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晚唐文學
關燈
小
中
大
唐國運的關心以及在事業上的遠大抱負。
這種心情,在其他早年的詩篇中也有明顯的表現。
他二十五歲寫的《行次西郊作一百韻》,就是一首長篇的政治詩,雖然藝術不夠成熟,但它反映了較為廣闊的現實。
作者寫他當時在長安西郊所見的農村景象是:"高田長槲枥,下田長荊榛。
農具棄道旁,饑牛死空墩。
依依過村落,十室無一存。
"他又通過農民的話,陳述了貞觀、開元到安史亂後農民生活的變化。
從今昔對比中,詩人提出了仁政任賢的主張,指出政治的理亂"在人不在天"。
這些都是有一定進步意義的。
他對當時宦官專權的黑暗政治也很憤慨不滿。
甘露事變中宦官殺死宰相王涯等幾千人,他寫了《有感》二首和《重有感》三詩,後詩尤為悲憤痛切: 玉帳牙旗得上遊,安危須共主君憂。
窦融表已來關右,陶侃軍宜次石頭。
豈有蛟龍愁失水?更無鷹隼擊高秋!晝号夜哭兼幽顯,早晚星關雪涕收。
在宦官熏天勢焰之下,當時許多詩人都不敢正面發表反對意見,有的甚至順從宦官的言論,而年青的李商隐卻從國家安危出發,毅然呼籲誅讨宦官,這種勇氣是難能可貴的。
他的朋友劉贲因"耿介嫉惡"被貶死,他也連寫了幾首詩為他呼冤。
在《井絡》、《韓碑》中他還反對了藩鎮的割據。
李商隐還寫了許多詠史詩,曲折地對政治問題發表意見。
這些詩主要是諷刺曆史上帝王們的荒淫奢侈,引為現實的殷鑒。
如《北齊》詩:"小憐玉體橫陳夜,已報周師入晉陽。
"《隋宮》詩:"春風舉國裁宮錦,半作障泥半作帆。
"諷意極為鮮明強烈。
《富平少侯》詩:"當關不報侵晨客,新得佳人字莫愁。
"則用詠史含蓄地諷刺了耽于女色不視朝政的唐敬宗。
有的詠史是寄托自己懷才不遇的感慨。
例如《賈生》: 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
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
号稱賢明的漢文帝召見賈誼,尚且不問蒼生,他自己生在昏亂時代還能有什麼更好的出路呢? 随着他在政治上的失望,關懷現實的詩篇減少了,更多的詩,是用憂郁感傷的調子,感歎個人的淪落,世運的衰微。
如《杜工部蜀中離席》: 人生何處不離群,世路幹戈惜暫分。
雪嶺未歸天外使,松州猶駐殿前軍。
座中醉客延醒客,江上晴雲雜雨雲。
美酒成都堪送老。
當垆仍是卓文君。
詩裡雖然對邊事還有所關心,但那種頹然自放的心情已經掩蓋不住了。
又如他的《登樂遊原》絕句: 向晚意不适,驅車登古原。
夕陽無限好,隻是近黃昏。
這一片轉眼就會消失的夕陽,不僅象征着他個人的沉淪遲暮,也象征着大唐帝國的奄奄一息。
其他的小詩,如《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衮》:"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花下醉》:"客散酒醒深夜後,更持紅燭賞殘花。
"也同樣是這種暗淡低沉的末世哀音。
比之他早期的作品,氣概是大不相同了。
李商隐的作品中,最為人所傳誦的,還是他的愛情詩。
這類詩或名《無題》,或取篇中兩字為題。
關于這類詩他自己曾經解釋說:"為芳草以怨王孫,借美人以喻君子"(《謝河東公和詩啟》)。
又說:"楚雨含情俱有托"(《梓州罷吟寄同舍》)。
但是,現在看來,他這些詩可能有少數是别有寄托的,如"萬裡風波","八歲偷照鏡";有的可能是悼亡之作,如《錦瑟》;更多的是有本事背景的言情之作。
這些本事,作者既不肯明言,我們也無須作徒勞的追究。
這些詩中交織着他愛情的希望、失望、以至絕望的種種複雜心情。
如下兩首不同時作的《無題》: 昨夜星辰昨夜風,畫樓西畔桂堂東。
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
隔座送鈎春酒暖,分曹射複蠟燈紅。
嗟餘聽鼓應官去,走馬蘭台類轉蓬。
相見時難别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
曉鏡但愁雲鬓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這兩首詩是他情詩中有代表性的名作。
前一首裡,寫出男女雙方雖然透過重重封建禮教的帷幕達成了愛情的默契,但是也帶來了無法達到願望的更大的痛苦。
鮮明而清晰的種種細節的回憶,都和這種歡樂與痛苦有着密切的聯系。
在後一首裡,執着的愛情在瀕于絕望中顯出了無比強烈的力量,春蠶、蠟炬兩句,已成為描寫愛情的絕唱。
後四句,寫對女方的深刻體貼,咫尺天涯的距離,可望而不可即的一線希望,也是深刻動人的。
這些詩很典型地表現了封建時代士大夫們那種隐秘難言的愛情生活的特點。
他們一面向往愛情,一面又對封建禮法存着重重的顧慮。
因此,這些詩和詩經、樂府民歌中那些表現強烈反抗的愛情詩歌又完全不同。
至于他的那些狎妓調情的詩,則和這些有真摯愛情的詩不能同日而語。
在晚唐詩人中,李商隐的詩有很高的藝術成就。
他的古詩,繼承前人的方面較廣。
五古如《行次西郊作一百韻》學杜甫,《海上謠》學李賀,七古《韓碑》學韓愈,但風格不大統一,成就也不夠高。
他成就最高的是近體,尤其是七律。
這方面他繼承了杜甫七律錘煉謹嚴、沉郁頓挫的特色,又融合了齊梁詩的濃豔色彩。
李賀詩的幻想象征手法,形成了深情綿邈,绮麗精工的獨特風格。
在用典上,他掌握了杜甫用典不啻從口出的技巧,借助恰當的曆史類比,使不便明言的意思得以暢達,使容易寫得平淡的内容顯得新鮮。
他愛情詩中還善于化用神話志怪故事,點染意境氣氛,深得李賀詩神奇中見真實的想象的本領。
這些精湛的技巧在他七絕中也有很好的表現。
但是,他用典也有很多晦澀難懂的地方。
元好問《論詩絕句》說:"詩家總愛西昆好,獨恨無人作鄭箋"是有根據的。
李商隐的詩歌,特别是他的愛情詩,對後代有很大的影響,從晚唐韓屋等人、宋初西昆派詩人、直到清代黃景仁、龔自珍等都在詩的風格上受過他消極或積極的影響。
此外,唐宋婉約派詞人,以及元明清許多愛情戲曲的作家,也都不斷地向他學習。
曾經和他齊名的溫庭筠,詩的成就不及詞高,留待"唐五代詞"一章再來介紹。
第三節 皮日休 聶夷中 杜荀鶴 晚唐後期,由于階級矛盾的極端尖銳,出現了一些繼承中唐新樂府運動的精神,"惟歌生民病"的現實主義詩人,其代表人物是皮日休、聶夷中、杜荀鶴。
他們的詩,批判的鋒芒相當尖銳,但才力學力卻不及中唐新樂府詩人。
皮日休(834?-883?),字逸少,後改字襲美,襄陽人。
他出身貧寒,從"老牛瞪不行,力弱誰能鞭"這類詩句看來,他是參加過一些勞動的。
懿宗鹹通八年(867),他以榜末登進士第。
次年遊蘇州,為刺史崔璞軍事判官,與陸龜蒙唱和。
後入朝為太常博士,複出為毗陵(江蘇武進)副使。
大約于八七八年左右,他參加了黃巢的起
這種心情,在其他早年的詩篇中也有明顯的表現。
他二十五歲寫的《行次西郊作一百韻》,就是一首長篇的政治詩,雖然藝術不夠成熟,但它反映了較為廣闊的現實。
作者寫他當時在長安西郊所見的農村景象是:"高田長槲枥,下田長荊榛。
農具棄道旁,饑牛死空墩。
依依過村落,十室無一存。
"他又通過農民的話,陳述了貞觀、開元到安史亂後農民生活的變化。
從今昔對比中,詩人提出了仁政任賢的主張,指出政治的理亂"在人不在天"。
這些都是有一定進步意義的。
他對當時宦官專權的黑暗政治也很憤慨不滿。
甘露事變中宦官殺死宰相王涯等幾千人,他寫了《有感》二首和《重有感》三詩,後詩尤為悲憤痛切: 玉帳牙旗得上遊,安危須共主君憂。
窦融表已來關右,陶侃軍宜次石頭。
豈有蛟龍愁失水?更無鷹隼擊高秋!晝号夜哭兼幽顯,早晚星關雪涕收。
在宦官熏天勢焰之下,當時許多詩人都不敢正面發表反對意見,有的甚至順從宦官的言論,而年青的李商隐卻從國家安危出發,毅然呼籲誅讨宦官,這種勇氣是難能可貴的。
他的朋友劉贲因"耿介嫉惡"被貶死,他也連寫了幾首詩為他呼冤。
在《井絡》、《韓碑》中他還反對了藩鎮的割據。
李商隐還寫了許多詠史詩,曲折地對政治問題發表意見。
這些詩主要是諷刺曆史上帝王們的荒淫奢侈,引為現實的殷鑒。
如《北齊》詩:"小憐玉體橫陳夜,已報周師入晉陽。
"《隋宮》詩:"春風舉國裁宮錦,半作障泥半作帆。
"諷意極為鮮明強烈。
《富平少侯》詩:"當關不報侵晨客,新得佳人字莫愁。
"則用詠史含蓄地諷刺了耽于女色不視朝政的唐敬宗。
有的詠史是寄托自己懷才不遇的感慨。
例如《賈生》: 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
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
号稱賢明的漢文帝召見賈誼,尚且不問蒼生,他自己生在昏亂時代還能有什麼更好的出路呢? 随着他在政治上的失望,關懷現實的詩篇減少了,更多的詩,是用憂郁感傷的調子,感歎個人的淪落,世運的衰微。
如《杜工部蜀中離席》: 人生何處不離群,世路幹戈惜暫分。
雪嶺未歸天外使,松州猶駐殿前軍。
座中醉客延醒客,江上晴雲雜雨雲。
美酒成都堪送老。
當垆仍是卓文君。
詩裡雖然對邊事還有所關心,但那種頹然自放的心情已經掩蓋不住了。
又如他的《登樂遊原》絕句: 向晚意不适,驅車登古原。
夕陽無限好,隻是近黃昏。
這一片轉眼就會消失的夕陽,不僅象征着他個人的沉淪遲暮,也象征着大唐帝國的奄奄一息。
其他的小詩,如《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衮》:"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花下醉》:"客散酒醒深夜後,更持紅燭賞殘花。
"也同樣是這種暗淡低沉的末世哀音。
比之他早期的作品,氣概是大不相同了。
李商隐的作品中,最為人所傳誦的,還是他的愛情詩。
這類詩或名《無題》,或取篇中兩字為題。
關于這類詩他自己曾經解釋說:"為芳草以怨王孫,借美人以喻君子"(《謝河東公和詩啟》)。
又說:"楚雨含情俱有托"(《梓州罷吟寄同舍》)。
但是,現在看來,他這些詩可能有少數是别有寄托的,如"萬裡風波","八歲偷照鏡";有的可能是悼亡之作,如《錦瑟》;更多的是有本事背景的言情之作。
這些本事,作者既不肯明言,我們也無須作徒勞的追究。
這些詩中交織着他愛情的希望、失望、以至絕望的種種複雜心情。
如下兩首不同時作的《無題》: 昨夜星辰昨夜風,畫樓西畔桂堂東。
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
隔座送鈎春酒暖,分曹射複蠟燈紅。
嗟餘聽鼓應官去,走馬蘭台類轉蓬。
相見時難别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
曉鏡但愁雲鬓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這兩首詩是他情詩中有代表性的名作。
前一首裡,寫出男女雙方雖然透過重重封建禮教的帷幕達成了愛情的默契,但是也帶來了無法達到願望的更大的痛苦。
鮮明而清晰的種種細節的回憶,都和這種歡樂與痛苦有着密切的聯系。
在後一首裡,執着的愛情在瀕于絕望中顯出了無比強烈的力量,春蠶、蠟炬兩句,已成為描寫愛情的絕唱。
後四句,寫對女方的深刻體貼,咫尺天涯的距離,可望而不可即的一線希望,也是深刻動人的。
這些詩很典型地表現了封建時代士大夫們那種隐秘難言的愛情生活的特點。
他們一面向往愛情,一面又對封建禮法存着重重的顧慮。
因此,這些詩和詩經、樂府民歌中那些表現強烈反抗的愛情詩歌又完全不同。
至于他的那些狎妓調情的詩,則和這些有真摯愛情的詩不能同日而語。
在晚唐詩人中,李商隐的詩有很高的藝術成就。
他的古詩,繼承前人的方面較廣。
五古如《行次西郊作一百韻》學杜甫,《海上謠》學李賀,七古《韓碑》學韓愈,但風格不大統一,成就也不夠高。
他成就最高的是近體,尤其是七律。
這方面他繼承了杜甫七律錘煉謹嚴、沉郁頓挫的特色,又融合了齊梁詩的濃豔色彩。
李賀詩的幻想象征手法,形成了深情綿邈,绮麗精工的獨特風格。
在用典上,他掌握了杜甫用典不啻從口出的技巧,借助恰當的曆史類比,使不便明言的意思得以暢達,使容易寫得平淡的内容顯得新鮮。
他愛情詩中還善于化用神話志怪故事,點染意境氣氛,深得李賀詩神奇中見真實的想象的本領。
這些精湛的技巧在他七絕中也有很好的表現。
但是,他用典也有很多晦澀難懂的地方。
元好問《論詩絕句》說:"詩家總愛西昆好,獨恨無人作鄭箋"是有根據的。
李商隐的詩歌,特别是他的愛情詩,對後代有很大的影響,從晚唐韓屋等人、宋初西昆派詩人、直到清代黃景仁、龔自珍等都在詩的風格上受過他消極或積極的影響。
此外,唐宋婉約派詞人,以及元明清許多愛情戲曲的作家,也都不斷地向他學習。
曾經和他齊名的溫庭筠,詩的成就不及詞高,留待"唐五代詞"一章再來介紹。
第三節 皮日休 聶夷中 杜荀鶴 晚唐後期,由于階級矛盾的極端尖銳,出現了一些繼承中唐新樂府運動的精神,"惟歌生民病"的現實主義詩人,其代表人物是皮日休、聶夷中、杜荀鶴。
他們的詩,批判的鋒芒相當尖銳,但才力學力卻不及中唐新樂府詩人。
皮日休(834?-883?),字逸少,後改字襲美,襄陽人。
他出身貧寒,從"老牛瞪不行,力弱誰能鞭"這類詩句看來,他是參加過一些勞動的。
懿宗鹹通八年(867),他以榜末登進士第。
次年遊蘇州,為刺史崔璞軍事判官,與陸龜蒙唱和。
後入朝為太常博士,複出為毗陵(江蘇武進)副使。
大約于八七八年左右,他參加了黃巢的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