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盛唐邊塞詩人
關燈
小
中
大
諷誦吟習焉"。
可見他的詩當時流傳之廣,不僅雅俗共賞,而且還為各族人民所喜愛。
殷番、杜甫在他生前就稱贊過他的詩。
宋代愛國詩人陸遊更說他的詩"筆力追李杜"(《夜讀岑嘉州詩集》)。
評價雖或過當,岑詩感人之深卻可以由此想見。
第三節 王昌齡、李颀等詩人 王昌齡(約698-757),字少伯,長安人。
開元十五年進士,二十二年中宏詞科。
初補秘書郎,調犯水尉,谪嶺南。
後任江甯丞,又因事貶龍标尉,世稱王江甯、王龍标。
後棄官隐居江夏,安史亂後為刺史闾丘曉所殺,結局很悲慘。
王昌齡的邊塞詩,大部分都是用樂府舊題抒寫戰士愛國立功和思念家鄉的心情。
詩體多用易于入樂的七絕。
和高、岑多用七言古詩不同。
他的《從軍行》向來被推為邊塞的名作。
其中有的詩寫出了戰士愛國的壯志豪情: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卷出轅門。
前軍夜戰洮河北,已報生擒吐谷渾。
前詩借雪山、孤城作背景,有力地顯示出身經百戰,金甲磨穿的戰士們誓掃樓蘭的決心。
後詩極力刻畫戰士們将上戰場時聽到前軍捷報的情景,透露了他們更加振奮的心情。
有的詩則抒寫了戰士們長期戍邊難免要産生的"邊愁": 烽火城西百尺樓,黃昏獨坐海風秋。
更吹羌笛關山月,無那金閨萬裡愁。
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離别情。
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
兩詩都是寫聽樂曲引起愁思,善于融合情景。
前詩由高樓黃昏的海風,烘托出樂曲引起的萬裡相思的情感,是融景入情;後詩借長城月夜的蒼涼景色來襯托樂曲的離别之思,是融情入景。
這些詩寫的雖是"邊愁",但意境雄渾開擴,情調激越悲涼,絕不是尋常溫柔缱绻的兒女之情。
他的《出塞》詩曾被推為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将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詩人準确而真實地表達了士兵們共同的願望:希望國家将帥任用得人,邊防鞏固,使他們能夠獲得和平的生活。
"秦時明月漢時關"兩句,不僅意境高遠,而且以自秦漢以來邊塞戰争連續不斷、無數兵士不得生還的曆史,引起人們無限的沉思。
因此三、四兩句所表示的願望也就顯得深沉含蓄,耐人反複吟味。
除上舉七絕外,他的五古《代扶風主人答》寫一個戰士垂老還家的痛苦,情節頗似鮑照的《代東武吟》。
其中"去時三十萬,獨自還長安。
不信沙場苦,君看刀箭瘢"。
尤其為殷番所稱道。
他描寫宮女、思婦的一些小詩,也很出色,如《長信秋詞》: 奉帚平明金殿開,暫将團扇共徘徊。
玉顔不及寒鴉色,猶帶昭陽日影來。
真成薄命久尋思,夢見君王覺後疑。
火照西宮知夜飲,分明複道奉恩時。
這裡寒鴉背上帶來的昭陽日影,夢後西宮夜宴的燈火,都交織着宮女們的希望和失望的心情。
他正是從這些日常生活的細微感覺中,揭示了宮女們悠長而深刻的内心痛苦。
《閨怨》詩的"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從當前的感受引起往事,以矛盾的心情表達怨思,更覺深刻宛轉,體貼入微。
此外如《芙蓉樓送辛漸》、《聽流人水調子》等也是他的七絕名篇。
七言絕句亦源于民歌,魏晉之《行者歌》、《豫州歌》都是句句用韻的七言小詩。
宋湯惠休的《秋思引》是最早的文人七言小詩,第三句已不用韻。
梁陳北朝,作者漸多,蕭綱的《夜望單飛雁》、魏收的《挾琴歌》、庾信的《代人傷往》都比較著名。
隋無名氏《送别詩》,平仄已暗合規格。
初唐偶作者頗多,但成就不高。
盛唐作者輩出,樂府唱詞,也主要用絕句。
而王昌齡對七絕用力最專,成就最高,後代稱為"七絕聖手"。
由于他善于捕捉典型的情景,善于概括和想象,語言圓潤蘊藉,音調和諧宛轉,民歌氣息很濃。
所以他寫傳統的主題,能令讀者感到意味深長,光景常新。
李颀(生卒年不詳),東川(四川三台)人。
開元十三年進士,曾任新鄉尉。
久未遷調,歸東川别業過煉丹求仙的隐居生活。
高适、王昌齡、王維、崔颢都是他的朋友。
他的詩内容也比較多方面,邊塞詩雖不很多,但成就卻最為突出。
《古意》一首說: 男兒事長征,少小幽燕客。
賭勝馬蹄下,由來輕七尺。
殺人莫敢前,須如猬毛磔。
黃雲隴底白雲飛,未得報恩不得歸。
遼東小婦年十五,慣彈琵琶解歌舞。
今為羌笛出塞聲,使我三軍淚如雨。
詩裡寫少年英勇豪俠,渴望立功的氣概,虎虎如生。
結尾聽歌落淚的描寫,在悲傷之中仍不失豪俠浪漫的氣息。
詩風在豪壯中略帶蒼涼。
《古從軍行》一篇,更是他邊塞詩中的傑出代表作: 白日登山望烽火,黃昏飲馬傍交河。
行人刁鬥風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雲萬裡無城郭,雨雪紛紛連大漠。
胡雁哀鳴夜夜飛,胡兒眼淚雙雙落。
聞道玉門猶被遮,應将性命逐輕車。
年年戰骨埋荒外,空見蒲萄入漢家。
詩題是《古從軍行》,詩中"玉門被遮"、"公主琵琶"、"蒲萄入漢"的故事,都出自《史記·大宛列傳》,詩人顯然是用托古諷今的手法來反映現實。
詩中不僅對胡漢雙方士兵怨恨戰争的心情有真切的描繪,而且還尖銳地提出了統治階級争權奪利的戰争
可見他的詩當時流傳之廣,不僅雅俗共賞,而且還為各族人民所喜愛。
殷番、杜甫在他生前就稱贊過他的詩。
宋代愛國詩人陸遊更說他的詩"筆力追李杜"(《夜讀岑嘉州詩集》)。
評價雖或過當,岑詩感人之深卻可以由此想見。
第三節 王昌齡、李颀等詩人 王昌齡(約698-757),字少伯,長安人。
開元十五年進士,二十二年中宏詞科。
初補秘書郎,調犯水尉,谪嶺南。
後任江甯丞,又因事貶龍标尉,世稱王江甯、王龍标。
後棄官隐居江夏,安史亂後為刺史闾丘曉所殺,結局很悲慘。
王昌齡的邊塞詩,大部分都是用樂府舊題抒寫戰士愛國立功和思念家鄉的心情。
詩體多用易于入樂的七絕。
和高、岑多用七言古詩不同。
他的《從軍行》向來被推為邊塞的名作。
其中有的詩寫出了戰士愛國的壯志豪情: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卷出轅門。
前軍夜戰洮河北,已報生擒吐谷渾。
前詩借雪山、孤城作背景,有力地顯示出身經百戰,金甲磨穿的戰士們誓掃樓蘭的決心。
後詩極力刻畫戰士們将上戰場時聽到前軍捷報的情景,透露了他們更加振奮的心情。
有的詩則抒寫了戰士們長期戍邊難免要産生的"邊愁": 烽火城西百尺樓,黃昏獨坐海風秋。
更吹羌笛關山月,無那金閨萬裡愁。
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離别情。
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
兩詩都是寫聽樂曲引起愁思,善于融合情景。
前詩由高樓黃昏的海風,烘托出樂曲引起的萬裡相思的情感,是融景入情;後詩借長城月夜的蒼涼景色來襯托樂曲的離别之思,是融情入景。
這些詩寫的雖是"邊愁",但意境雄渾開擴,情調激越悲涼,絕不是尋常溫柔缱绻的兒女之情。
他的《出塞》詩曾被推為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将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詩人準确而真實地表達了士兵們共同的願望:希望國家将帥任用得人,邊防鞏固,使他們能夠獲得和平的生活。
"秦時明月漢時關"兩句,不僅意境高遠,而且以自秦漢以來邊塞戰争連續不斷、無數兵士不得生還的曆史,引起人們無限的沉思。
因此三、四兩句所表示的願望也就顯得深沉含蓄,耐人反複吟味。
除上舉七絕外,他的五古《代扶風主人答》寫一個戰士垂老還家的痛苦,情節頗似鮑照的《代東武吟》。
其中"去時三十萬,獨自還長安。
不信沙場苦,君看刀箭瘢"。
尤其為殷番所稱道。
他描寫宮女、思婦的一些小詩,也很出色,如《長信秋詞》: 奉帚平明金殿開,暫将團扇共徘徊。
玉顔不及寒鴉色,猶帶昭陽日影來。
真成薄命久尋思,夢見君王覺後疑。
火照西宮知夜飲,分明複道奉恩時。
這裡寒鴉背上帶來的昭陽日影,夢後西宮夜宴的燈火,都交織着宮女們的希望和失望的心情。
他正是從這些日常生活的細微感覺中,揭示了宮女們悠長而深刻的内心痛苦。
《閨怨》詩的"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從當前的感受引起往事,以矛盾的心情表達怨思,更覺深刻宛轉,體貼入微。
此外如《芙蓉樓送辛漸》、《聽流人水調子》等也是他的七絕名篇。
七言絕句亦源于民歌,魏晉之《行者歌》、《豫州歌》都是句句用韻的七言小詩。
宋湯惠休的《秋思引》是最早的文人七言小詩,第三句已不用韻。
梁陳北朝,作者漸多,蕭綱的《夜望單飛雁》、魏收的《挾琴歌》、庾信的《代人傷往》都比較著名。
隋無名氏《送别詩》,平仄已暗合規格。
初唐偶作者頗多,但成就不高。
盛唐作者輩出,樂府唱詞,也主要用絕句。
而王昌齡對七絕用力最專,成就最高,後代稱為"七絕聖手"。
由于他善于捕捉典型的情景,善于概括和想象,語言圓潤蘊藉,音調和諧宛轉,民歌氣息很濃。
所以他寫傳統的主題,能令讀者感到意味深長,光景常新。
李颀(生卒年不詳),東川(四川三台)人。
開元十三年進士,曾任新鄉尉。
久未遷調,歸東川别業過煉丹求仙的隐居生活。
高适、王昌齡、王維、崔颢都是他的朋友。
他的詩内容也比較多方面,邊塞詩雖不很多,但成就卻最為突出。
《古意》一首說: 男兒事長征,少小幽燕客。
賭勝馬蹄下,由來輕七尺。
殺人莫敢前,須如猬毛磔。
黃雲隴底白雲飛,未得報恩不得歸。
遼東小婦年十五,慣彈琵琶解歌舞。
今為羌笛出塞聲,使我三軍淚如雨。
詩裡寫少年英勇豪俠,渴望立功的氣概,虎虎如生。
結尾聽歌落淚的描寫,在悲傷之中仍不失豪俠浪漫的氣息。
詩風在豪壯中略帶蒼涼。
《古從軍行》一篇,更是他邊塞詩中的傑出代表作: 白日登山望烽火,黃昏飲馬傍交河。
行人刁鬥風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雲萬裡無城郭,雨雪紛紛連大漠。
胡雁哀鳴夜夜飛,胡兒眼淚雙雙落。
聞道玉門猶被遮,應将性命逐輕車。
年年戰骨埋荒外,空見蒲萄入漢家。
詩題是《古從軍行》,詩中"玉門被遮"、"公主琵琶"、"蒲萄入漢"的故事,都出自《史記·大宛列傳》,詩人顯然是用托古諷今的手法來反映現實。
詩中不僅對胡漢雙方士兵怨恨戰争的心情有真切的描繪,而且還尖銳地提出了統治階級争權奪利的戰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