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

關燈
ot(《古風》第五十一)他在《雪讒詩》裡,痛斥了恃寵弄權的楊貴妃,在《古風》第二十四裡,揭露了因鬥雞而得權勢的佞幸小人。

    在《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詩裡,這種憤激憎惡的心情表現得最為突出: ......君不能狸膏金距學鬥雞,坐令鼻息吹虹霓。

    君不能學哥舒橫行青海夜帶刀,西屠石堡取紫袍。

    吟詩作賦北窗裡,萬言不值一杯水。

    世人聞此皆掉頭,有如東風射馬耳!魚目亦笑我,謂與明月同。

    骅骝拳局不能食,蹇驢得志鳴春風。

    折楊黃華合流俗,晉君聽琴枉清角。

    巴人誰肯和陽春,楚地由來賤奇璞。

    黃金散盡交不成,白首為儒身被輕。

    一談一笑失顔色,蒼蠅貝錦喧謗聲。

    曾參豈是殺人者,讒言三及慈母驚!與君論心握君手,榮辱于餘亦何有!孔聖猶聞傷鳳麟,董龍更是何雞狗。

    一生傲岸苦不諧,恩疏媒勞志多乖。

    嚴陵高揖漢天子,何必長劍拄頤事玉階!達亦不足貴,窮亦不足悲,韓信羞将绛灌比,祢衡恥逐屠沽兒。

    君不見李北海,英風豪氣今何在?君不見裴尚書,土墳三尺蒿棘居!少年早欲五湖去,見此彌将鐘鼎疏。

     詩中提到李邕、裴敦複被殺,哥舒翰屠石堡的事,發生于天寶六載和八載。

    在這首長詩裡,他對以鬥雞媚上的幸臣,以屠殺邀功的武将,投以憎惡輕蔑的嘲笑。

    對自己光明磊落而遭受讒言诽謗,被逐出朝,懷着滿腹的悲憤。

    末尾對被杖殺的李北海,更稱贊其"英風豪氣",為之呼冤叫屈。

    他的是非愛憎,和朝廷完全處于對立地位。

    這不僅表現了李白的桀骜不馴的叛逆精神,同時對封建統治者"珠玉買歌笑,糟糠養賢才",颠倒黑白、殘酷暴虐的種種黑暗面目,也作了盡情的揭發。

    他這種悲憤痛苦的心情,有時甚至發展到難以排遣的程度。

    他在《宣州謝兆樓餞别校書叔雲》裡說: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長風萬裡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

    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

    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懷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

     這首詩起落無迹,斷續無端。

    仰懷古人,壯思欲飛;自悲身世,愁懷難遣。

    好象整個人生隻有駕着扁舟遨遊江湖一條出路了。

     李白一生大半過着浪遊生活,寫下了不少遊曆名山大川的詩篇,其中還有一些詩和他求仙學道的生活聯系在一起。

    他那種酷愛自由、追求解放的獨特性格,常常是借這類詩篇表現出來。

    當他政治失意之後,這種詩歌也寫得特别多,特别好。

    他喜愛的山水往往不是甯靜的丘壑,幽雅的林泉,而是奇峰絕壑的大山,天外飛來的瀑布,白波九道的江河,這些雄偉奇險的山川,特别契合他那叛逆不羁的性格,他好象要登涉這些山川和天地星辰同呼吸,和天仙神靈相往來。

    他的傑作《夢遊天姥吟留别》就是這方面的代表。

    其中夢境的描寫,特别令人目眩神迷: ......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渡鏡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謝公宿處今尚在,渌水蕩漾清猿啼。

    腳著謝公屐,身登青雲梯。

    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

    千岩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龍吟殷岩泉,栗深林兮驚層巅。

    雲青青兮欲雨,水淡淡兮生煙。

    列缺霹靂,丘巒崩摧,洞天石扇,訇然中開。

    青冥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台。

    霓為衣兮風為馬,雲之君兮紛紛而來下。

    虎鼓瑟兮鸾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 從谧靜幽美的湖月到奇麗壯觀的海日,從曲折迷離的千岩萬轉的道路到令人驚恐戰栗的深林層巅,境界愈轉愈奇,愈幻愈真。

    最後由夢境幻入仙境,更完全是彩色缤紛的神話世界。

    淋漓揮灑、心花怒放的詩筆,寫出了詩人精神上的種種曆險和追求,好象詩人苦悶的靈魂在夢中得到了真正的解放。

    無怪他夢醒後發出了這樣的呼聲: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顔! 詩人從夢幻回到了現實。

    夢境的自由美好,更加強了他對現實中權貴人物的憎惡和反抗。

    餐霞飲露的求仙生活是他所神往的,但是他也很明白這種生活隻是一種無可奈何的排遣憂愁的手段。

    他的《贈蔡山人》詩說:"我本不棄世,世人自棄我。

    "正說明他那種不得已的心情。

    有時他說:"待吾盡節報明主,然後相攜卧白雲"(《駕去溫泉後贈楊山人》),其中心思想更完全是在從政,而不在隐逸求仙。

    他的思想常常前後矛盾,有時說:"功成拂衣去,歸入武陵源"(《登金陵冶城西北謝公墩》),有時又說:"若待功成拂衣去,武陵桃花笑殺人"(《當塗趙炎少府粉圖山水歌》)。

    從這種矛盾中,更可以看出他的确是"好神仙非慕其輕舉"。

     李白一千多年以來被人稱為"谪仙"、"詩仙",但是,他歸根到底還是一個熱愛祖國、關懷人民、不忘現實的偉大詩人。

    我們前面所引的那些詩歌,都和他憂國憂民的思想有或深或淺的聯系。

     李白對國家的強大統一非常關懷,他象盛唐邊塞詩人一樣,對保衛祖國邊疆的将士曾經作過熱情的歌頌。

    在《塞下曲》六首之一裡,他寫道: 五月天山雪,無花隻有寒。

    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

    曉戰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願将腰下劍,直為斬樓蘭。

     在塞外奇寒的艱苦生活裡,将士們的報國雄心卻絲毫不變。

    其他各首裡,用"橫行負勇氣,一戰靜妖氛"鼓舞前方士氣;用"玉關殊未入,少婦莫長嗟"安慰後方家屬,也同樣體現了愛國的精神。

     但是,到天寶年間,唐統治者窮兵黩武,不斷向吐蕃和南诏用兵,發動戰争,斷送士卒的生命,破壞人民的生産,引起了李白極大的憤慨,他前後寫了好幾篇詩反對這種不義的戰争。

    對哥舒翰屠殺邀功的行為,作了尖銳指責。

    對楊國忠派兵遠征南诏喪師二十萬的事,他寫了《書懷贈南陵常贊府》、《古風》第三十四等詩,後一首說: ......渡泸及五月,将赴雲南征。

    怯卒非戰士,炎方難遠行。

    長号别嚴親,日月慘光晶。

    泣盡繼以血,心摧兩無聲。

    困獸當猛虎,窮魚餌奔鲸。

    千去不一回,投軀豈全生?如何舞幹戚,一使有苗平。

     這裡對楊國忠分道捕捉壯丁送雲南從事侵略的罪行,作了大膽的揭露。

    他的《戰城南》更是概括了當時窮兵黩武的現象而寫成的名作。

    安史之亂發生後,戰争的性質變了,他雖遠在江南,卻寫成了一系列的充滿愛國激情的詩。

    在《永王東巡歌》裡,他對"三川北虜亂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的局面,感到焦急,他對永王說: 試借君王玉馬鞭,指揮戎虜坐瓊筵。

    南風一掃胡塵靜,西入長安到日邊。

     後來他因為從粼的事被捕入獄,流放夜郎,他的愛國之心絲毫沒有減弱。

    他的《贈張相鎬》說:"石勒窺神州,劉聰劫天子。

    撫劍夜吟嘯,雄心日千裡。

    誓欲斬鲸鲵,澄清洛陽水。

    "《經亂離後天恩流夜郎》這首長詩中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