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隋及初唐詩歌
關燈
小
中
大
神的主要作品。
這些詩并不是同時之作,有的諷刺現實、感慨時事,有的感懷身世、抒發理想。
内容廣闊豐富,思想也矛盾複雜。
首先值得注意的是那些現實性很強的邊塞詩,例如: 朝入雲中郡,北望單于台。
胡秦何密迩,沙朔氣雄哉!籍籍天驕子,猖狂已複來。
塞垣無名将,亭堠空崔嵬。
咄嗟吾何歎,邊人塗草萊。
這是他從征塞北時的作品,詩中對将帥無能,使邊民不斷遭受胡人侵害的現實,深表憤慨。
在從征幽州時所寫的"朔風吹海樹"一篇中,又對邊塞将士的愛國熱情遭到壓抑表示深刻的同情。
"丁亥歲雲暮"一篇更明白地揭發了武後開蜀山取道襲擊吐蕃的窮兵黩武的舉動。
這些内容都初步突破了泛拟古題的邊塞詩傳統風氣。
他對武後内政方面的弊端也有所諷刺。
在"聖人不利己"一詩裡,他指責了武後雕制佛像、建造佛寺,浪費人力物力的佞佛行為。
在"貴人難得意"一詩裡,他更勇敢地諷刺了武後對待臣下時而信任、時而殺戮的作風。
從這些現實性很強的詩篇中,我們清晰地看到他的政治抱負和他的詩歌革新主張有着密切的内在聯系。
他的那些感懷身世的詩,也寫得很動人: 蘭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
幽獨空林色,朱蕤冒紫莖。
遲遲白日晚,袅袅秋風生。
歲華盡搖落,芳意竟何成? 這裡,美好理想無法實現的深沉的苦悶,借楚辭草木零落、美人遲暮的意境,宛轉蘊藉地表現出來。
但是,他這種苦悶,在不同的時間境遇之下,又轉為憤激慷慨之音。
如: 本為貴公子,平生實愛才。
感到思報國,拔劍起蒿萊。
西馳丁零塞,北上單于台。
登山見千裡,懷古心悠哉!誰言未忘禍,磨滅成塵埃。
《感遇詩》裡也有一些歎息人生禍福無常,贊美隐逸求仙,發揮佛老玄理的作品,例如"市人矜巧智"、"玄天幽且默"等篇,都有濃厚的佛老消極思想。
《登幽州台歌》和《薊丘覽古贈盧居士藏用》七首也是他傑出的代表作。
這幾首詩是他随建安王武攸宜出征契丹的時候寫的。
盧藏用《陳氏别傳》說: 子昂體弱多疾,感激忠義,常欲奮身以答國士。
自以官在近侍,又參預軍謀,不可見危而惜身苟容。
他日又進谏,言甚切至,建安謝絕之,乃署以軍曹。
子昂知不合,因箝默下列,但兼掌書記而已。
因登薊北樓,感昔樂土、燕昭之事,賦詩數首。
乃泫然流涕而歌曰:"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怆然而涕下!"時人莫不知也。
他在《薊丘覽古》中,曾經歌頌了禮賢下士、知人善任的燕昭王、燕太子,感激知遇、乘時立功的樂毅、郭隗等曆史人物。
俯仰今古,瞻望未來,他更深刻地體驗到生不逢時、理想無法實現的痛苦和悲哀,也更深刻地體會了古往今來許多仁人志士在困扼境遇中激憤不平的崇高感情。
也正是這種不可遏止的理想和激情,使他唱出了這首浪漫主義的《登幽州台歌》。
盡管由于曆史條件的限制,他的苦悶無法解決,使這首詩的情調顯得相當孤獨。
但是,也正是這首詩,在當時和後代得到無數讀者的深刻同情,盧藏用說這首詩"時人莫不知也",就是有力的證明。
這不愧是齊梁以來兩百多年中沒有聽到過的洪鐘巨響。
陳子昂的律詩比較少,但是象《度荊門望楚》,也是初唐律詩中的佳作: 遙遙去巫峽,望望下章台。
巴國山川盡,荊門煙霧開。
城分蒼野外,樹斷白雲隈。
今日狂歌客,誰知入楚來。
詩人用氣勢流暢的筆調,寫出了他初次離蜀途中所見的巴楚壯麗山川。
風格和其他詩人是有所不同的。
陳子昂仰慕"建安作者"和"正始之音",他的詩受建安、正始詩人影響較深。
唐皎然《詩式》說:"子昂《感遇》,其源出于阮公《詠懷》。
"象"蘭若生春夏"、"貴人難得意"等比興托諷的詩篇,以及那些感慨人生禍福無常的詩,的确和阮籍相似。
此外如《燕昭王》乃至《登幽州台歌》等,和阮詩"駕言發魏都"、"獨坐空堂上"等詩也有意境相通之處。
而"丁亥歲雲暮"、"本為貴公子"、"朔風吹海樹"、"蒼蒼丁零塞"等邊塞詩,則和建安詩中"梗概而多氣"的寫時事之作比較接近。
他的詩中,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同時存在。
那些現實主義的作品,有的叙事慷慨沉痛,有的還兼有政論鋒芒。
那些偏于抒發理想之作,有的寄興幽婉,有的又激情奔放,這又是浪漫主義的不同表現。
總的來說,他的詩風格并不完全統一。
當然,陳子昂的詩在藝術上也存在一些缺點。
他對漢魏南北朝的樂府民歌學習得不夠。
對七言詩這種新形式也不重視,集中竟沒有一首七言詩(注:隻蜀刻本《陳子昂先生全集》有《楊柳枝》七絕一首,真僞難定。
)。
《感遇詩》中甚至還有一些作品受玄言詩影響,讀起來有些枯燥乏味。
但是,他的全部詩作絕沒有一點齊梁浮豔的氣息,這是更難能可貴的。
總之,他是唐詩開創時期在詩歌革新的理論和實踐上都有重大功績的詩人,杜甫稱贊他:"有才繼騷雅,哲匠不比肩。
公生揚馬後,名與日月懸。
......千古立忠義,《感遇》有遺篇。
"韓愈稱贊他:"國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
"都對他在唐詩發展上的功績有高度的肯定,也反映了唐代詩人的公論,至于他的《感遇詩》直接啟發了張九齡《感遇》和李白《古風》的創作,李白繼承他以複古為革新的理論,進一步完成唐詩革新的曆史任務,更是衆所周知的事實。
陳子昂在散文革新上也是有功績的。
他文集中雖然也還有一些骈文,但那些對策、奏疏,都用的是比較樸實暢達的古代散文,這在唐代,也是開風氣之先。
所以唐代古文家蕭穎士、梁肅、韓愈都對他這方面的努力有較高的評價。
這些詩并不是同時之作,有的諷刺現實、感慨時事,有的感懷身世、抒發理想。
内容廣闊豐富,思想也矛盾複雜。
首先值得注意的是那些現實性很強的邊塞詩,例如: 朝入雲中郡,北望單于台。
胡秦何密迩,沙朔氣雄哉!籍籍天驕子,猖狂已複來。
塞垣無名将,亭堠空崔嵬。
咄嗟吾何歎,邊人塗草萊。
這是他從征塞北時的作品,詩中對将帥無能,使邊民不斷遭受胡人侵害的現實,深表憤慨。
在從征幽州時所寫的"朔風吹海樹"一篇中,又對邊塞将士的愛國熱情遭到壓抑表示深刻的同情。
"丁亥歲雲暮"一篇更明白地揭發了武後開蜀山取道襲擊吐蕃的窮兵黩武的舉動。
這些内容都初步突破了泛拟古題的邊塞詩傳統風氣。
他對武後内政方面的弊端也有所諷刺。
在"聖人不利己"一詩裡,他指責了武後雕制佛像、建造佛寺,浪費人力物力的佞佛行為。
在"貴人難得意"一詩裡,他更勇敢地諷刺了武後對待臣下時而信任、時而殺戮的作風。
從這些現實性很強的詩篇中,我們清晰地看到他的政治抱負和他的詩歌革新主張有着密切的内在聯系。
他的那些感懷身世的詩,也寫得很動人: 蘭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
幽獨空林色,朱蕤冒紫莖。
遲遲白日晚,袅袅秋風生。
歲華盡搖落,芳意竟何成? 這裡,美好理想無法實現的深沉的苦悶,借楚辭草木零落、美人遲暮的意境,宛轉蘊藉地表現出來。
但是,他這種苦悶,在不同的時間境遇之下,又轉為憤激慷慨之音。
如: 本為貴公子,平生實愛才。
感到思報國,拔劍起蒿萊。
西馳丁零塞,北上單于台。
登山見千裡,懷古心悠哉!誰言未忘禍,磨滅成塵埃。
《感遇詩》裡也有一些歎息人生禍福無常,贊美隐逸求仙,發揮佛老玄理的作品,例如"市人矜巧智"、"玄天幽且默"等篇,都有濃厚的佛老消極思想。
《登幽州台歌》和《薊丘覽古贈盧居士藏用》七首也是他傑出的代表作。
這幾首詩是他随建安王武攸宜出征契丹的時候寫的。
盧藏用《陳氏别傳》說: 子昂體弱多疾,感激忠義,常欲奮身以答國士。
自以官在近侍,又參預軍謀,不可見危而惜身苟容。
他日又進谏,言甚切至,建安謝絕之,乃署以軍曹。
子昂知不合,因箝默下列,但兼掌書記而已。
因登薊北樓,感昔樂土、燕昭之事,賦詩數首。
乃泫然流涕而歌曰:"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怆然而涕下!"時人莫不知也。
他在《薊丘覽古》中,曾經歌頌了禮賢下士、知人善任的燕昭王、燕太子,感激知遇、乘時立功的樂毅、郭隗等曆史人物。
俯仰今古,瞻望未來,他更深刻地體驗到生不逢時、理想無法實現的痛苦和悲哀,也更深刻地體會了古往今來許多仁人志士在困扼境遇中激憤不平的崇高感情。
也正是這種不可遏止的理想和激情,使他唱出了這首浪漫主義的《登幽州台歌》。
盡管由于曆史條件的限制,他的苦悶無法解決,使這首詩的情調顯得相當孤獨。
但是,也正是這首詩,在當時和後代得到無數讀者的深刻同情,盧藏用說這首詩"時人莫不知也",就是有力的證明。
這不愧是齊梁以來兩百多年中沒有聽到過的洪鐘巨響。
陳子昂的律詩比較少,但是象《度荊門望楚》,也是初唐律詩中的佳作: 遙遙去巫峽,望望下章台。
巴國山川盡,荊門煙霧開。
城分蒼野外,樹斷白雲隈。
今日狂歌客,誰知入楚來。
詩人用氣勢流暢的筆調,寫出了他初次離蜀途中所見的巴楚壯麗山川。
風格和其他詩人是有所不同的。
陳子昂仰慕"建安作者"和"正始之音",他的詩受建安、正始詩人影響較深。
唐皎然《詩式》說:"子昂《感遇》,其源出于阮公《詠懷》。
"象"蘭若生春夏"、"貴人難得意"等比興托諷的詩篇,以及那些感慨人生禍福無常的詩,的确和阮籍相似。
此外如《燕昭王》乃至《登幽州台歌》等,和阮詩"駕言發魏都"、"獨坐空堂上"等詩也有意境相通之處。
而"丁亥歲雲暮"、"本為貴公子"、"朔風吹海樹"、"蒼蒼丁零塞"等邊塞詩,則和建安詩中"梗概而多氣"的寫時事之作比較接近。
他的詩中,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同時存在。
那些現實主義的作品,有的叙事慷慨沉痛,有的還兼有政論鋒芒。
那些偏于抒發理想之作,有的寄興幽婉,有的又激情奔放,這又是浪漫主義的不同表現。
總的來說,他的詩風格并不完全統一。
當然,陳子昂的詩在藝術上也存在一些缺點。
他對漢魏南北朝的樂府民歌學習得不夠。
對七言詩這種新形式也不重視,集中竟沒有一首七言詩(注:隻蜀刻本《陳子昂先生全集》有《楊柳枝》七絕一首,真僞難定。
)。
《感遇詩》中甚至還有一些作品受玄言詩影響,讀起來有些枯燥乏味。
但是,他的全部詩作絕沒有一點齊梁浮豔的氣息,這是更難能可貴的。
總之,他是唐詩開創時期在詩歌革新的理論和實踐上都有重大功績的詩人,杜甫稱贊他:"有才繼騷雅,哲匠不比肩。
公生揚馬後,名與日月懸。
......千古立忠義,《感遇》有遺篇。
"韓愈稱贊他:"國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
"都對他在唐詩發展上的功績有高度的肯定,也反映了唐代詩人的公論,至于他的《感遇詩》直接啟發了張九齡《感遇》和李白《古風》的創作,李白繼承他以複古為革新的理論,進一步完成唐詩革新的曆史任務,更是衆所周知的事實。
陳子昂在散文革新上也是有功績的。
他文集中雖然也還有一些骈文,但那些對策、奏疏,都用的是比較樸實暢達的古代散文,這在唐代,也是開風氣之先。
所以唐代古文家蕭穎士、梁肅、韓愈都對他這方面的努力有較高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