勿使苗葉昌,君欲富餅餌,要須縱牛羊。
再拜謝苦言,得飽不敢忘"(《東坡》),"華夷兩尊合,醉笑一歡同"(《用過韻冬至與諸生飲酒》),"決舌倘可學,化為黎母民"(《和癸卯歲始春懷古田合》),正是在這些詞句裡表現了詩人可貴的思想感情。
然而蘇轼畢竟是生活在封建社會比較穩定時期的士大夫,他政治觀點裡還有比較保守的一面,因此不能更深刻地反映人民的痛苦,揭露統治階級的罪惡。
他早期寫的部分政治諷刺詩多少反映了新法推行時的流弊,但也有很多誇大失實之處,在政治上起了不良的影響,包括向來為人傳誦的《山村五絕》、《吳中田婦歎》等詩在内。
蘇轼在軍事上主張充實兵力,鞏固邊防,抵抗遼和西夏的侵擾,并認為以金帛賂虜是最下之策。
他的少數詩篇如《和子由苦寒見寄》、《祭常山回小獵》、《陽關曲》等,表現詩人要求為國破敵的雄心。
而在《獲鬼章二十韻》裡,又主張以寬厚的态度對待被俘的西羌首領,并戒邊将的倚勝驕矜,提出了"慎重關西将,奇功勿再要"的忠告,流露了他重視民族團結和關心國家命運的可貴思想。
在蘇詩裡數量最多對後人影響也最大的是許多抒發個人情感和歌詠自然景物的詩篇。
試看他的《遊金山寺》: 我家江水初發源,宦遊直送江入海。
聞道潮頭一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
中泠南畔石盤陀,古來出沒随濤波;試登絕頂望鄉國,江南江北青山多。
羁愁畏晚尋歸楫,山僧苦留看落日:微風萬頃靴紋細,斷霞半空魚尾赤。
是時江月初生魄,二更月落天深黑。
江心似有炬火明,飛焰照山栖鳥驚。
怅然歸卧心莫識,非鬼非人竟何物?江山如此不歸山,江神見怪驚我頑。
我謝江神豈得已,有田不歸如江水。
這是蘇轼因反對新法出任杭州通判經過鎮江金山時寫的。
詩人從天寒的沙痕想起江潮的澎湃,從長江的到海不回暗傷自己的宦遊不歸,給讀者一種深沉而豪邁的感覺。
最後從江心炬火假托為江神的見怪,流露了他對宦遊的厭倦情緒。
他的《有美堂暴
蘇轼自說少年時讀書,每一書分作數次讀,一次隻注意某一方面的問題,如第一次隻注意興亡治亂的問題,第二次隻注意典章文物的問題。
他對曆史上的重要著作都這樣分門别類地掌握了它的内容,當他臨文時不論遇到哪一方面的問題,都可以聯想起他過去的學習心得加以發揮。
他自稱這是"八面受敵"的方法(見《又答王庠書》)(注:此書見《經進東坡文集事略》第四十六卷。
)。
他早年寫的議論文,每提出一種意見,都能聯系古今史實和前人論著,反複加以說明,看出他這方面的工夫。
然而這僅僅是他文章基礎的一個方面,這方面的基礎使他的散文具有豐富的曆史内容,"論古今治亂,不為空言"(見蘇轍《東坡先生墓志銘》),卻還不能說明他的"意之所到,則筆力曲折無不盡意"的藝術特點。
蘇轍說他少年時讀《莊子》,感歎地說:"吾昔有見于中,口不能言,今見莊子,得吾心矣。
"(見《東坡先生墓志銘》)莊子文章表達的自由、聯想的豐富、比喻的恰切,在他是年寫的《中庸論》裡已看出它的影響。
後來他到汴京應試,在《刑賞忠厚之至論》裡說:"當堯之時,臯陶為士,将殺人。
臯陶曰:'殺之',三;堯曰'宥之',三。
"用以說明法官要嚴格執法,而君主要寬厚愛人。
考取後他去谒見主考官歐陽修,歐陽修問他見于何書,他說:"何須出處?"(此據《老學庵筆記》。
蘇轼《上曾兩制書》:"子思孟轲之徒,不見諸侯而耕于野,比闾小吏一呼于其門,則攝衣而從之。
"同樣是出于想當然的。
)當然,在政論文裡虛構曆史事實是不允許的;然而這也正好表現他要求擺脫史書的束縛,更自由更大膽地表達意象的創作精神。
谪官黃州以後,他閱曆更廣,學問的積累更豐富,對現實的體察也較深,使他可以在更其廣闊的境界裡馳騁自由的聯想和曲折無不盡意的筆力,莊子文章對他的影響就更其顯著了。
蘇轼的父親蘇洵,号老泉,著有《嘉右集》,弟弟蘇轍字子由,著有《栾城集》,也以散文著稱,後人合稱三蘇。
蘇洵的散文以議論擅長,《權書》、《衡論》等篇,縱談古今形勢及治國用兵之道,帶有戰國縱橫家的色彩。
《權書》中的《六國》借六國割地事秦諷刺北宋王朝對遼和西夏的屈辱政策,表現作者的愛國思想。
蘇轍的議論文不如父兄,記叙文卻纡徐曲折,饒有情緻,如《黃州快哉亭記》、《武昌九曲亭記》等。
蘇轼說他"汪洋澹泊,有一唱三歎之聲,而其秀傑之氣,終不可沒"(見《答張文潛書》),是善于形容他文章的風格的。
第三節 蘇轼的詩和詞 蘇轼經曆了從仁宗到徽宗的五朝,平生足迹幾乎遍及當時中國的重要州郡,而且遠至西北地區、海南儋耳。
象他的前輩梅堯臣一樣,他把寫詩當作日常的功課,一直堅持到老年。
他多方面向前代詩人李白、杜甫、韓愈等學習,晚年更愛陶詩。
比之散文和詞,蘇詩的題材更廣闊,風格也更多樣。
蘇轼終身從政,重視文學的社會作用。
在他的"論事以諷,庶幾有補于國"(見《東坡先生墓志銘》)的創作思想指導之下,他曾寫出一些反映民間疾苦、譴責官吏貪鄙、關心國家命運的作品。
在《荔枝歎》中,他飽含熱淚控訴了唐玄宗、楊貴妃的罪惡,并懷着"至今欲食林甫肉"的憤怒,抨擊了以人民血汗來"争新買寵"的當朝權貴。
在《許州西湖》中,他指責地方官不顧連年饑荒,還為春遊發動民工開湖,而對于一些比較關心人民疾苦的官吏,則熱烈贊揚。
他贈王慶源詩:"青衫半作霜葉枯,遇民如兒吏如奴,吏民莫作官長看,我是識字耕田夫。
妻啼兒号刺使怒,時有野人來挽須。
拂衣自注'下下考',芋魁飯豆吾豈無。
"出色地描繪了這個做了官還不失農民本色的人物。
他在地方任官時,從儒家勤政愛民的思想出發,作了些對人民有利的事情。
在《元修菜》、《秧馬歌》、《河複》等詩裡表現他對人民生活和生産的關心。
後來屢經貶谪,在艱苦的生活中不得不為衣食而躬耕,從而進一步縮短了他與人民的距離,在谪官海南時和少數民族也相處得較融洽。
"農夫告我言:勿使苗葉昌,君欲富餅餌,要須縱牛羊。
再拜謝苦言,得飽不敢忘"(《東坡》),"華夷兩尊合,醉笑一歡同"(《用過韻冬至與諸生飲酒》),"決舌倘可學,化為黎母民"(《和癸卯歲始春懷古田合》),正是在這些詞句裡表現了詩人可貴的思想感情。
然而蘇轼畢竟是生活在封建社會比較穩定時期的士大夫,他政治觀點裡還有比較保守的一面,因此不能更深刻地反映人民的痛苦,揭露統治階級的罪惡。
他早期寫的部分政治諷刺詩多少反映了新法推行時的流弊,但也有很多誇大失實之處,在政治上起了不良的影響,包括向來為人傳誦的《山村五絕》、《吳中田婦歎》等詩在内。
蘇轼在軍事上主張充實兵力,鞏固邊防,抵抗遼和西夏的侵擾,并認為以金帛賂虜是最下之策。
他的少數詩篇如《和子由苦寒見寄》、《祭常山回小獵》、《陽關曲》等,表現詩人要求為國破敵的雄心。
而在《獲鬼章二十韻》裡,又主張以寬厚的态度對待被俘的西羌首領,并戒邊将的倚勝驕矜,提出了"慎重關西将,奇功勿再要"的忠告,流露了他重視民族團結和關心國家命運的可貴思想。
在蘇詩裡數量最多對後人影響也最大的是許多抒發個人情感和歌詠自然景物的詩篇。
試看他的《遊金山寺》: 我家江水初發源,宦遊直送江入海。
聞道潮頭一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
中泠南畔石盤陀,古來出沒随濤波;試登絕頂望鄉國,江南江北青山多。
羁愁畏晚尋歸楫,山僧苦留看落日:微風萬頃靴紋細,斷霞半空魚尾赤。
是時江月初生魄,二更月落天深黑。
江心似有炬火明,飛焰照山栖鳥驚。
怅然歸卧心莫識,非鬼非人竟何物?江山如此不歸山,江神見怪驚我頑。
我謝江神豈得已,有田不歸如江水。
這是蘇轼因反對新法出任杭州通判經過鎮江金山時寫的。
詩人從天寒的沙痕想起江潮的澎湃,從長江的到海不回暗傷自己的宦遊不歸,給讀者一種深沉而豪邁的感覺。
最後從江心炬火假托為江神的見怪,流露了他對宦遊的厭倦情緒。
他的《有美堂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