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
關燈
小
中
大
(《送韋諷上阆州錄事參軍》)--一個愛國愛民的詩人,對統治階級的各種禍國殃民的罪行也必然是懷着強烈的憎恨,而這也就是杜詩人民性的第三個特征。
杜甫的諷刺面非常廣,也不論對象是誰。
早在困守長安時期,他就抨擊了唐玄宗的窮兵黩武,緻使人民流血破産。
在這方面,《兵車行》是有其代表性的: 車辚辚,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
爺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鹹陽橋。
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幹雲霄。
道旁過者問行人,行人但雲點行頻。
或從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營田。
去時裡正與裹頭,歸來頭白還戍邊。
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
君不聞漢家山東二百州,千村萬落生荊杞。
縱有健婦把鋤犁,禾生隴畝無東西。
況複秦兵耐苦戰,被驅不異犬與雞。
長者雖有問,役夫敢伸恨?且如今年冬,未休關西卒。
縣官急索租,租稅從何出?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生女猶得嫁比鄰,生男埋沒随百草。
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
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濕聲啾啾! 在《前出塞》中,詩人也代人民提出了同樣的抗議:"君已富土境,開邊一何多!" 楊國忠兄妹,當時炙手可熱,勢傾天下,但杜甫卻在《麗人行》中揭露了他們的奢侈荒淫的面目: 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
态濃意遠淑且真,肌理細膩骨肉勻。
繡羅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銀麒麟。
頭上何所有,翠微阖葉垂鬓唇。
背後何所見,珠壓腰及穩稱身。
就中雲幕椒房親,賜名大國虢與秦。
紫駝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盤行素鱗。
犀箸厭饫久未下,巒刀縷切空紛綸。
黃門飛空不動塵,禦廚絡繹送八珍。
箫鼓哀吟感鬼神,賓從雜沓實要津。
後來鞍馬何逡巡,當軒下馬入錦茵。
楊花雪落複白蘋,青鳥飛去銜紅巾。
炙手可熱勢絕倫,慎莫近前丞相嗔! 詩人還把楊國忠兄妹們這種生活和人民的苦難,和國家的命運聯系起來:"朝野歡娛後,乾坤震蕩中。
"(《寄賀蘭恬》)同時,他又警告統治者要節儉,認為:"君臣節儉足,朝野歡呼同。
" 唐肅宗、代宗父子信用魚朝恩、李輔國和程元振一班宦官,使掌兵權,杜甫卻大罵:"關中小兒壞紀綱!"認為隻有把他們殺掉,國家才能有轉機:"不成誅執法,焉得變危機!"在《冬狩行》中他諷刺地方軍閥隻知打獵取樂:"草中狐兔盡何益?天子不在鹹陽宮。
"伴随着叛亂而來的是官軍的屠殺奸淫,《三絕句》之一對此作了如下的無情揭露: 殿前兵馬雖骁雄,縱暴略與羌渾同。
聞道殺人漢水上,婦女多在官軍中。
這時,官吏的貪污剝削也有加無已,《歲晏行》說:"況聞處處鬻男女,割慈忍愛還租庸。
"針對這些現象,作為一個人民詩人,他有時就難免破口大罵,把他們比作虎狼:"群盜相随劇虎狼,食人更肯留妻子!"(《三絕句》)把他們看作兇手:"萬姓瘡痍合,群兇嗜欲肥!"(《送盧十四侍禦護韋尚書靈榇歸上都》)可惜,階級的局限使杜甫仍隻能把希望寄托在統治者身上:"誰能叩君門,下令減征賦?"同時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内忠告他的朋友們要作清官:"衆僚宜潔白,萬役但平均!"真是"告誡友朋,若訓子弟"(《杜詩胥鈔》)。
除上述三方面這些和當時政治、社會直接有關的作品外,在一些詠物、寫景的詩中,也都滲透着人民的思想感情。
比如說,同是一個雨,杜甫有時則表示喜悅,如《春夜喜雨》:"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随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即使是大雨,那怕自己的茅屋漏了,隻要對人民有利,他照樣是喜悅:"敢辭茅葦漏,已喜禾黍高。
"(《大雨》)但當久雨成災時,他卻遏止不住他的惱怒:"籲嗟乎蒼生,稼穑不可救。
安得誅雲師,疇能補天漏!"(《九日寄岑參》)可見他的喜怒是從人民的利益出發,以人民的利益為轉移的。
在詠物詩中,有的直接和現實聯系,如《枯棕》、《病桔》等;有的則是借物寓意,因小明大,如《螢火》刺宦官的竊弄權柄,《花鴨》刺奸相的箝制言論,至如《麂》詩:"衣冠兼盜賊,饕餮用斯須",那更是憤怒的譴責。
所有這些,都可以看作政治諷刺詩。
杜甫熱愛生活,熱愛祖國的大自然。
他那些有關夫妻、兄弟、朋友的抒情詩,如《月夜》、《月夜憶弟》、《夢李白》等,也無不浸透着摯愛和無私精神。
"三夜頻夢君,情親見君意"、"世人皆欲殺,吾意獨憐才",他對李白的友誼是如此深厚。
我們祖國的山川風物是美不勝收的,杜甫并不是山水詩人,但他卻比之一般山水詩人寫出了更多的山水詩,而且自具特色。
中國有五嶽,杜甫用同一詩題《望嶽》寫了其中的三個:泰山、華山、衡山。
此外象隴山、劍閣、三峽、洞庭等等也都作了出色的描繪。
"秦城樓閣煙花裡,漢主山河錦繡中"(《清明》),"一重一掩吾肺腑,山鳥山花吾友于"(《嶽麓山道林二寺行》),從這類句子,我們也就可以看出這類詩同樣飽含着詩人的愛國激情。
第三節 杜甫詩歌的藝術性 杜甫異常重視詩歌的藝術性。
他對于一篇詩的要求非常嚴格,即所謂"毫發無遺憾"。
因此,他的詩不僅具有高度的思想性,而且具有高度的藝術性,是内容與形式高度統一的典範。
從創作方法上來看,杜甫的最大成就和特色,是現實主義。
杜甫有他獨特的豐富的生活經驗,他的詩多取材于人民生活,和社會現實密切結合,為了真實地形象地反映現實生活,他需要采用現實主義的表現手法。
這就是形成他的詩的這一特色的内在原因。
為了比較便于闡明杜詩現實主義的若幹特點,我們可以分别地就叙事詩和抒情詩兩方面來談。
杜甫的叙事詩,特别值得我們珍視。
在他以前,文人寫的叙事詩是很少的,叙人民的事的就更少。
杜甫的叙事詩,不僅數量多,而且質量高,現實主義特色也表現得最為突出,最為充分。
這有以下幾點: 第一,善于對現實生活作典型的藝術概括。
在杜甫許多著名的叙事詩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很善于選擇和概括有典型意義的人物,通過個别,反映一般。
比如《兵車行》中那個"行人"的談話,便說出了千萬個征夫戍卒的相同或相似的遭遇;"三吏"、"三别"更是典型概括的最好的範例。
例如《無家别》裡,寫亂後鄉裡的面目,寫無家可歸的士兵的心理:"近行隻一身,遠去終轉迷。
家鄉既蕩盡,遠近理亦齊";寫士兵對死于溝壑的母親的回憶,都有極其深廣的現實内容。
就以《羌村》來說,雖然是叙述詩人自己亂後回鄉的經曆,但是,詩中所寫的"妻孥怪我在,驚定還拭淚","夜闌更秉燭,相對如夢寐"等家人相逢的情景,以及"鄰人滿牆頭,感歎亦欷虛"的場面,絕不隻是反映了詩人自己的生活經曆。
杜甫這些詩所以千百年來都一直能令人讀後感到驚心動魄,其秘密也就在于它是現實生活的高度集中的概括。
杜甫還善于把巨大的社會内容集中在一兩句詩裡,"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之所以震撼人心,就因為它是詩人以如椽的詩筆,概括了社會現實中的尖銳的矛盾,寫出了統治集團的鐵案如山的罪證。
他如:"十室幾人在,千山空自多","戰血流依舊,軍聲動至今"等,同樣是以高度集中概括而"力透紙背"的名句。
盧世榷評"萬姓瘡痍合,群兇嗜欲肥"二句說:"合字肥字,慘不可讀。
詩有一字而峻奪人魄者,此也!"合、肥二字所以具有"峻奪人魄"的力量,便是高度集中的結果。
第二,寓主觀于客觀。
也就是将自己的主觀意識、思想感情融化在客觀的具體描寫中,而不明白說出。
這
杜甫的諷刺面非常廣,也不論對象是誰。
早在困守長安時期,他就抨擊了唐玄宗的窮兵黩武,緻使人民流血破産。
在這方面,《兵車行》是有其代表性的: 車辚辚,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
爺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鹹陽橋。
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幹雲霄。
道旁過者問行人,行人但雲點行頻。
或從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營田。
去時裡正與裹頭,歸來頭白還戍邊。
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
君不聞漢家山東二百州,千村萬落生荊杞。
縱有健婦把鋤犁,禾生隴畝無東西。
況複秦兵耐苦戰,被驅不異犬與雞。
長者雖有問,役夫敢伸恨?且如今年冬,未休關西卒。
縣官急索租,租稅從何出?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生女猶得嫁比鄰,生男埋沒随百草。
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
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濕聲啾啾! 在《前出塞》中,詩人也代人民提出了同樣的抗議:"君已富土境,開邊一何多!" 楊國忠兄妹,當時炙手可熱,勢傾天下,但杜甫卻在《麗人行》中揭露了他們的奢侈荒淫的面目: 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
态濃意遠淑且真,肌理細膩骨肉勻。
繡羅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銀麒麟。
頭上何所有,翠微阖葉垂鬓唇。
背後何所見,珠壓腰及穩稱身。
就中雲幕椒房親,賜名大國虢與秦。
紫駝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盤行素鱗。
犀箸厭饫久未下,巒刀縷切空紛綸。
黃門飛空不動塵,禦廚絡繹送八珍。
箫鼓哀吟感鬼神,賓從雜沓實要津。
後來鞍馬何逡巡,當軒下馬入錦茵。
楊花雪落複白蘋,青鳥飛去銜紅巾。
炙手可熱勢絕倫,慎莫近前丞相嗔! 詩人還把楊國忠兄妹們這種生活和人民的苦難,和國家的命運聯系起來:"朝野歡娛後,乾坤震蕩中。
"(《寄賀蘭恬》)同時,他又警告統治者要節儉,認為:"君臣節儉足,朝野歡呼同。
" 唐肅宗、代宗父子信用魚朝恩、李輔國和程元振一班宦官,使掌兵權,杜甫卻大罵:"關中小兒壞紀綱!"認為隻有把他們殺掉,國家才能有轉機:"不成誅執法,焉得變危機!"在《冬狩行》中他諷刺地方軍閥隻知打獵取樂:"草中狐兔盡何益?天子不在鹹陽宮。
"伴随着叛亂而來的是官軍的屠殺奸淫,《三絕句》之一對此作了如下的無情揭露: 殿前兵馬雖骁雄,縱暴略與羌渾同。
聞道殺人漢水上,婦女多在官軍中。
這時,官吏的貪污剝削也有加無已,《歲晏行》說:"況聞處處鬻男女,割慈忍愛還租庸。
"針對這些現象,作為一個人民詩人,他有時就難免破口大罵,把他們比作虎狼:"群盜相随劇虎狼,食人更肯留妻子!"(《三絕句》)把他們看作兇手:"萬姓瘡痍合,群兇嗜欲肥!"(《送盧十四侍禦護韋尚書靈榇歸上都》)可惜,階級的局限使杜甫仍隻能把希望寄托在統治者身上:"誰能叩君門,下令減征賦?"同時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内忠告他的朋友們要作清官:"衆僚宜潔白,萬役但平均!"真是"告誡友朋,若訓子弟"(《杜詩胥鈔》)。
除上述三方面這些和當時政治、社會直接有關的作品外,在一些詠物、寫景的詩中,也都滲透着人民的思想感情。
比如說,同是一個雨,杜甫有時則表示喜悅,如《春夜喜雨》:"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随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即使是大雨,那怕自己的茅屋漏了,隻要對人民有利,他照樣是喜悅:"敢辭茅葦漏,已喜禾黍高。
"(《大雨》)但當久雨成災時,他卻遏止不住他的惱怒:"籲嗟乎蒼生,稼穑不可救。
安得誅雲師,疇能補天漏!"(《九日寄岑參》)可見他的喜怒是從人民的利益出發,以人民的利益為轉移的。
在詠物詩中,有的直接和現實聯系,如《枯棕》、《病桔》等;有的則是借物寓意,因小明大,如《螢火》刺宦官的竊弄權柄,《花鴨》刺奸相的箝制言論,至如《麂》詩:"衣冠兼盜賊,饕餮用斯須",那更是憤怒的譴責。
所有這些,都可以看作政治諷刺詩。
杜甫熱愛生活,熱愛祖國的大自然。
他那些有關夫妻、兄弟、朋友的抒情詩,如《月夜》、《月夜憶弟》、《夢李白》等,也無不浸透着摯愛和無私精神。
"三夜頻夢君,情親見君意"、"世人皆欲殺,吾意獨憐才",他對李白的友誼是如此深厚。
我們祖國的山川風物是美不勝收的,杜甫并不是山水詩人,但他卻比之一般山水詩人寫出了更多的山水詩,而且自具特色。
中國有五嶽,杜甫用同一詩題《望嶽》寫了其中的三個:泰山、華山、衡山。
此外象隴山、劍閣、三峽、洞庭等等也都作了出色的描繪。
"秦城樓閣煙花裡,漢主山河錦繡中"(《清明》),"一重一掩吾肺腑,山鳥山花吾友于"(《嶽麓山道林二寺行》),從這類句子,我們也就可以看出這類詩同樣飽含着詩人的愛國激情。
第三節 杜甫詩歌的藝術性 杜甫異常重視詩歌的藝術性。
他對于一篇詩的要求非常嚴格,即所謂"毫發無遺憾"。
因此,他的詩不僅具有高度的思想性,而且具有高度的藝術性,是内容與形式高度統一的典範。
從創作方法上來看,杜甫的最大成就和特色,是現實主義。
杜甫有他獨特的豐富的生活經驗,他的詩多取材于人民生活,和社會現實密切結合,為了真實地形象地反映現實生活,他需要采用現實主義的表現手法。
這就是形成他的詩的這一特色的内在原因。
為了比較便于闡明杜詩現實主義的若幹特點,我們可以分别地就叙事詩和抒情詩兩方面來談。
杜甫的叙事詩,特别值得我們珍視。
在他以前,文人寫的叙事詩是很少的,叙人民的事的就更少。
杜甫的叙事詩,不僅數量多,而且質量高,現實主義特色也表現得最為突出,最為充分。
這有以下幾點: 第一,善于對現實生活作典型的藝術概括。
在杜甫許多著名的叙事詩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很善于選擇和概括有典型意義的人物,通過個别,反映一般。
比如《兵車行》中那個"行人"的談話,便說出了千萬個征夫戍卒的相同或相似的遭遇;"三吏"、"三别"更是典型概括的最好的範例。
例如《無家别》裡,寫亂後鄉裡的面目,寫無家可歸的士兵的心理:"近行隻一身,遠去終轉迷。
家鄉既蕩盡,遠近理亦齊";寫士兵對死于溝壑的母親的回憶,都有極其深廣的現實内容。
就以《羌村》來說,雖然是叙述詩人自己亂後回鄉的經曆,但是,詩中所寫的"妻孥怪我在,驚定還拭淚","夜闌更秉燭,相對如夢寐"等家人相逢的情景,以及"鄰人滿牆頭,感歎亦欷虛"的場面,絕不隻是反映了詩人自己的生活經曆。
杜甫這些詩所以千百年來都一直能令人讀後感到驚心動魄,其秘密也就在于它是現實生活的高度集中的概括。
杜甫還善于把巨大的社會内容集中在一兩句詩裡,"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之所以震撼人心,就因為它是詩人以如椽的詩筆,概括了社會現實中的尖銳的矛盾,寫出了統治集團的鐵案如山的罪證。
他如:"十室幾人在,千山空自多","戰血流依舊,軍聲動至今"等,同樣是以高度集中概括而"力透紙背"的名句。
盧世榷評"萬姓瘡痍合,群兇嗜欲肥"二句說:"合字肥字,慘不可讀。
詩有一字而峻奪人魄者,此也!"合、肥二字所以具有"峻奪人魄"的力量,便是高度集中的結果。
第二,寓主觀于客觀。
也就是将自己的主觀意識、思想感情融化在客觀的具體描寫中,而不明白說出。
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