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盛唐山水田園詩人

關燈
唐開元、天寶年間,經濟空前繁榮,國力也極度強大,但政治、經濟的危機已開始顯露。

    唐詩也在這個時期發展到了繁榮的頂峰,這就是後人所說的盛唐時期。

     這個時期,除出現了李白、杜甫兩個偉大詩人外,還有很多成就很高的詩人,他們可以按思想傾向、題材内容和藝術風格的不同,大緻分為兩派:一派是較多地寫山水田園閑适生活的山水田園詩人;一派是較多地寫邊塞征戍生活的邊塞詩人。

    當然,這種劃分隻是相對的。

     山水田園詩派的主要作家是孟浩然和王維,還有儲光羲、常建、祖詠、裴迪等人。

    山水田園詩的盛行,有它的社會基礎和思想基礎。

    社會安定、經濟繁榮給這些詩人提供了優閑生活的物質條件。

    統治階級提倡佛老,也造成一種特殊的政治生活局面:對那些求仕困難的文人,由隐而仕,往往是一條"終南捷徑";對那些有高官厚祿的文人,由仕而隐,既不影響生計,甚至還可以邊仕邊隐,名利雙收。

    此外,統治階級内部矛盾的發展,也促成隐逸思想的流行。

    因此,繼承陶淵明、謝靈運傳統的山水田園詩便大量地産生了。

     第一節 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襄陽人,前半生主要是在家閉門苦學,灌蔬藝竹,為鄉裡救患釋紛,曾一度隐居鹿門山。

    四十歲才到長安,求仕失望。

    在江淮吳越各地漫遊了幾年,重回故鄉。

    張九齡作荊州長史,曾引他作過短期的幕僚,最後還是歸隐,死在家裡。

     孟浩然一生經曆比較簡單,沒有入過仕途,而且完全生活在開元承平時代,沒有經曆很多生活風波,這就決定他的詩歌思想内容不夠豐富,但他的思想也沒有發展到幽冷孤獨的程度。

     他一生雖然基本上過着隐居生活,但他内心卻相當矛盾。

    他的《書懷贻京邑同好》詩說:"三十既成立,嗟籲命不通。

    慈親向羸老,喜懼在深衷。

    甘脆朝不足,箪瓢夕屢空。

    執鞭慕夫子,捧檄懷毛公。

    感激遂彈冠,安能守固窮?"這裡清楚地說明了他對于仕途的熱望以及期待朋友們援引的心情。

    但是,他四十歲北上長安,除了赢得詩壇盛名而外,求仕的希望完全落空了,他的心情開始轉為憤激: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歸。

    欲尋芳草去,惜與故人違。

    當路誰相假,知音世所稀。

    隻應守寂寞。

    還掩故園扉。

     --《留别王侍禦維》 北阙休上書,南山歸敝廬。

    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

    白發催年老,青陽逼歲除。

    永懷愁不寐,松月夜窗虛。

     --《歸故園作》 由于求仕失望,轉而對當朝的權貴深表不滿。

    《新唐書》本傳說他曾經對玄宗朗誦後一首詩而遭到斥責,事情也許不可靠,但在說明這首詩的憤激心情上,卻很合乎真實。

    大概到了晚年,他這種仕與隐的矛盾才漸漸沖淡下來。

     孟浩然的代表作品是山水田園詩。

    這些詩,有一部分是漫遊秦中、吳越等地所寫的。

    例如: 木落雁南渡,北風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遙隔楚雲端。

    鄉淚客中盡,孤帆天際看。

    迷津欲有問,平海夕漫漫。

     --《江上思歸》 百裡聞雷震,鳴弦暫辍彈。

    府中連騎出,江上待潮觀。

    照日秋雲迥,浮天渤解寬。

    驚濤來似雪,一坐凜生寒。

     --《與顔錢塘登障樓望潮作》 在前詩中,旅途思歸的心情和初冬江上凄寒的景色很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怅惘迷茫之中,隐含着一種身世落拓之感。

    後一首詩,寫驚濤如雷如雪,也頗具壯觀。

    其他如《宿建德江》、《宿桐廬江寄廣陵舊遊》、《晚泊浔陽望廬山》等篇,也都是漫遊中的名作。

     他多數的山水詩,都是寫故鄉襄陽的鹿門山、萬山、岘山、魚梁州、高陽池等名勝景物。

    例如: 北山白雲裡,隐者自怡悅。

    相望試登高,心随雁飛滅。

    愁因薄暮起,興是清秋發。

    時見歸村人,沙平渡頭歇。

    天邊樹若荠,江畔舟如月。

    何當載酒來,其醉重陽節。

     --《秋登蘭山寄張五》 山寺鳴鐘晝已昏,魚梁渡頭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餘亦乘舟歸鹿門。

    鹿門月照開煙樹,忽到龐公栖隐處。

    岩扉松徑長寂寥,惟有幽人自來去。

     --《夜歸鹿門歌》 詩中流露的懷慕隐逸的思古幽情,和我們已經很隔膜疏遠了。

    但是,襄陽一帶的景物:點綴着歸村人影的平沙遠渡,象一彎新月的江畔小舟,鹿門山的煙樹,龐公松徑下的月光,經他這個熟悉故鄉的詩人不經意地叙述出來,卻曆曆如畫,使我們感到平凡而又親切。

     他雖然寫過"我年強以仕,無祿尚憂農"這樣的詩句,他未必就親身參加過勞動,但他究竟是半生住在農村的,他的田園詩數量雖不多,生活氣息卻相當濃厚: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過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