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北宋詩文革新運動

關燈
為多。

    這些作品,大都針對時弊,根據深刻的分析,提出明确的主張,具有極強的說明力量。

    如《本朝百年無事答子》,通過對北宋百年來政治情況的分析批評,指出"大有為之時,正在今日",希望神宗在政治上能夠有所建樹,表現了他對現實形勢的關心和剛毅果斷的政治家風度。

    《答司馬谏議書》,剖析司馬光對新法的指責,言簡意赅,措詞委婉而堅決,表現了他堅持原則的政治态度。

    又如《讀孟嘗君傳》,根據對曆史實際的分析,指出雞鳴狗盜之徒出其門正是不能得士的明證,駁斥了孟嘗君善養士的傳統觀念。

    王安石的散文比較重視理論的說服力,較少注意醞釀氣氛,描摩物象,從感情上打動讀者,因此他的散文一般立意超卓,具有較強的概括力與邏輯性,語言簡練樸素。

    這是他的文學主張實踐的結果。

     王安石的詩也和散文一樣,具有充實的政治内容,傾向性十分鮮明。

    在他長期作地方官時,就有不少詩篇,表現出對人民的同情,對社會前途的憂慮,以及對傳統思想的反抗,充分抒發了他遠大的政治抱負和積極的人生态度。

    如《河北民》一首: 河北民,生近二邊長苦辛。

    家家養子學耕織,輸與官家事夷狄。

    今年大旱千裡赤,州縣仍催給河役。

    老小相攜來就南,南人豐年自無食。

    悲愁白日天地昏,路旁過者無顔色。

    汝生不及貞觀中,鬥粟數錢無兵戎。

     寫統治者搜刮人民的血汗,輸送敵國,以緻地無問南北,年無論豐歉,人民一樣地陷入流離轉徒和"無食"的絕境。

    其他如《兼并》、《收鹽》、《感事》、《發廪》、《省兵》等也都表現了詩人關切民生疾苦、主張改革弊政的進步理想。

     王安石對北宋統治者在遼和西夏的威脅面前麻痹苟安,深感不滿,不少詩篇表達了這種思想。

    如《陰山畫虎圖》: 陰山健兒鞭空急,走勢能追北風及。

    逶迤一虎出馬前,白羽橫穿更人立。

    回旗倒戟四邊動,抽矢當前放蹄入。

    爪牙蹭蹬不得施,責上流丹看來濕。

    胡天朔漠殺氣高,煙雲萬裡埋弓刀。

    穹廬無工可貌此,漢使自解丹青色。

    堂上絹素開欲裂,一見猶能動毛發。

    低徊使我思古人,此地抟兵走戎羯。

    禽逃獸遁亦蕭然,豈若封疆今晏眠?契丹弋獵漢耕作,飛将自老南山邊,還能射虎随少年? 從陰山健兒的射虎,聯想到古代将士們曾在這裡擊敗過入侵的敵人,使邊疆平靜無事,對比當時"胡天朔漠殺氣高"的形勢,批判北宋統治者的不修邊備,表現他對國家前途的深憂。

    《同昌叔賦雁奴》、《白溝行》等,表現了同樣的主題思想。

     王安石有不少詠史或懷古的詩篇,也大都寄托了他遠大的政治抱負和批判精神。

    如《商鞅》、《範增》、《張良》等篇,往往以"尺幅千裡"的手法,通過對曆史人物的景仰,抒發了自己的政治感情。

    在《杜甫畫像》中,不僅高度評價了杜詩的豐富性和創造性,更表明了對杜甫同情廣大人民的精神的繼承:"甯令吾廬獨破受凍死,不忍四海赤子寒飕飕!"最著名的是《明妃曲二首》,現舉第一首如下: 明妃初出漢宮時,淚濕春風鬓腳垂。

    低徊顧影無顔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歸來卻怪丹青手,入眼平生未曾有。

    意态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

    一去心知更不歸,可憐著盡漢宮衣。

    寄聲欲問塞南事,隻有年年鴻雁飛。

    家人萬裡傳消息,好在氈城莫相憶。

    君不見,咫尺長門閉阿嬌,人生失意無南北。

     這首詩一掃曆代詩人寫王昭君留戀君恩、怨而不怒的傳統見解,有極大的獨創性。

    詩人隻從側面落筆,勾畫了古今豔傳的絕代佳人的形象,以及她獨去異域、懷念故國的凄苦無告的心情。

    更深刻的是、詩人在結韻裡道出了在階級社會中普遍存在的婦女受壓迫、被蹂躏的不合理的現實;同時流露了他懷才不遇的心情。

    因此引起了當時詩壇的廣泛興趣,歐陽修、梅堯臣、劉敞等都寫了和篇。

     王安石晚年罷相隐居以後,生活和心情的變化,引起了詩風的變化,創作了較多的描寫湖光山色的小詩,也更多地注意對詩歌藝術的錘煉。

    名作很多,如: 茅檐常掃淨無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護田将綠繞,兩山排達送青來。

     --《書湖陰先生壁》 江北秋陰一半開,曉雲含雨卻低回。

    青山缭繞疑無路,忽見千帆隐映來。

     --《江上》 京口瓜洲一水間,锺山隻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泊船瓜洲》 這些小詩新穎别緻,煉字煉句,妥貼自然,藝術上确實比早年更成熟了。

    雖然他有時也還寫《楚山》、《示永慶院秀老》一類流露"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心情的詩篇,但總的看來,他往年詩中所洋溢的那種政治熱情,這時是大大減退了。

     王安石詩文的大量創作和獨特的風格,對掃蕩西昆體的殘餘影響有很大的功績,對宋詩的發展也起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他有一部分詩,喜造硬語、押險韻,對後來也有不良影響。

     王安石的友人王令(1032-1059),字逢原,廣陵(江蘇揚州)人。

    他是一個有理想有才華的優秀詩人。

    可惜才高命短,未能施展他的抱負。

    他留下的詩篇,大都表露了他對當時黑暗現實的不滿和自己的遠大抱負,具有強烈的現實主義精神。

    如《夢蝗》: ......嘗聞爾人中,貴賤等第殊。

    雍雍材能官,雅雅仁義儒。

    脫剝虎豹皮,假借堯舜趨。

    齒牙隐針錐,腹腸包蟲蛆。

    開口有福威,頤指轉賞誅;四海應呼吸,千裡随卷舒。

    割剝赤子身,飲血肥皮膚。

    噬啖善人黨,嚼口不肯吐。

    連床列竽笙,别屋閑嫔姝。

    一身萬椽家,一口千倉儲。

    ......貧者無室廬,父子一席居。

    賤者餓無食,妻子相對籲。

    貴賤雖雲異,其類同一初。

    此固人食人,爾責反舍且!我類蝗自名,所食況有餘;吳饑可食越,齊饑食魯邾。

    吾害尚可逃,爾害死不除;而作疾我詩,子言得無迂! 詩人以鋒利的筆觸,剝掉了達官貴人們"仁義儒"、"堯舜趨"的外衣,顯露了他們"虎豹身"、"蟲蛆腹"的原形。

    指出剝削階級搜刮民脂民膏,實比蝗蟲更為殘酷可恨!此外如《原蝗》、《良農》、《餓者行》等詩,也各從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表現了他對貧苦人民的同情和對豪門的無比憎恨。

     面對黑暗的現實,王令在《感憤》一詩中表現了改變這種現實社會的宏願:"未甘身世成虛老,待見天心卻太平。

    ......燕然未勒胡雛在,不信我無萬古名!"他的自信心是這樣的強,愛國的激情和救世的熱忱是這樣的昂揚! 王令的詩,無論叙事抒情,都具有開闊而雄健的特色,确如他自己所說那樣:"浩歌不敢兒女聲。

    "他有一些詩,想象奇特,具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采,例如《暑旱苦熱》: 清風無力屠得熱,落日着翅飛上山。

    人固已懼江海竭,天豈不惜河漢幹?昆侖之高有積雪,蓬萊之遠常遺寒。

    不能手提天下往,何忍身去遊其間。

     這種雄偉的氣魄,闊大的氣象,在宋人詩中是極其難得的。

    雖然由于他受韓愈、盧同詩的影響,有些作品不免生硬粗糙,但仍不失為一個具有自己特色的優秀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