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盛唐邊塞詩人

關燈
隋唐以來一百幾十年中,由于邊境戰争的頻繁,疆土的擴大,以及民族經濟、文化的交流,人們對邊塞生活漸漸關心,對邊塞的知識也豐富了,他們對邊塞不僅不感到那麼荒涼可怕,而且還感到新奇。

    一部分仕途失意的文人,更把立功邊塞當作求助功名的新出路。

     在這些社會曆史條件下,從隋代以來,邊塞詩不斷增多,四傑和陳子昂對邊塞詩又有新的發展。

    到盛唐時期,邊塞生活已經成為詩人們共同注意的主題。

    但在這方面成就最高的是有邊塞生活體驗的高适和岑參,王昌齡、李颀等也有值得注意的成績。

    他們從各方面深入表現邊塞生活,在藝術上也有新的創造,大大地促進了盛唐詩歌的繁榮。

    但上述詩人的優秀作品也并不限于邊塞詩。

     第一節 高适 高适(702?-765),字達夫,渤海修(今河北滄縣)人。

    二十歲曾到長安,求仕不遇。

    于是北上薊門,漫遊燕趙,想在邊塞尋求報國立功的機會,也沒有找到出路。

    此後,他在梁宋一帶過了十幾年"混迹漁樵"的貧困流浪生活。

    這一時期,他曾經和李白、杜甫在齊趙一帶飲酒遊獵,懷古賦詩。

    天寶八載,他已經将近五十歲,才由宋州刺史張九臯推薦,舉有道科,任封丘尉。

    他不甘作這個"拜迎長官"、"鞭撻黎遮"的小官,因棄官客河西,由于河西節度使哥舒翰的推薦,掌幕府書記。

    安祿山之亂發生,他被拜為左拾遺,轉監察禦史,佐哥舒翰守潼關。

    潼關失守後,他奔赴行在,見玄宗陳述軍事,得到玄宗、肅宗的重視,連續升遷,官至淮南、劍南西川節度使,最後任散騎常侍,死于長安。

     高适詩中的優秀作品大多數都作于北上薊門、浪遊梁宋時期。

    《舊唐書》說他"年過五十,始留意詩什",并不符合事實。

     他是一個"喜言王霸大略,務功名,尚節義"的詩人。

    在薊門所寫的《塞上》詩裡,他對當時的邊事表示了深深的憂慮:"邊塵滿北溟,虜騎正南驅。

    轉鬥豈長策?和親非遠圖。

    "同時,他表示了"常懷感激心,願效縱橫谟"的功業抱負。

    在《塞下曲》裡,他更豪邁地說:"萬裡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畫圖麒麟閣,入朝明光宮。

    大笑向文士,一經何足窮。

    古人味此道,往往成老翁。

    "但是,他的壯志落空了。

    他的《薊中作》說:"豈無安邊書?諸将已承恩。

    惆怅孫吳事,歸來獨閉門。

    " 更值得注意的是他在薊門時期,對邊塞士卒的生活有了實際的觀察。

    在《薊門五首》中,他描寫了士卒的遊獵生活,也歌頌了士卒們在戰鬥中的英勇精神:"胡騎雖憑陵,漢兵不顧身!"但是他對士卒的久戍不歸,也表示同情:"羌胡無盡日,征戰幾時歸?"當他把士卒的生活和降虜的生活作比較後,他更感到非常憤慨:"士卒厭糟糠,降胡飽衣食。

    關亭試一望,長欲涕沾臆!"他後來回到梁宋時,還對一個在軍中任職的朋友指責這種縱容降虜,養臃遺患的政策,并且希望朋友把他的意見轉達帥府(見《睢陽酬别暢大判官》一詩)。

     開元二十六年,他在梁宋創作了他邊塞詩中最傑出的代表作《燕歌行》: 漢家煙塵在東北,漢将辭家破殘賊。

    男兒本自重橫行,天子非常賜顔色。

    撞金伐鼓下榆關,旌旆逶迤碣石間。

    校尉羽書飛瀚海,單于獵火照狼山。

    山川蕭條極邊土,胡騎憑陵雜風雨。

    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

    大漠窮秋塞草腓,孤城落日鬥兵稀。

    身當恩遇常輕敵,力盡關山未解圍。

    鐵衣遠戍辛勤久,玉箸應啼别離後。

    少婦城南欲斷腸,征人薊北空回首。

    邊風飄搖那可度,絕域蒼茫更何有?殺氣三時作陣雲,寒聲一夜傳刁鬥。

    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從來豈顧勳。

    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将軍。

     開元二十六年,禦史大夫兼河北節度副大使張守矽的部将在和叛變的奚族人作戰中打了一次敗仗,"守矽隐其敗狀,而妄奏克獲之功"(見《舊唐書·張守矽傳》)。

    從詩的序來看,這首詩和張守矽的事是有關系的,但詩中所寫的也并不完全是這次戰役,而是融合他在薊門的見聞,以更高的藝術概括,表現他對戰士們的深刻同情。

    他熱情地歌頌了戰士們英勇愛國的精神,描寫了戰鬥的激烈和艱苦,并且以"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這樣沉痛的詩句,揭露了将軍和士兵苦樂懸殊的生活以及他們對衛國戰争的不同态度。

    也描繪了戰局的危險和戰士們思念親人的複雜心情。

    "相看白刃"兩句,在表現戰士們英勇無私的愛國精神的同時,也對"妄奏克獲之功"的張守矽作了委婉的諷刺。

    結尾回憶李廣,希望将軍體恤士卒,點出了全詩的主題。

    詩的思想内容極為複雜,但寫得賓主分明。

    錯綜交織的詩筆,把荒涼絕漠的自然環境,如火如荼的戰争氣氛,士兵在戰鬥中複雜變化的内心活動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全詩雄厚深廣、悲壯淋漓的藝術風格。

    全詩四句一轉,雖語多對偶而能避免整齊呆闆的缺點,顯出跳躍奔放的氣勢,也很有創造性。

    不愧是唐代邊塞詩中的現實主義的傑作。

     高适在浪遊梁宋到作封丘尉的時期,他的作品内容相當豐富。

    其中有些作品深入地反映了農民的疾苦。

    例如《自淇涉黃河途中作》的第九首: 朝從北岸來,泊船南河浒。

    試共野人言,深覺農夫苦。

    去秋雖薄熟,今夏猶未雨。

    耕耘日勤勞,租稅兼舄鹵。

    園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