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中唐前期詩人

關燈
《滁州西澗》也很有名: 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鹂深樹鳴。

    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他不僅把春雨中荒山野渡的景色,寫得優美如畫,而且傳達出行人待渡的怅惘心情。

     第三節 大曆十才子和李益 "大曆十才子",根據《新唐書·盧綸傳》包括:盧綸、吉中孚、韓翔、錢起、司空曙、苗發、崔峒、耿諱、夏侯審、李端。

    他們的詩歌很少反映社會的動亂和人民疾苦,大多數是唱和、應制之作。

    歌頌升平,吟詠山水,稱道隐逸是他們詩歌的基本主題。

    他們在藝術方面都有一定修養,擅長五言律詩,但大都缺乏鮮明的藝術特色,有形式主義的傾向。

    《四庫全書總目錢仲文集提要》說:"大曆以還,詩格初變。

    開、寶渾厚之氣,漸遠漸漓。

    風調相高,稍趨浮響,升降之關,十子實為之職志。

    "這個批評是恰當的。

    其中僅錢起、盧綸的一些小詩藝術上尚有一定成就。

     錢起(722-780?),在十才子中年輩較老,曾和王維、裴迪等人唱和。

    詩風也略似王維,以"體格清新,理緻清淡"(《中興間氣集》)為特色。

    如"牛羊下山小,煙火隔雲深"(《題玉山村叟屋壁》),"孤村凝片煙,去水生遠白"(《登勝果寺南樓雨中望嚴協律》)等詩句就是例證。

    他的《省試湘靈鼓瑟》頗為前人稱道。

    末兩句"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不僅點明環境氣氛,而且能引起對曲終人杳的惆怅。

     盧綸(748-800?),在十才子中,詩風較為雄壯。

    《和張仆射塞下曲》兩首最有名: 林暗草驚風,将軍夜引弓。

    平明尋白羽,沒在石棱中。

     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

    欲将輕騎逐,大雪滿弓刀。

     兩首詩都是歌頌将士英勇的,第一首暗用李廣故事,寫出邊塞射獵生活的片斷。

    第二首寫輕騎雪夜追擊敵人,更充滿戰争生活的氣息。

    他還有一首《逢病軍人》: 行多有病住無糧,萬裡還鄉未到鄉。

    蓬鬓哀吟古城下,不堪秋氣入金瘡。

     也是邊塞絕句中具有現實主義精神的作品。

     李益(748-827),字君虞,隴西姑臧(今甘肅武威)人。

    曾北遊河朔,為幽州劉濟從事,居邊塞十餘年。

    太和初官至禮部尚書。

     李益比十才子時代略晚。

    他的邊塞詩多寫于建中、貞元時期。

    他的《從軍詩序》說:"吾自兵間,故為文多軍旅之思。

    或軍中酒酣,塞上兵寝,投劍秉筆,散懷于斯文,率皆出乎慷慨意氣。

    "因為他的詩以七絕見長,後人往往把他和王昌齡相提并論。

    但是,他從軍所到的幽州河朔,中唐時代已成為藩鎮割據的地方。

    這裡的邊塞士卒們,迫于連年不斷的内外戰争,衛國立功的英雄氣概已黯然消失。

    李益詩:"今日邊庭戰,緣賞不緣名。

    "(《夜發軍中》)清楚地說明這種軍心士氣的變化。

    在這種情況下,士卒們對戰争厭倦不滿是很自然的:"寝興倦弓甲,勤役傷風露。

    來遠賞不行,鋒交勳乃茂。

    未知朔方道,何年罷兵賦。

    "(《五城道中》)李益的邊塞詩,主要抒寫戰士們久戍思歸的怨望心情,并不是偶然的。

    例如: 回樂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

     --《夜上受降城聞笛》 天山雪後海風寒,橫笛偏吹行路難。

    碛裡征人三十萬,一時回首月中看。

     --《從軍北征》 胡風凍合辟鹈泉,牧馬千群逐暖川。

    寒外征行無盡日,年年移帳雪中天。

     --《暖川》 這些詩裡已經沒有盛唐邊塞詩那種樂觀豪放的情調,即使和王昌齡《從軍行》中描寫"邊愁"的詩相比,也有凄涼感傷和雄渾悲壯的差别。

    這個差别雖然不隻是詩人風格不同的問題。

    但他這些絕句在藝術上成就很高。

    形象的完整豐富,韻味的含蓄深長,音韻的和諧宛轉,語言的精煉自然,都接近王昌齡。

    據史傳說,他的絕句一類的詩,"每作一篇,為教坊以賂求取,唱為供奉歌詞"。

    而"回樂烽前"一篇,更是"天下以為歌詞"的名作。

     李益在其他詩體上,也偶有佳作。

    如《從軍次六胡北飲馬磨劍石為視殇辭》,雜用屈原、李白的浪漫主義手法寫出為陣亡将士招魂的長歌。

    他的七律如《鹽州過胡兒飲馬泉》,也是比較好的邊塞作品。

    此外,他的五律《喜見外弟又言别》,雖非邊塞詩,也頗為人所傳誦: 十年離亂後,長大一相逢。

    問姓驚初見,稱名憶舊容。

    别來滄海事,語罷暮天鐘。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幾重。

     這首詩語簡情深,非經曆離亂生活的人寫不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