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中唐前期詩人
關燈
小
中
大
他還寫過一些懷古傷今的作品。
這些詩往往和他自己受貶谪的失意心情融合在一起。
如《長沙過賈誼宅》: 三年谪宦此栖遲,萬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獨尋人去後,寒林空見日斜時。
漢文有道恩猶薄,湘水無情吊豈知。
寂寂江山搖落處,憐君何事到天涯。
托古喻今,寓情于景,寫得很渾成深厚。
三四兩句,于寫景中融入賈誼《鵬鳥賦》的詞語和意境,尤見藝術功力。
但是,他的思想生活都比較狹窄,因此詩境也缺乏更多的變化。
高仲武《中興間氣集》說他的詩"大抵十首以上,語意稍同",很能切中他詩歌藝術上的弱點。
韋應物(737-790?),長安人。
天寶末年,以三衛郎侍玄宗,放浪不檢。
後來悔悟,折節讀書。
永泰時任洛陽丞,轉京兆功曹等職,建中年間出任滁州、江州刺史,後轉左司郎中,貞元初任蘇州刺史。
他的生活道路經過頗為曲折。
他少年狂放不檢的生活在晚年寫的《逢楊開府》等詩曾有所回憶,中年以後,思想性格有較大的變化。
從他多數的詩篇來看,他的思想是進步的。
如《睢陽感懷》、《經函谷關》等詩寫安史之亂,頗露壯懷。
他在曆任官職中都想努力作一個清廉剛直的地方官,并對民間疾苦經常表示關懷。
他歎息京兆百姓:"兵兇久相踐,徭賦豈得閑?"對江州百姓的流亡更感同情:"斯民本樂生,逃逝竟何為?旱歲屬荒歉,舊逋積如坻。
到郡方逾月,終朝理亂絲。
......豈待幹戈戢,且願撫恂嫠。
"他《雜體五首》的二、三兩首,态度尤為鮮明: 古宅集襖鳥,群号枯樹枝。
黃昏窺人室,鬼物相與期。
居人不安寝,搏擊思此時。
豈無鷹與顫,飽肉不肯飛。
既乖逐鳥節,空養淩雲姿。
孤奉肉食恩,何異城上鸱。
這裡不僅斥責了危害人民的奸邪官吏,而且對那些身當肅清奸邪重任而失職的官吏也給以辛辣的諷刺。
春羅雙鴛鴦,出自寒夜女。
心精煙霧色,指曆千萬緒。
長安豪富家,妖豔不可數。
裁此百日功,唯将一朝舞。
舞罷複裁新,豈思勞者苦? 這裡對比"寒夜女"的勞苦和貴家姬妾舞女的奢侈無度,同情勞動人民的思想更為真切。
他的樂府詩和《采玉行》寫被官府征逼在深山絕嶺中采玉的勞動人民的痛苦。
《夏冰歌》寫鑿冰人的辛勞。
《長安道》、《貴遊行》諷刺豪門貴族奢華享樂、醉生夢死的生活。
都是白居易所說的"才麗之外,頗近興諷"(《與元九書》)的作品。
韋應物的山水田園詩很多,過去批評家把陶、韋并稱,王、孟、韋、柳并稱都是根據這類詩歌。
但是,他和王、孟畢竟不同。
由于"身多疾病思田裡,邑有流亡愧俸錢"(《寄李儋元錫》)的生活體驗,他的田園詩并不僅僅是寄托潔身自好、樂天知命的思想,而且還流露對農民勞苦的關懷。
如《觀田家》: 微雨衆卉新,一雷驚蟄始。
田家幾日閑,耕種從此始。
丁壯俱在野,場圃亦就理。
歸來景常晏,飲犢西澗水。
饑劬不自苦,膏澤且為喜。
倉廪無宿儲,徭役猶未已。
方慚不耕者,祿食出闾裡。
這比王維《渭川田家》、孟浩然《過故人莊》更接近勞動人民的感情,生活氣息也比較濃厚。
韋應物的山水詩,"高雅閑淡,自成一家之體"(白居易《與元九書》),形式多用五古,如《寄全椒山中道士》: 今朝郡齋冷,忽念山中客。
澗底束荊薪,歸來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遠慰風雨夕。
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迹? 内容遠離現實,趣味也過于孤寂。
但藝術上卻值得注意,詩中有人,語無虛設。
雖然比不上陶詩那樣淳淡渾厚,卻能作到錘煉而近于自然。
又如《淮上即事寄廣陵親故》: 前舟已渺渺,欲渡誰相待。
秋山起暮鐘,楚雨連滄海。
風波離思滿,宿昔容鬓改。
獨鳥下東南,廣陵何處在? 平常的宦遊中思念親人的心情,卻借江上暮鐘煙雨、獨鳥歸飛的獨特景色飽滿地表現出來,絕不令人感到雷同單調。
他的五律也頗有佳作,如《淮上喜會梁川故人》: 江漢曾為客,相逢每醉還。
浮雲一别後,流水十年間。
雙笑情如舊,蕭疏鬓已斑。
何因不歸去,淮上對秋山。
既是嚴格的五律,又寫得象行雲流水一樣的靈活自然。
他的山水詩中也有一些流傳的佳句。
如"微雨夜來過,不知春草生"(《幽居》),意境比謝靈運"池塘生春草"更豐富新鮮,饒有生意。
其他如"綠陰生晝靜,孤花表春餘"(《遊開元精舍》),"喬木生夏涼,流雲吐華月"(《同德寺雨後寄元侍禦李博士》)等,在自然景物的觀察上,也别有會心。
他的七絕
這些詩往往和他自己受貶谪的失意心情融合在一起。
如《長沙過賈誼宅》: 三年谪宦此栖遲,萬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獨尋人去後,寒林空見日斜時。
漢文有道恩猶薄,湘水無情吊豈知。
寂寂江山搖落處,憐君何事到天涯。
托古喻今,寓情于景,寫得很渾成深厚。
三四兩句,于寫景中融入賈誼《鵬鳥賦》的詞語和意境,尤見藝術功力。
但是,他的思想生活都比較狹窄,因此詩境也缺乏更多的變化。
高仲武《中興間氣集》說他的詩"大抵十首以上,語意稍同",很能切中他詩歌藝術上的弱點。
韋應物(737-790?),長安人。
天寶末年,以三衛郎侍玄宗,放浪不檢。
後來悔悟,折節讀書。
永泰時任洛陽丞,轉京兆功曹等職,建中年間出任滁州、江州刺史,後轉左司郎中,貞元初任蘇州刺史。
他的生活道路經過頗為曲折。
他少年狂放不檢的生活在晚年寫的《逢楊開府》等詩曾有所回憶,中年以後,思想性格有較大的變化。
從他多數的詩篇來看,他的思想是進步的。
如《睢陽感懷》、《經函谷關》等詩寫安史之亂,頗露壯懷。
他在曆任官職中都想努力作一個清廉剛直的地方官,并對民間疾苦經常表示關懷。
他歎息京兆百姓:"兵兇久相踐,徭賦豈得閑?"對江州百姓的流亡更感同情:"斯民本樂生,逃逝竟何為?旱歲屬荒歉,舊逋積如坻。
到郡方逾月,終朝理亂絲。
......豈待幹戈戢,且願撫恂嫠。
"他《雜體五首》的二、三兩首,态度尤為鮮明: 古宅集襖鳥,群号枯樹枝。
黃昏窺人室,鬼物相與期。
居人不安寝,搏擊思此時。
豈無鷹與顫,飽肉不肯飛。
既乖逐鳥節,空養淩雲姿。
孤奉肉食恩,何異城上鸱。
這裡不僅斥責了危害人民的奸邪官吏,而且對那些身當肅清奸邪重任而失職的官吏也給以辛辣的諷刺。
春羅雙鴛鴦,出自寒夜女。
心精煙霧色,指曆千萬緒。
長安豪富家,妖豔不可數。
裁此百日功,唯将一朝舞。
舞罷複裁新,豈思勞者苦? 這裡對比"寒夜女"的勞苦和貴家姬妾舞女的奢侈無度,同情勞動人民的思想更為真切。
他的樂府詩和《采玉行》寫被官府征逼在深山絕嶺中采玉的勞動人民的痛苦。
《夏冰歌》寫鑿冰人的辛勞。
《長安道》、《貴遊行》諷刺豪門貴族奢華享樂、醉生夢死的生活。
都是白居易所說的"才麗之外,頗近興諷"(《與元九書》)的作品。
韋應物的山水田園詩很多,過去批評家把陶、韋并稱,王、孟、韋、柳并稱都是根據這類詩歌。
但是,他和王、孟畢竟不同。
由于"身多疾病思田裡,邑有流亡愧俸錢"(《寄李儋元錫》)的生活體驗,他的田園詩并不僅僅是寄托潔身自好、樂天知命的思想,而且還流露對農民勞苦的關懷。
如《觀田家》: 微雨衆卉新,一雷驚蟄始。
田家幾日閑,耕種從此始。
丁壯俱在野,場圃亦就理。
歸來景常晏,飲犢西澗水。
饑劬不自苦,膏澤且為喜。
倉廪無宿儲,徭役猶未已。
方慚不耕者,祿食出闾裡。
這比王維《渭川田家》、孟浩然《過故人莊》更接近勞動人民的感情,生活氣息也比較濃厚。
韋應物的山水詩,"高雅閑淡,自成一家之體"(白居易《與元九書》),形式多用五古,如《寄全椒山中道士》: 今朝郡齋冷,忽念山中客。
澗底束荊薪,歸來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遠慰風雨夕。
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迹? 内容遠離現實,趣味也過于孤寂。
但藝術上卻值得注意,詩中有人,語無虛設。
雖然比不上陶詩那樣淳淡渾厚,卻能作到錘煉而近于自然。
又如《淮上即事寄廣陵親故》: 前舟已渺渺,欲渡誰相待。
秋山起暮鐘,楚雨連滄海。
風波離思滿,宿昔容鬓改。
獨鳥下東南,廣陵何處在? 平常的宦遊中思念親人的心情,卻借江上暮鐘煙雨、獨鳥歸飛的獨特景色飽滿地表現出來,絕不令人感到雷同單調。
他的五律也頗有佳作,如《淮上喜會梁川故人》: 江漢曾為客,相逢每醉還。
浮雲一别後,流水十年間。
雙笑情如舊,蕭疏鬓已斑。
何因不歸去,淮上對秋山。
既是嚴格的五律,又寫得象行雲流水一樣的靈活自然。
他的山水詩中也有一些流傳的佳句。
如"微雨夜來過,不知春草生"(《幽居》),意境比謝靈運"池塘生春草"更豐富新鮮,饒有生意。
其他如"綠陰生晝靜,孤花表春餘"(《遊開元精舍》),"喬木生夏涼,流雲吐華月"(《同德寺雨後寄元侍禦李博士》)等,在自然景物的觀察上,也别有會心。
他的七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