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隋及初唐詩歌

關燈
戍樓。

    龍庭但苦戰,燕颔會封侯。

    莫作蘭山下,空令漢國羞。

     這裡不僅有立功邊塞的豪情壯志,而且有邊塞生活的親切見聞。

    此外,如《邊城落日》、《至分水戍》、《邊夜有懷》等都是較好的邊塞詩。

    他的名作《在獄詠蟬》,藝術更為成熟: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侵。

    那堪玄鬓影,來對白頭吟。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沈。

    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這首詩寄悲憤沉痛于比興之中,宛轉附物,怊怅切情。

    正象這首詩序所說的:"情沿物應,哀弱羽之飄零;道寄人知,憫餘聲之寂寞。

    "不愧是初唐律詩中風骨凝煉的名作。

     總的來說,由于曆史條件以及他們本身生活的限制,他們的詩都沒有徹底洗淨齊梁的習氣。

    但是,後人所說的聲律風骨兼備的唐詩,究竟是從他們才開始形成:他們開始把詩歌從宮廷移到了市井,從台閣移到江山和塞漠,題材擴大了,思想嚴肅了,五言八句的律詩形式也由他們開始有了初步的定型。

    他們"以文章齊名天下",并不是偶然的。

    杜甫說:"舉天悲富駱,近代惜盧王","王楊盧駱當時體","不廢江河萬古流",更是完全正确的評價。

     繼盧、駱之後,劉希夷和張若虛進一步地發展了七言歌行。

    劉希夷的名作《代白頭吟》,雖然内容不及《長安古意》、《帝京篇》充實開闊,但音韻格調卻更宛轉流暢。

    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風格上有了更大的變化: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隻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 這首詩的題目是陳後主、隋炀帝都用過的宮體題目,内容也不外遊子思婦的傳統主題,但是意境和情趣卻完全不同了,詩情和哲理自然地融合起來了。

    詩中想象時間的永恒,空間的無限,對當時讀者是有啟示性的。

    當然,這裡也有怅惘低沉的感傷,但它絕沒有色情、堕落的成分。

    至于語言的清新優美,韻律的宛轉悠揚,更和一般宮體詩的風貌完全不同 第四節 陳子昂 繼四傑之後,以更堅決的态度起來反對齊梁詩風的統治,在理論和創作實踐上都表現了鮮明的創造革新精神的詩人,是陳子昂。

     陳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縣)人。

    自幼具有豪俠浪漫的性格。

    少年時代曾閉門讀書,遍覽經史百家,樹立了遠大的政治抱負。

    二十四歲舉進士,上書論政,得到武後的重視,任為麟台正字,再遷為右拾遺。

    他一方面支持武後的政治改革,另一方面對武後的不合理的弊政也屢次提出尖銳的指責。

    他曾在二十六歲、三十六歲兩次從軍邊塞,對邊防軍事問題提出過一些有遠見的建議。

    後一次出塞,因為和主将武攸宜意見不合,遭受排斥打擊。

    三十八歲後就辭職還鄉。

    最後被武三思指使縣令段簡加以迫害,冤死獄中。

     陳子昂的思想是很複雜的,他既好縱橫任俠,又好佛老神仙,但儒家兼善天下的精神,仍然是他思想的主導方面。

    從他的許多政論奏疏中,我們可以看到他洞察國家安危的遠見,關懷人民疾苦的熱情。

    例如在《上蜀川安危事》的奏疏中,他曾經對諸羌的進犯感到憂慮,對蜀川人民"失業"、"逃亡"深表同情,對"官人貪暴"、"侵漁"、"剝奪"百姓的罪惡加以憤慨的指責。

    《資治通鑒》引用他的奏疏、政論有四、五處之多。

    王夫之《讀通鑒論》認為陳子昂"非但文士之選",而且是"大臣"之材,這是完全正确的。

    他的政治熱情是他從事詩歌革新的動力。

     陳子昂在著名的《修竹篇序》裡,曾經提出了詩歌革新的正面主張: 東方公足下: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漢魏風骨,晉宋莫傳,然而文獻有可征者。

    仆嘗暇時觀齊梁間詩,彩麗競繁,而興寄都絕,每以永歎,思古人,常恐逶迤頹靡,風雅不作,以耿耿也。

    一昨于解三處見明公《詠孤桐篇》,骨氣端翔,音情頓挫,光英朗練,有金石聲。

    遂用洗心飾視,發揮幽郁。

    不圖正始之音,複睹于茲;可使建安作者,相視而笑。

    ...... 在唐詩發展史上,陳子昂這篇短文好象一篇宣言,标志着唐代詩風的革新和轉變。

    我們知道,劉勰、锺嵘反對南朝形式主義詩風,曾經标舉過"比興"、"風骨"的傳統。

    王勃反對龍朔前後的宮廷詩風,也指責他們是"骨氣都盡,剛健不聞"。

    陳子昂繼承了他們的主張,一針見血地指出初唐宮廷詩人們所奉為偶像的齊梁詩風是"彩麗競繁,而興寄都絕",指出了"風雅興寄"和"漢魏風骨"的光輝傳統作為創作的先驅榜樣,在倡導複古的旗幟下實現詩歌内容的真正革新。

    态度很堅決,旗幟很鮮明,号召很有力量。

    "興寄"和"風骨"都是關系着詩歌生命的首要問題。

    "興寄"的實質是要求詩歌發揚批判現實的傳統,要求詩歌有鮮明的政治傾向。

    "風骨"的實質是要求詩歌有高尚充沛的思想感情,有剛健充實的現實内容。

    從當時情況來說,隻有實現内容的真正革新,才能使詩歌負起時代的使命。

    同時,我們還應該看到,由于"四傑"等詩人的積極努力,新風格的唐詩已經出現,沿襲齊梁的宮廷詩風已經越來越為人們所不滿,詩歌革新的時機更加成熟了。

    陳子昂的革新主張在這個時候提出,不僅有理論的意義,而且富有實踐的意義;不僅抨擊了陳腐的詩風,而且還為當時正在萌芽成長的新詩人、新詩風開辟道路。

     陳子昂的詩歌創作,鮮明有力地體現了他的革新主張。

    《感遇詩》三十八首,正是表現這種革新精