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現實主義詩人白居易和新樂府運動

關燈
: 上陽人!上陽人!紅顔暗老白發新。

    綠衣監使守宮門,一閉上陽多少春?玄宗末歲初選入,入時十六今六十。

    同時采擇百餘人,零落年深殘此身。

    憶昔吞悲别親族,扶入車中不教哭:皆雲入内便承恩,臉似芙蓉胸似玉。

    未容君王得見面,已被楊妃遙側目。

    妒令潛配上陽宮,一生遂向空房宿。

    宿空房,秋夜長。

    夜長無寐天不明。

    耿耿殘燈背壁影,蕭蕭暗雨打窗聲。

    春日遲,日遲獨坐天難暮。

    宮莺百啭愁厭聞,梁燕雙栖老休妒。

    莺歸燕去長悄然,春往秋來不記年。

    惟向深宮望明月,東西四五百回圓。

    今日宮中年最老,大家遙賜尚書号。

    小頭鞋履窄衣裳,青黛點眉眉細長。

    外人不見見應笑,天寶末年時世妝。

    上陽人,苦最多。

    少亦苦,老亦苦,少苦老苦兩如何?君不見昔時呂向《美人賦》,又不見今日《上陽宮人白發歌》! 唐詩中以宮女為題材的并不少,但很少寫得如此形象生動。

    "宿空房,秋夜長"一段,叙事、抒情、寫景,三者融合無間,尤富感染力。

    曆史的和階級的局限,使詩人還隻能發出"須知婦人苦,從此莫相輕"、"人生莫作婦人身,百年苦樂由他人"這樣無可奈何的感歎和呼籲,但在那時已是很可貴了。

     人民的疾苦,白居易知道是從何而來的,他曾一語道破:"一人荒樂萬人愁!"為了救濟人病,因此諷谕詩的另一特點,就是對統治階級的"荒樂"以及與此密切關聯的各種弊政進行揭露。

    中唐的弊政之一,是不收實物而收現錢的"兩稅法"。

    這給農民帶來極大的痛苦。

    《贈友》詩質問道:"私家無錢爐,平地無銅山;胡為秋夏稅,歲歲輸銅錢?"為了換取銅錢,農民隻有"賤粜粟與麥,賤貿絲與綿",結果是"歲暮衣食盡"、"憔悴畎畝間"。

    在《重賦》中,更揭露了兩稅的真相:"斂索無冬春。

    "對農民的憔悴也作了描繪,并提出控訴:"奪我身上暖,買爾眼前恩!" 中唐的另一弊政,是名為購物"而實奪之"的"宮市"。

    所謂宮市,就是由宮庭派出宦官去市物。

    這遭殃的雖隻限于"辇毂之下"的長安地區的人民,問題似乎不大,但因為直接關涉到皇帝和宦官的利益,很少人敢過問,白居易這時卻寫出了《賣炭翁》,并标明:"苦宮市也!" 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

    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鬓蒼蒼十指黑。

    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

    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

    牛困人饑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

    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

    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

    一車炭,千餘斤,宮使驅将惜不得。

    半匹紅紗一丈绫,系向牛頭充炭值! 篇中"黃衣使者"和"宮使",便都是指的宦官。

    此詩不發議論,更沒有露骨的諷刺,是非愛憎即見于叙事之中,這寫法在白居易的諷谕詩裡也是較獨特的。

    《宿紫閣山北村》一篇,則是刺的掌握禁軍的宦官頭目,曾使得他們"切齒"。

     中唐的弊政,還有"進奉"。

    所謂進奉,就是地方官把額外榨取的财物美其名曰"羨餘",拿去讨好皇帝,謀求高官。

    白居易的《紅線毯》,雖自言是"憂農桑之費",其實也就是諷刺"進奉"的。

    詩中的宣州太守便是這樣一個典型的地方官。

     紅線毯,擇繭缫絲清水煮,揀絲練線紅藍染。

    染為紅線紅于花,織作披香殿上毯。

    披香殿廣十丈餘,紅線織成可殿鋪。

    采絲茸茸香拂拂,線軟花虛不勝物。

    美人踏上歌舞來,羅襪繡鞋随步沒。

    太原毯澀毳縷硬,蜀都褥薄錦花冷。

    不如此毯溫且柔,年年十月來宣州。

    宣州太守加樣織,自謂為臣能竭力。

    百夫同擔進宮中,線厚絲多卷不得。

    宣州太守知不知?一丈毯,千兩絲。

    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奪人衣作地衣! 白居易《論裴均進奉銀器狀》說當時地方官"每假進奉,廣有誅求",又《論于迪裴均狀》也說"莫不減削軍府,割剝疲人(民),每一入朝,甚于兩稅",可見"進奉"害民之甚。

    對于統治階級的荒樂生活本身,白居易也進行了抨擊,如《歌舞》、《輕肥》、《買花》等,都是有的放矢。

     作為諷谕詩的第三個特點的,是愛國主義思想。

    這又和中唐時代國境日蹙的軍事形勢密切相關。

    《西涼伎》通過老兵的口發出這樣的慨歎: 自從天寶幹戈起,犬戎日夜吞西鄙。

    涼州陷來四十年,河隴侵将七千裡。

    平時安西萬裡疆,今日邊防在鳳翔! 這種情況原應激起邊将們的忠憤,然而事實卻是:"遺民腸斷在涼州,将卒相看無意收!"為什麼無意收呢!《城鹽州》揭穿了他們的秘密:"相看養寇為身謀,各握強兵固恩澤!"令人發指的,是這班邊将不僅養寇,而且把從失地逃歸的愛國人民當作"寇"去冒功求賞。

    這就是《縛戎人》所描繪的:"脫身冒死奔逃歸,晝伏露行經大漠","遊騎不聽能漢語,将軍遂縛作蕃生。

    ......自古此冤應未有,漢心漢語吐蕃身!"在這些交織着同情和痛恨的詩句中,也充分表現了作者的愛國精神。

    當然,非正義的侵略戰争他也是反對的,如《新豐折臂翁》。

    但也應看到這首詩是為天寶年間的窮兵黩武而發,帶有詠史的性質。

     在藝術形式方面,諷谕詩也有它自身的特點。

    這是由這類詩的内容和性質決定的。

    概括地說,諷谕詩約有以下一些藝術特點: (一)主題的專一和明确。

    白居易自言《秦中吟》是"一吟悲一事",其實也是他的諷谕詩的一般特色。

    一詩隻集中地寫一件事,不旁涉他事,不另出他意,這就是主題的專一。

    白居易效法《詩經》作《新樂府》五十首,以詩的首句為題,并在題下用小序注明詩的美刺目的,如《賣炭翁》"苦宮市也"之類;同時還利用詩的結尾(卒章)作重點突出,不是惟恐人知,而是惟恐人不知,所以主題思想非常明确。

    這也就是所謂"首句标其目,卒章顯其志"。

    而且在題材方面,所謂"一吟悲一事",也不是漫無抉擇的任何一件事,而是從紛繁的各類真人真事中選取最典型的事物。

    例如"宮市",《新唐書》卷五十二說:"有赍物入市而空歸者。

    每中官出,沽漿賣餅之家皆撤肆塞門。

    "可見受害的下層人民很多,但他隻寫一《賣炭翁》;當時的"進奉"也是形形色色的,同書同卷說當時有所謂"日進"、"月進",但他也隻寫一《紅線毯》。

    這當然也有助于主題的明确性。

     (二)運用外貌和心理等細節刻畫來塑造人物形象。

    例如《賣炭翁》,一開始用"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鬓蒼蒼十指黑"這樣兩句,便畫出了一個年邁而善良的炭工;接着又用"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來刻畫炭工的内心矛盾,就使得人物更加生動、感人,并暗示這一車炭就是他的命根子。

    這些都有助于作品主題思想的深化。

    此外如《縛戎人》的"唯許正朔服漢儀,斂衣整巾潛淚垂"、"忽聞漢軍鼙鼓聲,路傍走出再拜迎",《上陽白發人》的"唯向深宮望明月,東西四五百回圓"等,也都可為例。

     (三)鮮明的對比,特别是階級對比。

    他往往先盡情摹寫統治階級的糜爛生活,而在詩的末尾忽然突出一個對立面,反戈一擊,這樣來加重對統治階級的鞭撻。

    如《輕肥》在描繪大夫和将軍們"樽儡溢九醞,水陸羅八珍"之後,卻用"是歲江南旱,衢州人食人"作對比;《歌舞》在暢叙秋官、廷尉"醉暖脫重裘"的開懷痛飲之後,卻用"豈知阌鄉獄,中有凍死囚"作對比,都具有這樣的作用。

    《買花》等也一樣。

    這種階級對比的手法也是由階級社會生活本身的對抗性矛盾所規定的。

     (四)叙事和議論結合。

    諷谕詩基本上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