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盛唐邊塞詩人
關燈
小
中
大
空寥落,産業不足數。
尚有獻芹心,無因見明主。
這裡揭示了人民在旱災和賦稅壓迫下貧困蕭條的生活景象。
《東平路中遇大水》描寫農村的水災景象,更令人驚心駭目:"傍沿巨野澤,大水縱橫流。
蟲蛇擁獨樹,麋鹿奔行舟。
稼穑随波瀾,西成不可求。
室居相枕藉,蛙黾聲啾啾,乃憐穴蟻漂,益羨雲禽遊。
農夫無倚着,野老生殷憂。
"在開元時代詩壇上,高适是首先接觸到農民疾苦的詩人。
這些詩使我們看到了"開元盛世"的陰暗面。
詩人在梁宋時期的生活是貧困的:"兔苑為農歲不登,雁池垂釣心長苦。
"(《别韋參軍》)這就是他所以能夠關懷民生疾苦的生活基礎。
正是由于他這一段貧困沉淪的生活體驗,所以他在作封丘縣尉以後,目睹官場現實,就不忍心作這種壓迫人民的官吏,寫下了他的名作《封丘縣》: 我本漁樵孟諸野,一生自是悠悠者。
乍可狂歌草澤中,甯堪作吏風塵下?隻言小邑無所為,公門百事皆有期。
拜迎長官心欲碎,鞭撻黎庶令人悲。
歸來向家問妻子,舉家盡笑今如此。
生事應須南畝田,世情付與東流水。
夢想舊山安在哉?為銜君命且遲回。
乃知梅福徒為爾,轉憶陶潛歸去來。
他不肯"拜迎長官",不能忍受小官吏的那種羁束和卑辱的生活,是受了嵇康、陶潛思想的影響。
不願意"鞭撻黎庶",不作統治階級直接壓迫剝削人民的爪牙,則是他從切身體驗中産生的寶貴的思想。
這裡我們清晰地看到他和人民有着思想感情上的聯系。
他的《同顔少府旅宦秋中》詩說:"不是鬼神無正直,從來州縣有瑕疵。
"也是對州縣官吏生活感到痛心的肺腑之言。
但是,他在《過盧明府有贈》等詩中,對比較愛護人民的州縣官吏也有由衷的贊美。
高适在梁宋時期,雖然生活貧困,作風卻非常豪俠浪漫。
他的名篇《邯鄲少年行》、《古大梁行》等都充滿豪士俠客的肝膽意氣。
就是贈别朋友的一些詩也寫得豪邁動人。
如《别韋參軍》:"丈夫不作兒女别,臨歧涕淚沾衣巾。
"又如《别董大》:"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這類詩,和他的邊塞詩一樣,也為當時和後代人所傳誦。
安史亂後,他官位日高,好詩漸少。
但是象《酬裴員外以詩代書》、《人日寄杜二拾遺》等篇,仍然保持着前期的詩風。
總的來說,他的詩歌是現實主義多于浪漫主義。
風格雄厚渾樸,筆勢豪健。
殷番《河嶽英靈集》說他的詩"多胸臆語,兼有氣骨,故朝野通賞其文"。
杜甫說他的詩"方駕曹劉不啻過",并且贊美他的詩才如"骅骝開道路,鷹隼出風塵"。
這都很切合他的詩風。
第二節 岑參 岑參(715-770),南陽人。
出身于官僚家庭,曾祖父、伯祖父、伯父都官至宰相。
父親也兩任州刺史。
但父親早死,家道衰落。
他自幼從兄受書,遍讀經史。
二十歲至長安,獻書求仕。
以後曾北遊河朔。
三十歲舉進士,授兵曹參軍。
天寶八載,充安西四鎮節度使高仙芝幕府書記,赴安西,十載回長安。
十三載又作安西北庭節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再度出塞。
安史亂後,至德二載才回朝。
前後兩次在邊塞共六年。
他的詩說:"萬裡奉王事,一身無所求。
也知邊塞苦,豈為妻子謀。
"(《初過隴山途中呈宇文判官》)又說:"側身佐戎幕,斂任事邊陲。
自随定遠侯,亦着短後衣。
近來能走馬,不弱幽并兒。
"(《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軍獻上》)可以看出他兩次出塞都是頗有雄心壯志的。
他回朝後,由杜甫等推薦任右補阙,以後轉起居舍人等官職,大曆元年官至嘉州刺史。
以後罷官,客死成都旅舍。
岑參的詩題材很廣泛,除一般感歎身世、贈答朋友的詩外,他出塞以前曾寫了不少山水詩。
詩風頗似謝兆、何遜,但有意境新奇的特色。
象殷番《河嶽英靈集》所稱道的"山風吹空林,飒飒如有人"(《暮秋山行》),"長風吹白茅,野火燒枯桑"(《至大梁卻寄匡城主人》)等詩句,都是詩意造奇的例子。
杜甫也說"岑參兄弟皆好奇"(《美陂行》),所謂"好奇",就是愛好新奇事物。
自出塞以後,在安西、北庭的新天地裡,在鞍馬風塵的戰鬥生活裡,他的詩境空前開擴了,愛好新奇事物的特點在他的創作裡有了進一步的發展,雄奇瑰麗的浪漫色彩,成為他邊塞詩的主要風格。
天寶後期,唐帝國内政已極腐敗,但在安西邊塞,兵力依然相當強大。
岑參天寶十三載寫的《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軍獻上》一詩就曾經描寫了當時唐軍的聲威:"胡地苜蓿美,輪台征馬肥。
大夫讨匈奴,前月西出師。
甲兵未得戰,降虜來如歸。
橐駝何連連,穹帳亦累累。
陰山烽火滅,劍水羽書稀。
"這種局面一直保持到安史之亂發生。
岑參的邊塞詩就是在這個形勢下産生的。
《走馬川行奉送出師西征》是岑參邊塞詩中傑出代表作之一: 君不見走馬川行雪海邊,平沙莽莽黃入天。
輪台九月風夜吼,一川碎石大如鬥,随風滿地石亂走。
匈奴草黃馬正肥,金山西見煙塵飛,漢家大将西出師。
将軍金甲夜不脫,半夜軍行戈相撥,風頭如刀面如割。
馬毛帶雪汗氣蒸,五花連錢旋作冰,幕中草檄硯水凝。
虜騎聞之應膽懾,料知短兵不敢接,車師西門伫獻捷。
這首詩
尚有獻芹心,無因見明主。
這裡揭示了人民在旱災和賦稅壓迫下貧困蕭條的生活景象。
《東平路中遇大水》描寫農村的水災景象,更令人驚心駭目:"傍沿巨野澤,大水縱橫流。
蟲蛇擁獨樹,麋鹿奔行舟。
稼穑随波瀾,西成不可求。
室居相枕藉,蛙黾聲啾啾,乃憐穴蟻漂,益羨雲禽遊。
農夫無倚着,野老生殷憂。
"在開元時代詩壇上,高适是首先接觸到農民疾苦的詩人。
這些詩使我們看到了"開元盛世"的陰暗面。
詩人在梁宋時期的生活是貧困的:"兔苑為農歲不登,雁池垂釣心長苦。
"(《别韋參軍》)這就是他所以能夠關懷民生疾苦的生活基礎。
正是由于他這一段貧困沉淪的生活體驗,所以他在作封丘縣尉以後,目睹官場現實,就不忍心作這種壓迫人民的官吏,寫下了他的名作《封丘縣》: 我本漁樵孟諸野,一生自是悠悠者。
乍可狂歌草澤中,甯堪作吏風塵下?隻言小邑無所為,公門百事皆有期。
拜迎長官心欲碎,鞭撻黎庶令人悲。
歸來向家問妻子,舉家盡笑今如此。
生事應須南畝田,世情付與東流水。
夢想舊山安在哉?為銜君命且遲回。
乃知梅福徒為爾,轉憶陶潛歸去來。
他不肯"拜迎長官",不能忍受小官吏的那種羁束和卑辱的生活,是受了嵇康、陶潛思想的影響。
不願意"鞭撻黎庶",不作統治階級直接壓迫剝削人民的爪牙,則是他從切身體驗中産生的寶貴的思想。
這裡我們清晰地看到他和人民有着思想感情上的聯系。
他的《同顔少府旅宦秋中》詩說:"不是鬼神無正直,從來州縣有瑕疵。
"也是對州縣官吏生活感到痛心的肺腑之言。
但是,他在《過盧明府有贈》等詩中,對比較愛護人民的州縣官吏也有由衷的贊美。
高适在梁宋時期,雖然生活貧困,作風卻非常豪俠浪漫。
他的名篇《邯鄲少年行》、《古大梁行》等都充滿豪士俠客的肝膽意氣。
就是贈别朋友的一些詩也寫得豪邁動人。
如《别韋參軍》:"丈夫不作兒女别,臨歧涕淚沾衣巾。
"又如《别董大》:"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這類詩,和他的邊塞詩一樣,也為當時和後代人所傳誦。
安史亂後,他官位日高,好詩漸少。
但是象《酬裴員外以詩代書》、《人日寄杜二拾遺》等篇,仍然保持着前期的詩風。
總的來說,他的詩歌是現實主義多于浪漫主義。
風格雄厚渾樸,筆勢豪健。
殷番《河嶽英靈集》說他的詩"多胸臆語,兼有氣骨,故朝野通賞其文"。
杜甫說他的詩"方駕曹劉不啻過",并且贊美他的詩才如"骅骝開道路,鷹隼出風塵"。
這都很切合他的詩風。
第二節 岑參 岑參(715-770),南陽人。
出身于官僚家庭,曾祖父、伯祖父、伯父都官至宰相。
父親也兩任州刺史。
但父親早死,家道衰落。
他自幼從兄受書,遍讀經史。
二十歲至長安,獻書求仕。
以後曾北遊河朔。
三十歲舉進士,授兵曹參軍。
天寶八載,充安西四鎮節度使高仙芝幕府書記,赴安西,十載回長安。
十三載又作安西北庭節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再度出塞。
安史亂後,至德二載才回朝。
前後兩次在邊塞共六年。
他的詩說:"萬裡奉王事,一身無所求。
也知邊塞苦,豈為妻子謀。
"(《初過隴山途中呈宇文判官》)又說:"側身佐戎幕,斂任事邊陲。
自随定遠侯,亦着短後衣。
近來能走馬,不弱幽并兒。
"(《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軍獻上》)可以看出他兩次出塞都是頗有雄心壯志的。
他回朝後,由杜甫等推薦任右補阙,以後轉起居舍人等官職,大曆元年官至嘉州刺史。
以後罷官,客死成都旅舍。
岑參的詩題材很廣泛,除一般感歎身世、贈答朋友的詩外,他出塞以前曾寫了不少山水詩。
詩風頗似謝兆、何遜,但有意境新奇的特色。
象殷番《河嶽英靈集》所稱道的"山風吹空林,飒飒如有人"(《暮秋山行》),"長風吹白茅,野火燒枯桑"(《至大梁卻寄匡城主人》)等詩句,都是詩意造奇的例子。
杜甫也說"岑參兄弟皆好奇"(《美陂行》),所謂"好奇",就是愛好新奇事物。
自出塞以後,在安西、北庭的新天地裡,在鞍馬風塵的戰鬥生活裡,他的詩境空前開擴了,愛好新奇事物的特點在他的創作裡有了進一步的發展,雄奇瑰麗的浪漫色彩,成為他邊塞詩的主要風格。
天寶後期,唐帝國内政已極腐敗,但在安西邊塞,兵力依然相當強大。
岑參天寶十三載寫的《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軍獻上》一詩就曾經描寫了當時唐軍的聲威:"胡地苜蓿美,輪台征馬肥。
大夫讨匈奴,前月西出師。
甲兵未得戰,降虜來如歸。
橐駝何連連,穹帳亦累累。
陰山烽火滅,劍水羽書稀。
"這種局面一直保持到安史之亂發生。
岑參的邊塞詩就是在這個形勢下産生的。
《走馬川行奉送出師西征》是岑參邊塞詩中傑出代表作之一: 君不見走馬川行雪海邊,平沙莽莽黃入天。
輪台九月風夜吼,一川碎石大如鬥,随風滿地石亂走。
匈奴草黃馬正肥,金山西見煙塵飛,漢家大将西出師。
将軍金甲夜不脫,半夜軍行戈相撥,風頭如刀面如割。
馬毛帶雪汗氣蒸,五花連錢旋作冰,幕中草檄硯水凝。
虜騎聞之應膽懾,料知短兵不敢接,車師西門伫獻捷。
這首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