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盛唐山水田園詩人

關燈
莊》 出谷未停午,到家日已曛。

    回瞻下山路,但見牛羊群。

    樵子暗相失,草蟲寒不聞。

    衡門猶未掩,伫立待夫君。

     --《遊精思觀回王白雲在後》 這些詩雖然缺乏陶詩的那種理想境界,也缺乏勞動生活的體驗,但前一首寫農家生活,簡樸而親切;寫故人情誼,淳淡而深厚。

    能給人曆久難忘的印象。

    後一首,更是"淡到看不見詩"的家常話,但是,鄉村黃昏的景色氣氛,卻寫得非常真實。

    又如他的小詩《春曉》: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意境也很新鮮,得到了人們廣泛的傳誦。

     蘇轼曾經說過,孟浩然的詩,"韻高而才短,如造内法酒手,而無材料"(《後山詩話》引)。

    他所說的"才"和"材料",主要是指才學,指在詩中博采成語典故。

    這嚴格說,并不能成為孟浩然的缺點。

    如果按我們的理解,把"無材料"解釋為生活經曆的簡單,思想内容不豐富,那麼蘇轼這幾句評語就更切中孟浩然的弱點。

    孟浩然的好詩不僅數量不多,而且篇幅也多半很簡短,他所擅長的詩體,主要是五古和五律。

    但是,從藝術的完整、精美來說,他卻完全可以和王維并駕齊驅,各标風韻。

    杜甫說他:"賦詩何必多,往往淩鮑謝。

    "皮日休說他:"遇思入詠,不鈎奇抉異,龊龊束人口,若公輸氏當巧而不巧者"(《郢州孟亭記》)。

    都完全合乎事實。

    他在盛唐詩人中,年輩較高,比李白、王維大十二歲。

    他詩集裡,還殘留着從初唐到盛唐過渡的痕迹。

    如《美人分香》、《同張明府碧溪贈答》等詩,還有宮體影響。

    他的某些詩句,也有化用鮑照、謝挑、陰铿、薛道衡的地方,但是,他化用前人詩句,往往能青出于藍,不着痕迹。

    在創造盛唐詩歌渾融完整的共同風格上,他是有不小貢獻的。

    因此,李白、杜甫、王維等盛唐詩人對他都深懷敬意,并給他的詩以相當高的評價。

     第二節 王維 王維(701-761),字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祁縣)人。

    出身官僚地主家庭。

    他是一個多才多藝的人,不僅能詩,而且精通書畫和音樂。

    二十一歲舉進士,作大樂丞,因伶人舞黃獅子的事,貶為濟州司庫參軍。

    後來回長安,得張九齡的提拔,任右拾遺,累遷監察禦史,吏部郎中、給事中等官職。

    由于張九齡罷相等原因,他大約在四十歲以後就開始過着一種亦官亦隐的生活。

    最初隐居終南别業,後來在藍田辋川得到宋之問的别墅,生活更為優閑,"與道友裴迪,浮舟往來,彈琴賦詩"。

    并吃齋奉佛,"退朝之後,焚香獨坐,以禅誦為事"(并見《舊唐書》本傳)。

    安史之亂,他追随玄宗不及,為安祿山所獲,強迫他作給事中僞官。

    肅宗回京後,他一度被貶官,最後又升至尚書右丞,卒于官。

     王維的思想,可以四十歲左右為界限,分為前後兩期。

    前期具有一定的向往開明政治的熱情,對當時社會上的一些不合理現象,曾經表現了一些不滿。

    對張九齡的"所不賣公器,動為蒼生謀"(《獻始興公》)的開明政治,則積極表示支持。

    但是,由于家庭環境的影響,他早年就信奉佛教,貶官濟州時已有了隐居思想的萌芽。

    再加張九齡罷相、李林甫上台的政局變化,他漸漸覺得仕途生活"既寡遂性歡,恐遭負時累"(《贈從弟司庫員外球》),就開始了他"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酬張少府》)的亦官亦隐的生活。

    甚至對他個人生活有很大影響的安史之亂,在他詩裡也幾乎沒有什麼積極的反映。

    他後期對現實基本是抱着一種"無可無不可"的漠不關心的态度。

    他說:"君子以布仁施義、活國濟人為适意,縱其道不行,亦無意為不适意也。

    苟身心相離,理事自如,則何往而不适?"他甚至嘲笑陶淵明棄官以後又乞食,是"一慚之不忍",以至弄得"屢乞而多慚"(以上均見《與魏居士書》)。

    到了晚年,他更是抱着"一生幾許傷心事,不向空門何處銷"(《歎白發》)的心情,完全變成一個"以禅誦為事"的佛教徒了。

     王維的詩,保留下來的有四百多首。

    雖然他的詩多半無法編年,但我們還大緻可以看出他前後期詩風的不同。

    象盛唐許多詩人一樣,王維前期也寫了一些關于遊俠、邊塞的詩篇。

    這些詩或寫少年的豪邁,或寫大将的英武,或叙征戍之苦,或寫凱旋之樂,都表現了那個時代人們的英雄氣概和愛國熱情。

    例如《少年行》: 新豐美酒鬥十千,鹹陽遊俠多少年。

    相逢意氣為君飲,系馬高樓垂柳邊。

     寫少年遊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