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

關燈
是杜甫叙事詩最大的特點,也是杜甫最大的本領,因為必須具有善于克制自己的激動的冷靜頭腦。

    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是《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躍牆走,老婦出門看。

    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聽婦前緻詞:"三男邺城戍,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

    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

    孫有母未去,出入無完裙。

    老妪力雖衰,請從吏夜歸。

    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

    "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别。

     除"吏呼一何怒"二句微微透露了他的愛憎之外,便都是對客觀事物的具體描寫。

    他把自己的主觀感受和評價融化在客觀的叙述中,讓事物本身直接感染讀者。

    隻如"有吏夜捉人"這一句,無疑是客觀叙述,但同時也就是作者的諷刺、斥責。

    不必明言黑暗殘暴,而黑暗殘暴之令人發指,已自在其中。

    此外,《麗人行》中對楊國忠兄妹的荒淫,隻是從他們的服飾、飲馔和行動上作具體的刻畫,不顯加譴責,而諷意自見。

    白居易也是現實主義詩人,我們如果拿他同樣是反對窮兵黩武的名詩《新豐折臂翁》來和杜甫的《兵車行》對照,馬上就可以發現它們之間的差異。

    在《兵車行》裡,杜甫始終沒有開腔,"行人"的話說完,詩也就結束了。

    但在《新豐折臂翁》中,白居易在叙述那折臂翁的談話之後,卻自發議論,明白點破作詩的主旨。

    白詩的諷刺色彩雖然很鮮明,但杜詩寓諷刺于叙事之中,更覺真摯哀痛,沁人心脾。

     第三,對話的運用和人物語言的個性化。

    為了把人物寫得生動,杜甫吸收了漢樂府的創作經驗,常常運用對話或人物獨白,并作到了人物語言的個性化。

    這類作品很多,現以《新婚别》為例。

    這是寫的一位新娘子的獨白: 兔絲附蓬麻,引蔓故不長。

    嫁女與征夫,不如棄路旁。

    結發為君妻,席不暖君床。

    暮婚晨告别,無乃太匆忙!君行雖不遠,守邊赴河陽。

    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父母養我時,日夜令我藏。

    生女有所歸,雞狗亦得将。

    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腸。

    誓欲随君去,形勢反蒼黃。

    勿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婦人在軍中兵氣恐不揚。

    自嗟貧家女,久緻羅襦裳。

    羅襦不複施,對君洗紅妝。

    仰視百鳥飛,大小必雙翔。

    人事多錯迕,與君永相望。

     新婚竟成生離死别,本是痛不欲生,但一想到自己還是剛過門的新娘子,所以态度不免矜持,語帶羞澀,備極吞吐,這是完全符合人物的特定身分和精神面貌的。

    所以我們讀起來,總有一種如見其人、如聞其聲的感覺。

     第四,采用俗語。

    這是杜詩語言的一大特色。

    杜甫在抒情的近體詩中即多用俗語,但在叙事的古體詩中則更為豐富,關系也更為重要。

    因為這些叙事詩許多都是寫的人民生活,采用一些俗語,自能增加詩的真實性和親切感,并有助于突出人物性格和語言的個性化。

    比如同是一個呼喚妻子的動作,在《病後過王倚飲》一詩中,杜甫用的是"喚婦出房親自馔",而在《遭田父泥飲》中,卻用的是"叫婦開大瓶","叫婦"這一俗語,便顯示了田父的本色。

    其他如《兵車行》的"爺娘妻子走相送","牽衣頓足攔道哭",《新婚别》的"生女有所歸,雞狗亦得将",也是很生動的例子。

    至如《前出塞》的"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

    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更是有同謠諺了。

     第五,細節描寫。

    杜甫善于捕捉富于表現力的、能夠顯示事物本質和人物精神面貌的細節。

    例如《兵車行》:"長者雖有問,役夫敢伸恨?"便是這樣一個細節。

    它不僅揭示了那個役夫"敢怒而不敢言"的痛苦心情,而且也揭露了封建統治階級的殘酷壓迫。

    又如《石壕吏》用"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這一細節暗示出老婦竟被拉走的慘劇,《麗人行》用"犀助厭饫久未下"這一小動作來刻畫那班貴婦人的驕氣,都是很好的例證。

    他細節描寫最出色的是《北征》中寫他妻子兒女的一段: ......經年至茅屋,妻子衣百結。

    恸哭松聲回,悲泉共幽咽。

    平生所嬌兒,顔色白勝雪。

    見爺背面啼,垢膩腳不襪。

    床前兩小女,補綻才過膝。

    海圖坼波濤,舊繡移曲折。

    天吳及紫鳳,颠倒在短褐。

    老夫情懷惡,嘔洩卧數日。

    那無囊中帛,救汝寒凜冽。

    粉黛亦解苞,衾倜稍羅列。

    瘦妻面複光,癡女頭自栉。

    學母無不為,曉妝随手抹。

    移時施朱鉛,狼藉畫眉闊。

    生還對童稚,似欲忘饑渴。

    問事競挽須,誰能即嗔喝。

    翻思在賊愁,甘受雜亂聒。

    ...... 這裡不僅生動地描繪了小兒女的天真爛漫,而且也烘托出了他自己的悲喜交集的複雜心情。

    前人說杜甫"每借沒要緊事,形容獨至",其實就是細節描寫。

     應該指出:上述諸特點,在杜甫的叙事詩中往往是同時出現的。

     作為一個現實主義詩人,杜甫的抒情詩也有他自己的風格。

    他往往象在叙事詩中刻畫人物那樣對自己曲折、矛盾的内心世界進行深入的解剖,《赴奉先詠懷》頭一大段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是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詩,乍一看好象很抽象,其實仍很具體,他用"涕淚滿衣裳"來寫他的喜極而悲,并抓住"漫卷詩書"這一小動作來表現他的大喜欲狂,下面四句雖然屬于幻想,但在幻想中仍有豐富的形象性。

    在叙事詩中,杜甫寄情于事,在抒情詩中,則往往寄情于景,融景入情,使情景交融。

    這也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情景同時出現,如他的名句:"感時花濺淚,恨别鳥驚心","江山如有待,花柳更無私"(《後遊》)。

    另一種是隻見景,不見情,如《登慈恩寺塔》:"秦川忽破碎,泾渭不可求。

    俯視但一氣,焉能辨皇州。

    "其中便包含着憂國憂民的心情。

    "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高江急峽雷霆鬥,古木蒼藤日月昏",其中也同樣有着詩人跳動的激情和那個混亂時代的陰影。

    在叙事詩中,杜甫盡量有意識地避免發議論,在抒情詩,具體地說在政治抒情詩中,卻往往大發議論,提出自己的政見和對時事的批評,如"由來強幹地,未有不臣朝"、"安得務農息戰鬥,普天無吏橫索錢"之類。

    為了适應内容的要求,杜甫的叙事詩概用伸縮性較大的五、七言古體,而抒情詩則多用五、七言近體。

     杜甫是一個具有遠大政治抱負的詩人,這就決定了他的現實主義是有理想的現實主義。

    因此在他的某些叙事兼抒情的詩中往往出現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作品。

    《洗兵馬》可以作代表。

    詩一開始就以飄風急雨的筆調寫出了大快人心的勝利形勢,熱情地歌頌了祖國的中興:"中興諸将收山東,捷書夜報清晝同。

    河廣傳聞一葦過,胡危命在破竹中。

    "但一面又以唱歎的語氣提醒統治者要安不忘危:"已喜皇威清海岱,常思仙仗過崆峒。

    三年笛裡關山月,萬國兵前草木風。

    "并幽默地諷刺了那些因人成事、趨炎附勢的王侯新貴:"攀龍附鳳勢莫當,天下盡化為侯王。

    "也沒有忘記人民的生計:"田家望望惜雨幹,布谷處處催春種。

    "詩的結尾更通過"安得壯士挽天河"的壯麗幻想,提出了"淨洗甲兵長不用"的希望。

    全詩基調是樂觀的,氣勢磅礴,色彩絢麗,充滿鼓舞人心的力量,但又兼有清醒的現實主義的批判精神。

    王安石選杜詩以此詩為壓卷,是有眼光的。

    此外《鳳凰台》、《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也都是較突出的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作品。

     杜詩的風格,多種多樣。

    但最具有特征性、為杜甫所自道且為曆來所公認的風格,是"沉郁頓挫"。

    時代環境的急遽變化,個人生活的窮愁困苦,思想感情的博大深厚,以及表現手法的沉著蘊藉,是形成這種風格的主要因素。

    比如同是鄙薄權貴,李白說"安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