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晚唐文學
關燈
小
中
大
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發焦。
桑柘廢來猶納稅,田園荒後尚征苗。
時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帶葉燒。
任是深山更深處,也應無計避征徭! 在《亂後逢村叟》中也可以看到這種沉痛的描述: 八十衰翁住破村,村中何事不傷魂。
因供寨木無桑柘,為點鄉兵絕子孫。
還似平甯征賦稅,未嘗州縣略安存。
至今雞犬皆星散,日落前山獨倚門。
詩人對人民的同情和對那些軍閥官吏的憎恨,表現得最集中、最鮮明,也最有力的,是他那首《再經胡城縣》的七言絕句: 去歲曾經此縣城,縣民無口不冤聲。
今來縣宰加朱绂,便是生靈血染成! 在《題所居村舍》中,他更反映了這種現象的普遍性:"如此數州誰會得?殺民将盡更邀勳!" 杜荀鶴專攻近體,所作三百多首詩,沒有一篇古體。
在近體中,又以七言律詩為最多,也寫得比較好。
雖然在藝術上不夠錘煉精密,但他不用典故,不堆砌詞藻,而是把律詩的聲律對偶和淺近通俗的語言結合起來,平易委婉,如話家常,可以說是律詩的通俗化。
杜荀鶴雖然沒有沿用樂府古題,也沒有自創新題,但他的創作精神卻和新樂府運動基本一緻。
第四節 陸龜蒙 羅隐 晚唐時代,散文的創作雖然不及中唐那樣波瀾壯闊,但是,諷刺小品文這種形式卻随着階級鬥争的尖銳化而得到了更廣泛的運用,更深入的發展。
代表作家除上述的皮日休外,還有陸龜蒙和羅隐,他們二人也寫詩,但成就卻不及小品文。
陸龜蒙,字魯望,吳郡(今江蘇蘇州)人。
舉進士不弟,隐居松江甫裡。
著有《笠澤叢書》、《甫裡先生集》。
陸龜蒙的諷刺散文都收在他乾符六年編的《笠澤叢書》中。
他這些作品或用譬喻、寓言,借物寄諷,或用曆史故事,托古刺今,都有較強的諷刺力量。
如《野廟碑》,開始是哀憫農民祭奠廟中土人木偶的迷信,接着便把諷刺的筆鋒轉向現實,無情地揭露那些大小官吏兇狠而腐朽的面目: 今之雄毅而碩者有之,溫願而少者有之。
升階級,坐堂筵,耳弦匏,口梁肉,載車馬,擁徒隸者,皆是也。
解民之懸,清民之曷,未嘗術于胸中。
民之當奉者,一日懈怠,則發悍吏,肆淫刑,歐之以就事。
較神之禍福,孰為輕重哉?平居無事,指為賢良,一旦有大夫之憂,當報國之日,則回撓脆怯,颠踬竄踣,乞為囚虜之不暇。
此乃纓弁言語之土木耳,又何責其真土木耶! 這些尖銳的諷刺,表達了人民的憤怒情緒。
其它如《祀竈解》、《記稻鼠》諷刺皇帝,揭示官逼民反的道理。
《冶家子言》用曆史故事,諷刺統治者窮兵黩武。
《蠶賦》用曲折的手法,斥責官吏掠奪人民,都是比較出色的諷刺小品文。
陸龜蒙的某些小詩,諷刺也很尖刻。
如《築城詞》諷刺将軍們不顧民命以求高功: 莫歎将軍逼,将軍要卻敵。
城高功亦高,爾命何足惜!正話反說,顯得更加沉痛有力。
又如《新沙》: 渤解聲中漲小堤,官家知後海鷗知。
蓬萊有路教人到,亦應年年稅紫芝。
諷刺統治階級剝削的無孔不入,也很新穎、尖刻。
此外如《村夜》、《刈獲》等詩,反映了農民大起義前後廣大農民的悲慘生活,與他諷刺小品文的精神是一緻的。
至于他收在《松陵集》裡與皮日休等人唱和的詩,在晚唐"另開僻澀一體",思想和藝術都沒有多大價值。
羅隐(833-909),字昭谏,新登(今浙江新登)人。
鹹通元年至京師,應進士試,曆七年不第。
鹹通八年乃自編所作為《讒書》,益為統治階級所憎惡,所以羅衮贈詩說:"讒書雖勝一句休"。
黃巢起義後,避亂歸鄉。
晚年依吳越王錢戮,任錢塘令、谏議大夫等職。
羅隐的諷刺散文的成就比他的詩要高。
收在《讒書》裡的諷刺小品又都是他的"憤懑不平之言,不遇于當世而無所以洩其怒之所作"(方回《讒書》跋)。
羅隐自己也認為是"所以警當世而戒将來"的(《讒書》重序)。
如《英雄之言》: 物之所以有韬晦者,防乎盜也。
故人亦然。
夫盜,亦人也:冠履焉,衣服焉。
其所以異者,退讓之心,貞廉之節,不恒其性耳。
視玉帛而取者,則曰牽于寒饑;視國家而取者,則曰救彼塗炭。
牽于寒饑者無得而言矣。
救彼塗炭者,則宜以百姓心為心。
而西劉則曰:"居宜如是。
"楚籍則曰:"可取而代。
"噫!彼未必無退讓之心,貞廉之節;蓋以視其靡曼驕崇,然後生其謀耳。
當英雄者猶若是,況常人乎?是以峻宇逸遊不為人所窺者鮮矣! 通過劉邦、項羽的兩句所謂"英雄之言",深刻地揭露了那些以救民塗炭的"英雄"自命的帝王的強盜本質。
最後更向最高統治者提出了警告。
類似這樣的光輝思想在羅隐的雜文中是不時流露的。
《說天雞》、《漢武山呼》、《三闾大夫意》、《叙二狂生》、《梅先生碑》等篇,也都是嘻笑怒罵,涉筆成趣,顯示了他對現實的強烈批判精神和傑出的諷刺藝術才能。
羅隐也頗有詩名,有一些警快通俗的詩句流傳人口。
如"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
"(《籌筆驿》)就是一例。
又如諷刺小詩《雪》: 盡道豐年瑞,豐年事若何?長安有貧者,為瑞不宜多! 瑞雪兆豐年,但對貧苦的人民說來,卻成了災難。
他的詠史詩《西施》一首也寫得比較好: 家國興亡自有時,吳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傾吳國,越國亡來又是誰? 第一句多少有一些宿命論的意味,但他反對把吳王夫差的亡國歸罪于西施,的确是對傳統成見的有力翻案。
魯迅在《小品文的危機》一文中對晚唐小品文在唐代文學史上的地位有非常精辟的見解。
他說:"唐末詩風衰落,而小品放了光輝。
但羅隐的《讒書》,幾乎全部是抗争和憤激之談;皮日休和陸龜蒙,自以為隐士,别人也稱之為隐士,而看他們在《皮子文薮》和《笠澤叢書》中的小品文,并沒有忘記天下,正是一榻糊塗的泥塘裡的光彩和鋒芒。
" 第五節 韋莊 司空圖 晚唐農民大起義前後,還有一些沉湎于歌舞聲色或隐遁于山水田間的詩人,韋莊、司空圖就是這類詩人的代表。
雖然深重的時代災難,尖銳的社會矛盾,也不能不在他們的作品中有所反映,但他們對待矛盾的立場和态度,和皮日休等作家顯然是有所不同的。
韋莊(836?-910),字端己,京兆杜陵(今陝西西安)人。
乾甯元年進士,曾官右補阙,後入蜀為王建書記。
唐亡,王建稱帝,莊為宰相,死于蜀。
僖宗中和三年(883),他因為應科舉,居京洛一帶,目睹耳聞黃巢入長安前後的情事,寫成了長篇叙事詩《秦婦吟》,詩中假托一個被起義軍俘虜的婦女的自述,對進入長安的起義軍加以誣蔑和嘲笑,對起義軍所誅殺的公卿貴族則表示同情。
但詩人即使站在維護腐朽唐王朝、仇恨起義軍的立場上,他對官軍的腐敗和殘暴的面目,也不能不深表憤慨
桑柘廢來猶納稅,田園荒後尚征苗。
時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帶葉燒。
任是深山更深處,也應無計避征徭! 在《亂後逢村叟》中也可以看到這種沉痛的描述: 八十衰翁住破村,村中何事不傷魂。
因供寨木無桑柘,為點鄉兵絕子孫。
還似平甯征賦稅,未嘗州縣略安存。
至今雞犬皆星散,日落前山獨倚門。
詩人對人民的同情和對那些軍閥官吏的憎恨,表現得最集中、最鮮明,也最有力的,是他那首《再經胡城縣》的七言絕句: 去歲曾經此縣城,縣民無口不冤聲。
今來縣宰加朱绂,便是生靈血染成! 在《題所居村舍》中,他更反映了這種現象的普遍性:"如此數州誰會得?殺民将盡更邀勳!" 杜荀鶴專攻近體,所作三百多首詩,沒有一篇古體。
在近體中,又以七言律詩為最多,也寫得比較好。
雖然在藝術上不夠錘煉精密,但他不用典故,不堆砌詞藻,而是把律詩的聲律對偶和淺近通俗的語言結合起來,平易委婉,如話家常,可以說是律詩的通俗化。
杜荀鶴雖然沒有沿用樂府古題,也沒有自創新題,但他的創作精神卻和新樂府運動基本一緻。
第四節 陸龜蒙 羅隐 晚唐時代,散文的創作雖然不及中唐那樣波瀾壯闊,但是,諷刺小品文這種形式卻随着階級鬥争的尖銳化而得到了更廣泛的運用,更深入的發展。
代表作家除上述的皮日休外,還有陸龜蒙和羅隐,他們二人也寫詩,但成就卻不及小品文。
陸龜蒙,字魯望,吳郡(今江蘇蘇州)人。
舉進士不弟,隐居松江甫裡。
著有《笠澤叢書》、《甫裡先生集》。
陸龜蒙的諷刺散文都收在他乾符六年編的《笠澤叢書》中。
他這些作品或用譬喻、寓言,借物寄諷,或用曆史故事,托古刺今,都有較強的諷刺力量。
如《野廟碑》,開始是哀憫農民祭奠廟中土人木偶的迷信,接着便把諷刺的筆鋒轉向現實,無情地揭露那些大小官吏兇狠而腐朽的面目: 今之雄毅而碩者有之,溫願而少者有之。
升階級,坐堂筵,耳弦匏,口梁肉,載車馬,擁徒隸者,皆是也。
解民之懸,清民之曷,未嘗術于胸中。
民之當奉者,一日懈怠,則發悍吏,肆淫刑,歐之以就事。
較神之禍福,孰為輕重哉?平居無事,指為賢良,一旦有大夫之憂,當報國之日,則回撓脆怯,颠踬竄踣,乞為囚虜之不暇。
此乃纓弁言語之土木耳,又何責其真土木耶! 這些尖銳的諷刺,表達了人民的憤怒情緒。
其它如《祀竈解》、《記稻鼠》諷刺皇帝,揭示官逼民反的道理。
《冶家子言》用曆史故事,諷刺統治者窮兵黩武。
《蠶賦》用曲折的手法,斥責官吏掠奪人民,都是比較出色的諷刺小品文。
陸龜蒙的某些小詩,諷刺也很尖刻。
如《築城詞》諷刺将軍們不顧民命以求高功: 莫歎将軍逼,将軍要卻敵。
城高功亦高,爾命何足惜!正話反說,顯得更加沉痛有力。
又如《新沙》: 渤解聲中漲小堤,官家知後海鷗知。
蓬萊有路教人到,亦應年年稅紫芝。
諷刺統治階級剝削的無孔不入,也很新穎、尖刻。
此外如《村夜》、《刈獲》等詩,反映了農民大起義前後廣大農民的悲慘生活,與他諷刺小品文的精神是一緻的。
至于他收在《松陵集》裡與皮日休等人唱和的詩,在晚唐"另開僻澀一體",思想和藝術都沒有多大價值。
羅隐(833-909),字昭谏,新登(今浙江新登)人。
鹹通元年至京師,應進士試,曆七年不第。
鹹通八年乃自編所作為《讒書》,益為統治階級所憎惡,所以羅衮贈詩說:"讒書雖勝一句休"。
黃巢起義後,避亂歸鄉。
晚年依吳越王錢戮,任錢塘令、谏議大夫等職。
羅隐的諷刺散文的成就比他的詩要高。
收在《讒書》裡的諷刺小品又都是他的"憤懑不平之言,不遇于當世而無所以洩其怒之所作"(方回《讒書》跋)。
羅隐自己也認為是"所以警當世而戒将來"的(《讒書》重序)。
如《英雄之言》: 物之所以有韬晦者,防乎盜也。
故人亦然。
夫盜,亦人也:冠履焉,衣服焉。
其所以異者,退讓之心,貞廉之節,不恒其性耳。
視玉帛而取者,則曰牽于寒饑;視國家而取者,則曰救彼塗炭。
牽于寒饑者無得而言矣。
救彼塗炭者,則宜以百姓心為心。
而西劉則曰:"居宜如是。
"楚籍則曰:"可取而代。
"噫!彼未必無退讓之心,貞廉之節;蓋以視其靡曼驕崇,然後生其謀耳。
當英雄者猶若是,況常人乎?是以峻宇逸遊不為人所窺者鮮矣! 通過劉邦、項羽的兩句所謂"英雄之言",深刻地揭露了那些以救民塗炭的"英雄"自命的帝王的強盜本質。
最後更向最高統治者提出了警告。
類似這樣的光輝思想在羅隐的雜文中是不時流露的。
《說天雞》、《漢武山呼》、《三闾大夫意》、《叙二狂生》、《梅先生碑》等篇,也都是嘻笑怒罵,涉筆成趣,顯示了他對現實的強烈批判精神和傑出的諷刺藝術才能。
羅隐也頗有詩名,有一些警快通俗的詩句流傳人口。
如"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
"(《籌筆驿》)就是一例。
又如諷刺小詩《雪》: 盡道豐年瑞,豐年事若何?長安有貧者,為瑞不宜多! 瑞雪兆豐年,但對貧苦的人民說來,卻成了災難。
他的詠史詩《西施》一首也寫得比較好: 家國興亡自有時,吳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傾吳國,越國亡來又是誰? 第一句多少有一些宿命論的意味,但他反對把吳王夫差的亡國歸罪于西施,的确是對傳統成見的有力翻案。
魯迅在《小品文的危機》一文中對晚唐小品文在唐代文學史上的地位有非常精辟的見解。
他說:"唐末詩風衰落,而小品放了光輝。
但羅隐的《讒書》,幾乎全部是抗争和憤激之談;皮日休和陸龜蒙,自以為隐士,别人也稱之為隐士,而看他們在《皮子文薮》和《笠澤叢書》中的小品文,并沒有忘記天下,正是一榻糊塗的泥塘裡的光彩和鋒芒。
" 第五節 韋莊 司空圖 晚唐農民大起義前後,還有一些沉湎于歌舞聲色或隐遁于山水田間的詩人,韋莊、司空圖就是這類詩人的代表。
雖然深重的時代災難,尖銳的社會矛盾,也不能不在他們的作品中有所反映,但他們對待矛盾的立場和态度,和皮日休等作家顯然是有所不同的。
韋莊(836?-910),字端己,京兆杜陵(今陝西西安)人。
乾甯元年進士,曾官右補阙,後入蜀為王建書記。
唐亡,王建稱帝,莊為宰相,死于蜀。
僖宗中和三年(883),他因為應科舉,居京洛一帶,目睹耳聞黃巢入長安前後的情事,寫成了長篇叙事詩《秦婦吟》,詩中假托一個被起義軍俘虜的婦女的自述,對進入長安的起義軍加以誣蔑和嘲笑,對起義軍所誅殺的公卿貴族則表示同情。
但詩人即使站在維護腐朽唐王朝、仇恨起義軍的立場上,他對官軍的腐敗和殘暴的面目,也不能不深表憤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