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晚唐文學
關燈
小
中
大
義軍。
僖宗廣明元年(880),黃巢入長安稱帝,他做了翰林學士。
八八三年,黃巢兵敗退出長安,他很可能就死在這一年。
皮日休的富于思想性的詩和散文都是在舉進士之前寫的。
收在鹹通七年自編的《皮子文薮》裡。
在詩歌方面,他最推崇李白、杜甫和白居易,他的文學主張受白居易的影響尤深。
《文薮序》說他自己的散文作品"皆上剝遠非,下補近失,非空言也"。
《桃花賦序》也說"非有所諷,辄抑而不發"。
在《正樂府十篇》的小序裡,他更明确地強調樂府詩的政治作用:"樂府,蓋古聖王采天下之詩,欲以知國之利病,民之休戚者也。
......詩之美也,聞之足以觀乎功;詩之刺也,聞之足以戒乎政。
"又說:"今之所謂樂府者,唯以魏晉之侈麗,梁陳之浮豔,謂之樂府,真不然矣。
"所有這些,顯然是白居易現實主義詩歌理論的繼續,和漢樂府民歌"緣事而發"的精神也是一脈相承的。
《文薮》的詩文便是他這種文學主張的實踐。
《正樂府十篇》和《三羞詩》深刻地反映了農民大起義前夕極端黑暗的社會面貌,是皮日休現實主義詩歌的代表作品。
在《三羞詩》中,他描寫了淮右蝗旱,民多饑餓的慘象:"夫婦相顧已,棄卻抱中兒。
......兒童齧草根,倚桑空羸羸。
斑白死路旁,枕土皆離離。
"并沉痛地指出:"厲能去人愛,荒能奪人慈。
"(其三)同時,他還痛斥了軍閥的貪暴:"軍庸滿天下,戰将多金玉。
刮得齊民癰,分為猛士祿。
"(其二)《正樂府》中的《卒妻怨》、《貪官怨》、《農夫謠》、《哀隴民》,對官吏貪暴、戰争災禍和農民被剝削的痛苦更作了全面的反映。
而《橡媪歎》寫得尤其深刻動人: 秋深橡子熟,散落榛蕪崗。
伛偻黃發媪,拾之踐晨霜。
移時始盈掬,盡日方滿筐。
幾曝複幾蒸,用作三冬糧。
山前有熟稻,紫穗襲人香。
細獲又精舂,粒粒如玉當。
持之納于官,私室無倉廂。
如何一石餘,隻作五鬥量!狡吏不畏刑,貪官不避贓。
農時作私債,農畢歸官倉。
自冬乃于春,橡實诳饑腸。
吾聞田成子,詐仁猶自王。
籲嗟逢橡媪,不覺淚沾裳。
這裡,橡媪的形象和她的遭遇,可以看做是封建社會裡農民悲慘命運的縮影。
他們不僅要忍受地主的高利貸盤剝,而且最終還難逃貪官明目張膽的掠奪。
皮日休的現實主義詩篇差不多全收在《皮子文薮》裡,其它三百餘篇,則多數是舉進士以後和陸龜蒙唱和之作,缺乏現實性。
值得注意的是《汴河懷古》其二: 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裡賴通波。
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
在批判隋炀帝開運河的主觀動機的同時,也不抹殺他在客觀上所起的積極作用,并把這個曆史上有名的暴君和治水的大禹相比,是很有見地,也很有膽量的。
皮日休在散文方面,最推崇韓愈,繼承并發揚了韓愈所倡導的古文運動的精神。
他的許多小品文,具有比他的詩更為強烈的戰鬥性。
往往是托古諷今,三言兩語,一針見血。
如《鹿門隐書》: 古之殺人也,怒;今之殺人也,笑。
古之置吏也,将以逐盜;今之置吏也,将以為盜。
古之官人也,以天下為己累,故己憂之;今之官人也,以己為天下累,故人憂之。
在《讀司馬法》中,他更揭露了曆代所謂開國之君的兇殘面目:"古之取天下也,以民心;今之取天下也,以民命。
"因此,在皮日休看來,皇帝并不是什麼神聖不可侵犯的東西;如果他是暴君,老百姓就可以将他處死并滅族。
《原謗》說:"嗚呼!堯舜大聖也,民且謗之;後之王天下者,有不為堯舜之行者,則民扼其吭,揪其首,辱而逐之,折而族之,不為甚矣。
"這樣光輝的思想,很鮮明地反映了大起義前夕農民激烈的反抗情緒。
聶夷中(837-?),字坦之,河東(今山西永濟)人。
他出身貧寒,曾"奮身草澤,備嘗辛楚"(《唐才子傳》)。
鹹通十二年(871)成進士後,在長安仍過着"在京如在道,日日先雞起"的奔走衣食的生活,最後,才做了華陰縣尉。
這種生活經曆,使他對農民的疾苦和貴族的豪華都有較深切的了解。
而這也就構成了他的詩的兩大主題:一是諷刺貴遊公子。
這可以《公子家》為代表: 種花滿西園,花發青樓道。
花下一禾生,去之為惡草。
這班公子們就是這樣"五谷不分"和"不知稼穑之艱難"的。
在《公子行》二首中,還諷刺了他們的無知和橫行霸道:"一行書不讀,身封萬戶侯。
""騎馬踏殺人,街吏不敢诘。
"另一主題是同情農民的痛苦。
在這方面,他的《傷田家》可以和李紳的《憫農詩》并傳千古; 二月賣新絲,五月粜新谷。
醫得眼前瘡,剜卻心頭肉。
我願君王心,化作光明燭。
不照绮羅筵,隻照逃亡屋。
前四句先寫農民"賣青"度日的痛苦境況,接着用"醫得眼前瘡,剜卻心頭肉"來比喻,既形象,又恰切,遂成千古傳誦的名句。
後四句雖然流露了對君王的幻想,但主要還是對昏君的諷刺和教訓。
作者用"绮羅筵"和"逃亡屋"作鮮明的對比,更增強了詩的藝術力量。
又如《田家》: 父耕原上田,子屬山下荒。
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倉。
一邊是辛苦的勞動,一邊是無厭的剝削,但更不道破,而寓諷刺于叙事之中,顯得更為冷峭有力。
聶夷中的詩現隻存三十七首,但其中用樂府古題和自創新題的竟有十幾首,可見他确是一個有意識地寫樂府詩的作家。
杜荀鶴(846-907),字彥之,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埭)人。
他出身寒微,嘗自謂"天地最窮人"。
四十六歲舉進士,曾為宣州田君的從事。
唐亡,依朱溫,為翰林學士,但隻五天便死了。
現存《唐風集》是他親自編定的。
杜荀鶴很有政治抱負,他說:"男兒出門志,不獨為身謀。
"(《秋宿山館》)又說:"共有人間事,須懷濟物情。
"(《與友對酒飲》)他的文學主張和白居易很接近,如《自叙》詩:"詩旨未能忘救物,世情奈值不容真。
"又《秋日山中》詩:"言論關時務,篇章見國風。
"因此,他的詩能夠相當廣泛地反映唐末的黑暗現實和人民的災難。
八八年,黃巢起義軍占領長安,唐僖宗逃往四川,這時各處地方軍閥不僅沒有接受教訓,反而趁火打劫,屠殺人民。
對此,詩人在《旅泊遇郡中叛亂示同志》一詩中作了盡情的揭露: 握手相看誰敢言,軍家刀劍在腰邊。
遍搜寶貨無藏處,亂殺平人不怕天。
古寺拆為修寨木,荒墳開作瓦城磚。
郡侯逐出渾閑事,正是銮輿幸蜀年。
他更多的詩是描寫農民的悲慘命運,如《山中寡婦》: 夫因
僖宗廣明元年(880),黃巢入長安稱帝,他做了翰林學士。
八八三年,黃巢兵敗退出長安,他很可能就死在這一年。
皮日休的富于思想性的詩和散文都是在舉進士之前寫的。
收在鹹通七年自編的《皮子文薮》裡。
在詩歌方面,他最推崇李白、杜甫和白居易,他的文學主張受白居易的影響尤深。
《文薮序》說他自己的散文作品"皆上剝遠非,下補近失,非空言也"。
《桃花賦序》也說"非有所諷,辄抑而不發"。
在《正樂府十篇》的小序裡,他更明确地強調樂府詩的政治作用:"樂府,蓋古聖王采天下之詩,欲以知國之利病,民之休戚者也。
......詩之美也,聞之足以觀乎功;詩之刺也,聞之足以戒乎政。
"又說:"今之所謂樂府者,唯以魏晉之侈麗,梁陳之浮豔,謂之樂府,真不然矣。
"所有這些,顯然是白居易現實主義詩歌理論的繼續,和漢樂府民歌"緣事而發"的精神也是一脈相承的。
《文薮》的詩文便是他這種文學主張的實踐。
《正樂府十篇》和《三羞詩》深刻地反映了農民大起義前夕極端黑暗的社會面貌,是皮日休現實主義詩歌的代表作品。
在《三羞詩》中,他描寫了淮右蝗旱,民多饑餓的慘象:"夫婦相顧已,棄卻抱中兒。
......兒童齧草根,倚桑空羸羸。
斑白死路旁,枕土皆離離。
"并沉痛地指出:"厲能去人愛,荒能奪人慈。
"(其三)同時,他還痛斥了軍閥的貪暴:"軍庸滿天下,戰将多金玉。
刮得齊民癰,分為猛士祿。
"(其二)《正樂府》中的《卒妻怨》、《貪官怨》、《農夫謠》、《哀隴民》,對官吏貪暴、戰争災禍和農民被剝削的痛苦更作了全面的反映。
而《橡媪歎》寫得尤其深刻動人: 秋深橡子熟,散落榛蕪崗。
伛偻黃發媪,拾之踐晨霜。
移時始盈掬,盡日方滿筐。
幾曝複幾蒸,用作三冬糧。
山前有熟稻,紫穗襲人香。
細獲又精舂,粒粒如玉當。
持之納于官,私室無倉廂。
如何一石餘,隻作五鬥量!狡吏不畏刑,貪官不避贓。
農時作私債,農畢歸官倉。
自冬乃于春,橡實诳饑腸。
吾聞田成子,詐仁猶自王。
籲嗟逢橡媪,不覺淚沾裳。
這裡,橡媪的形象和她的遭遇,可以看做是封建社會裡農民悲慘命運的縮影。
他們不僅要忍受地主的高利貸盤剝,而且最終還難逃貪官明目張膽的掠奪。
皮日休的現實主義詩篇差不多全收在《皮子文薮》裡,其它三百餘篇,則多數是舉進士以後和陸龜蒙唱和之作,缺乏現實性。
值得注意的是《汴河懷古》其二: 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裡賴通波。
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
在批判隋炀帝開運河的主觀動機的同時,也不抹殺他在客觀上所起的積極作用,并把這個曆史上有名的暴君和治水的大禹相比,是很有見地,也很有膽量的。
皮日休在散文方面,最推崇韓愈,繼承并發揚了韓愈所倡導的古文運動的精神。
他的許多小品文,具有比他的詩更為強烈的戰鬥性。
往往是托古諷今,三言兩語,一針見血。
如《鹿門隐書》: 古之殺人也,怒;今之殺人也,笑。
古之置吏也,将以逐盜;今之置吏也,将以為盜。
古之官人也,以天下為己累,故己憂之;今之官人也,以己為天下累,故人憂之。
在《讀司馬法》中,他更揭露了曆代所謂開國之君的兇殘面目:"古之取天下也,以民心;今之取天下也,以民命。
"因此,在皮日休看來,皇帝并不是什麼神聖不可侵犯的東西;如果他是暴君,老百姓就可以将他處死并滅族。
《原謗》說:"嗚呼!堯舜大聖也,民且謗之;後之王天下者,有不為堯舜之行者,則民扼其吭,揪其首,辱而逐之,折而族之,不為甚矣。
"這樣光輝的思想,很鮮明地反映了大起義前夕農民激烈的反抗情緒。
聶夷中(837-?),字坦之,河東(今山西永濟)人。
他出身貧寒,曾"奮身草澤,備嘗辛楚"(《唐才子傳》)。
鹹通十二年(871)成進士後,在長安仍過着"在京如在道,日日先雞起"的奔走衣食的生活,最後,才做了華陰縣尉。
這種生活經曆,使他對農民的疾苦和貴族的豪華都有較深切的了解。
而這也就構成了他的詩的兩大主題:一是諷刺貴遊公子。
這可以《公子家》為代表: 種花滿西園,花發青樓道。
花下一禾生,去之為惡草。
這班公子們就是這樣"五谷不分"和"不知稼穑之艱難"的。
在《公子行》二首中,還諷刺了他們的無知和橫行霸道:"一行書不讀,身封萬戶侯。
""騎馬踏殺人,街吏不敢诘。
"另一主題是同情農民的痛苦。
在這方面,他的《傷田家》可以和李紳的《憫農詩》并傳千古; 二月賣新絲,五月粜新谷。
醫得眼前瘡,剜卻心頭肉。
我願君王心,化作光明燭。
不照绮羅筵,隻照逃亡屋。
前四句先寫農民"賣青"度日的痛苦境況,接着用"醫得眼前瘡,剜卻心頭肉"來比喻,既形象,又恰切,遂成千古傳誦的名句。
後四句雖然流露了對君王的幻想,但主要還是對昏君的諷刺和教訓。
作者用"绮羅筵"和"逃亡屋"作鮮明的對比,更增強了詩的藝術力量。
又如《田家》: 父耕原上田,子屬山下荒。
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倉。
一邊是辛苦的勞動,一邊是無厭的剝削,但更不道破,而寓諷刺于叙事之中,顯得更為冷峭有力。
聶夷中的詩現隻存三十七首,但其中用樂府古題和自創新題的竟有十幾首,可見他确是一個有意識地寫樂府詩的作家。
杜荀鶴(846-907),字彥之,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埭)人。
他出身寒微,嘗自謂"天地最窮人"。
四十六歲舉進士,曾為宣州田君的從事。
唐亡,依朱溫,為翰林學士,但隻五天便死了。
現存《唐風集》是他親自編定的。
杜荀鶴很有政治抱負,他說:"男兒出門志,不獨為身謀。
"(《秋宿山館》)又說:"共有人間事,須懷濟物情。
"(《與友對酒飲》)他的文學主張和白居易很接近,如《自叙》詩:"詩旨未能忘救物,世情奈值不容真。
"又《秋日山中》詩:"言論關時務,篇章見國風。
"因此,他的詩能夠相當廣泛地反映唐末的黑暗現實和人民的災難。
八八年,黃巢起義軍占領長安,唐僖宗逃往四川,這時各處地方軍閥不僅沒有接受教訓,反而趁火打劫,屠殺人民。
對此,詩人在《旅泊遇郡中叛亂示同志》一詩中作了盡情的揭露: 握手相看誰敢言,軍家刀劍在腰邊。
遍搜寶貨無藏處,亂殺平人不怕天。
古寺拆為修寨木,荒墳開作瓦城磚。
郡侯逐出渾閑事,正是銮輿幸蜀年。
他更多的詩是描寫農民的悲慘命運,如《山中寡婦》: 夫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