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北宋詩文革新運動

關燈
實意義,在寫作上也顯示了歐文的語言婉轉流暢和筆端富有感情的特點。

     歐陽修的散文,無論狀物寫景,叙事懷人,都顯得搖曳生姿,具有較強的感人力量。

    如《釋秘演詩集序》、《泷岡阡表》等。

    《醉翁亭記》寫滁州山間朝暮變化,四時不同的景色以及滁人和自己在山間的遊樂,層次曆落分明,語言自然流暢,表達了擺脫約束、從容委婉的情緻。

    他的《秋聲賦》,用散文的筆調,通過多種譬喻,描摹無形的秋聲,烘托出變态百端的秋天景象,一變向來一般辭賦凝重闆滞、略無生氣的面貌,表現了他在藝術上的獨創性。

     歐陽修的散文雖以學習韓愈相标榜,風格實各不相同。

    如果說,韓愈的文章如波濤洶湧的長江大河,那麼歐陽修的文章就恰象澄淨潋滟的陂塘。

    韓文滔滔雄辯,歐文娓娓而談;韓文沉著痛快,歐文委婉含蓄。

    他繼承并發展了韓愈文從字順的正确作法,而避免了韓愈尚奇好異的作風。

    他叙事簡括有法,而議論迂徐有緻;章法曲折變化,而語句圓融輕快,略無滞澀窘迫之感。

    又注意語氣的輕重和聲調的諧和。

    歐陽修在散文方面的成就,作為當時文學革新運動的領袖,是毫無愧色的。

     歐陽修也是當時的重要詩人。

    他有部分作品,反映人民的痛苦生活,現實意義較強。

    如《食糟民》把"日飲官酒誠可樂"的官吏與"釜無糜粥度冬春"的貧民對比,并對"我飲酒,爾食糟"的不合理,深深感到内心不安。

    他的《答揚子靜兩長句》,指出統治階級的殘酷剝削,貴族王公的享樂,是人民生活貧困的直接原因。

    其他如《明妃曲和王介甫》、《再和明妃曲》,借王昭君的傳說故事,同情婦女的命運,也譴責了昏庸誤國的統治者。

    歐陽修詩中較多的是抒寫個人生活情緒以及親朋間題贈應和的作品。

    這類作品,一般思想内容較為貧弱,在比較平直的抒情寫景之中,往往憑借一聯半句,集中地表現了新穎的意境。

    如《黃溪夜泊》中的"萬樹蒼煙三峽暗,滿川明月一猿哀";《春日西湖寄謝法曹歌》中的"雪消門外千山綠,花發江邊二月晴"等都是。

     歐陽修詩也是學習韓愈的。

    前人已經指出他有些設想奇怪的詩,如《淩溪大石》、《石篆》、《紫石硯屏歌》等,都是模仿韓愈的《赤藤杖歌》(見陳善《扪虱新話》下集)。

    但一般地說,歐陽修詩吸收韓愈的議論化、散文化的特點,而又避免了韓詩的造語險怪和生僻,因此他的詩語言自然流暢,無韓詩艱澀拗口之弊,風格清新而不流于柔靡。

    有些詩因說理過多,缺乏生動的形象,不免乏味。

    歐陽修的詩歌成就雖遠不能和散文相比,但它們清新自然的風格,對掃除西昆派的浮豔詩風,仍有其良好的作用。

     當時政治上改革派的中心人物、為歐陽修所欽佩和擁護的範仲淹(989-1052),字希文,蘇州吳縣人,在古文創作上也有其一定的成就。

    他的古文,一般富于政治内容。

    政論文如《上執政書》等,表現了愛國愛民的政治态度。

    著名的《嶽陽樓記》,描寫了洞庭景色的陰晴變化引起登臨者或悲或喜的不同情緒,歸結到"古仁人之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而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為己任,更表現了博大堅貞的政治抱負。

     比歐陽修較早作古文的尹洙(1002-1047),字師魯,洛陽人,對歐陽修棄骈文作古文有一定的啟發和影響。

    歐陽修謂"師魯為文章,簡而有法"(《尹師魯墓志銘》);範仲淹亦稱"其文謹嚴,辭約而理精"(《尹師魯河南集序》)。

    所作多章奏記序,一般質樸無文,成就不高。

    歐陽修非常推崇的石介(1005-1045),字守道,兖州奉符(山東泰安)人,是反對西昆派的一員猛将。

    他的《怪說》中攻擊楊億"窮妍極态,綴風月,弄花草,淫巧侈麗,浮華纂組;元锼聖人之經,破碎聖人之意,離析聖人之言,蠹傷聖人之道":是聲讨西昆派的一篇檄文。

    他希望與"三二同志,極力排斥之,不使害于道"(《上範思遠書》)。

    但他強調文道的合一,而誤以為文和道就是一個東西,立論和柳開相似,而道學氣更甚,在古文創作上亦無甚成就。

     由于歐陽修的延譽獎引而身登仕籍的曾鞏(1019-1083),字子固,江西南豐人,是歐陽修詩文革新運動的積極支持者。

    他自稱"迂闊",儒學正統氣味較重。

    所為古文被認為"本原六經,斟酌于司馬遷韓愈"(《宋史》本傳)。

    實際他既沒有司馬遷對曆史人物的批判态度,也很少有韓愈那種針對現實鳴其不平的精神,因此他的作品一般以"古雅"或"平正"見稱,而缺乏新鮮感或現實感。

    曾鞏的文名在當時僅次于歐陽修,風格也和歐陽修相近。

    叙事議論,委曲周詳,詞不迫切,而思緻明晰。

    如《寄歐陽舍人書》、《越州趙公救災記》等,都表現了這樣的特點。

    但由于缺乏現實内容,他的成就遠不及歐陽修。

     第三節 梅堯臣與蘇舜欽 梅堯臣(1002-1060),字聖俞,宣州宣城(安徽宣城)人。

    他隻作過主簿、縣令等小官,一生窮困不得志。

    詩很著名,尤為歐陽修所稱賞。

    他們互相唱和,并以韓孟自況。

    歐陽修認為梅堯臣詩的成就是和他的貧困生活有密切關系的,所謂"非詩之能窮人,殆窮者而後工也"(《梅聖俞詩集序》)。

    梅堯臣也曾經自稱"囊橐無嫌貧似舊,風騷有喜句多新"(《詩癖》)。

    官小家貧,使他接近苦難的人民,看到廣闊的現實,這是他的詩所以能工的根本原因。

     梅堯臣認為詩是"因事有所激,因物興以通"而産生的;"國風"是要使下情上達,"雅頌"也要有所刺美,表現了現實主義觀點。

    他憤慨當時"煙雲寫形象,葩卉詠青紅"的浮豔詩風,使詩僅僅成為一種遊戲的技藝(《答韓三子華......見贈述詩》)。

    他的詩不僅在内容上接觸到現實社會生活,具有較強的人民性,作風也是和西昆派對立的。

    在《田家語》中,詩人對于人民所遭受的賦稅、徭役、天災、人禍等等迫害,提出悲憤的控訴。

    又如《汝墳貧女》: 汝墳貧家女,行哭聲凄怆。

    自言有老父,孤獨無丁壯。

    郡吏來何暴,縣官不敢抗。

    督遣勿稽留,龍锺去攜杖。

    勤勤囑四鄰,幸願相依傍。

    适聞闾裡歸,問訊疑猶強。

    果然寒雨中,僵死壤河上。

    弱質無以托,橫屍無以葬。

    生女不如男,雖存何所當。

    拊膺呼蒼天,生死将奈向! 詩題下自注說:"時再點弓手,老幼俱集。

    大雨甚寒,道死百餘人,自壤河至昆陽老牛陂,僵屍相繼。

    "詩人描繪了汝墳貧女的悲慘遭遇,指斥了統治者的無情和殘暴。

    《小村》一詩更形象地寫出了農村的荒涼景象和農民的困苦生活: 淮闊洲多忽有村,棘籬疏敗謾為門。

    寒雞得食自呼伴,老叟無衣猶抱孫。

    野艇鳥翹唯斷纜,枯桑水齧隻危根。

    嗟哉生計一如此,謬入王民版籍論。

     其他如《陶者》:"陶盡門前土,屋上無片瓦。

    十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